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經歷
1982年獲得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學士學位,1985獲同校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1991年赴加拿大留學,1994年以“最佳畢業生”獲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地學博士學位 ,1994-1995年在加拿大能源部作博士後研究,1995年獲得獲得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IAMG)主席獎 ,1995年任加拿大約克大學助理教授,2002年1月破格晉升為教授。2002年以“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引入中國地質大學 ,2004年以實驗室主任身份組建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並獲得成功 ,200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6年牽頭申請教育部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地球系統過程與礦產資源”並獲得成功,2007年以學術帶頭人身份申請教育部創新團隊並獲得成功,2008年獲得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 。2011年以中組部“千人計畫”國家特聘專家身份引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年4月,當選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簡稱IAMG)第12屆主席 。2013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6年9月,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簡稱IUGS)主席 。同年,以項目負責人身份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深部礦產資源預測評價理論與方法”項目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數學地質、礦產普查與勘探 。研究方向:非線性礦產資源評價理論、方法與技術。將現代非線性理論、礦產資源評價、地學信息獲取等學科融合,主攻分形和多重分形的尺度臨界性、不均勻性和局部變異性,提出了以“局部奇異性-廣義自相似性-分形譜系”為核心的多重分形理論與礦產資源評價方法和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領導開發了GeoDAS專業GIS軟體。
通過將非線性理論、礦產資源評價、地學信息獲取等學科交叉,深入探討分形和多重分形的尺度的臨界性、不均勻性和局部變異性,開闢了“廣義自相似-局部奇異-分形譜系”多重分形理論與礦產資源評價方法研究領域,擴大了分形和多重分形理論在地學中的套用領域和套用效果: 1994證明了奇異性成礦過程與正常地質過程會產生混合空間場,對應不同的統計分布、不同尺度獨立性、不同廣義自相似性、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了C-A多重分形模型,開闢了將分形理論用於異常與背景分解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出了離散多重分形理論和模型(1997)、局部奇異性原理(1999)、將C-A模型推廣到其它空間得到了頻率域廣義自相似S-A模型(1999)、特徵域MSVD和WASH域W-A模型,建立了在多個空間域度量局部奇異性-廣義自相似-分形譜系的多重分形新理論和用於分解混合場、識別空間模式和提取空間信息的先進的方法技術。
擔任職務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 ,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前主席(2012-2016) 。擔(曾)任國際勘查地球化學雜誌(JGE)和國際計算機地球科學(C&G)雜誌副主編。曾任第10 屆IAMG大會主席和國際地質大會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召集人50次。現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千人專家諮詢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諮詢專家。中國地質學會套用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岩石礦物地球化學學會礦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國際套用地球化學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Chemistry) 、加拿大地質學會(G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會士 ,歐洲地學聯盟(EGU)分形與非線性固體地球科學分會主席及召集人。
承擔項目
近十年來主要主持以下項目 :
項目來源 | 項目名稱 | 時間 |
國家重點研發計畫-“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 | 深部礦產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 | 2016-2020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 沙漠-草原覆蓋區礦產綜合預測理論與隱伏礦床含礦信息提取方法 | 2015-201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 基於多重分形理論的成礦過程模擬與礦產資源定量評價 | 2007-2010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課題 | 區域成礦多元信息處理新方法和新技術 | 2007-2009 |
教育部創新團隊 | 成礦複雜系統與資源定量化預測團隊 | 2008-2010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 成礦複雜系統和礦產資源評價非線性理論與模型 | 2006-2009 |
中國地質調查局-二級項目 | 內蒙古集寧淺覆蓋區礦產地質調查 | 2016-2018 |
中國地質調查局-計畫項目 | 覆蓋區成礦推廣示範 | 2013-2015 |
中國地質調查局-計畫項目 | 覆蓋區礦產綜合預測 | 2010-2012 |
國土資源部行業基金 | 中國緊缺礦產定量勘查與預測評價模型研究 | 2012-2014 |
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計畫 | 礦產資源定量化預測新方法研究 | 2006-2012 |
國土資源部-“十一五”重點項目 | 重要礦產資源3D預測評價方法與示範 | 2006-2008 |
加拿大自然科學國際合作基金 | 採用網路空間決策支持系統模擬災害與預警緊急管理中的基礎設施依賴性 | 2006-2009 |
研究成果
被國際數學地質學會選定主編《Progress in Geomathematics》國際叢書 。截止2017年3月 ,發表論文332篇 ,其中國際SCI收錄149篇(第一作者41篇) ,EI收錄172篇 ,被75個國家790餘家機構在276種SCI期刊他引2523次 ,CSCD他引1198次 。發表了首篇關於多重分形與勘查地球化學的論文 ,在國際勘查地球化學期刊(JGE)被SCI收錄的3485篇中引用次數第三(SCI他引226次) 。成果被寫入國際《勘查與環境地球化學手冊》 、《數學地質》 教材 。礦產資源評價模型和GeoDAS軟體被多個國家的地質調查局、礦業公司和大學研究機構所廣泛使用,在礦產資源預測和礦業環境評價套用中取得了顯著效果。2011年,他作為“非線性礦產預測理論、方法及套用” 的第一完成人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2013年,他作為“非線性礦產預測理論方法創立與套用”的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成果10次在國際重要學術大會作大會主題報告 。主持國際地質大會“礦產資源評價”、“地學中的GIS新技術”、“非線性固體地學和地球科學複雜性”等分會,及其他國際重要會議分會並任主席50餘次 。
獲得榮譽
曾獲得國際國內重要科技獎勵和榮譽12項 。1995年獲渥太華大學最佳畢業生獎 ;1995年獲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主席獎(President's Prize) ;200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成礦複雜系統和礦產資源評價非線性理論與模型”) ;2010年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2011年獲國土資源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一) ;2013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2014年獲國土資源部“先進個人獎” ;2016年獲得中國地質調查局“李四光學者”榮譽稱號 。
在2008年挪威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榮獲克倫賓獎章,成為全球第27位和亞洲第2位獲該獎的亞洲科學家,也是歷屆最年輕的獲獎者。該獎章是由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授予的最高終身榮譽獎,以表彰在地球科學研究和推動社會發展中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2017年8月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