成者英雄敗者賊

成者英雄敗者賊,源自《莊子·盜跖》。成王敗寇的道理。

基本信息

源自《莊子·盜跖》: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為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故《書》曰:'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成者諸侯敗者賊。此為常識,然以道觀之,萬事萬物皆自然而成,有其成理,只不過是諸侯者盜天地,賊盜者盜物品也。
成者英雄敗者賊 ( )
這個故事出於《莊子*盜跖》。
在春秋這個社會(其實不限於春秋),小的盜賊被抓起來,而竊國大盜卻成了諸侯。齊桓公小白殺了他的哥哥才當上齊國的國君,當上國君後又把嫂子據為己有。對這樣的人,著名的賢人管仲卻心甘情願地輔佐他。齊國的大臣田常殺死了齊王,竊取了齊國,自己當了齊王。對這樣的竊國大盜,聖人孔子也毫無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給他的錢。要是議論起來,這種事情真是讓人不足掛齒,可是連聖賢都對他們沒有非議。其實這事有什麼奇怪呢?《尚書》上說:“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在後來的社會也是這樣。北宋蘇軾在《孔北海贊序》中說:“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莊子、蘇軾這樣的大聲疾呼不常聽到。與此相對的一個成語是“不以成敗論英雄”。作此呼籲者多半是失敗的一方。國民黨被打敗,逃到台灣。台灣的報紙議論起來,就經常用“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個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