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成樂(盛樂)城
簡介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掉殘暴的秦王朝後,被封為漢王,又經過數年與項羽的楚、漢相爭之後,終於統一了中原地區,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西漢帝國。
漢高祖劉邦繼承了秦王朝的郡縣制,繼續以此作為國家行政區域的基石,在北方,他把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雲中郡分割成兩個部分,西部和北部仍稱為雲中郡,東部和南部另立一郡,稱為定襄郡,轄有成樂、桐過、都武、襄陰、駱、武皋、安陶、武城、武要、武進、復陸、定襄十二縣,以成樂城為郡治,這就是內蒙古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成樂城。後來,歷經西漢末期的連年戰亂後,在東漢時期,定襄郡得到恢復,但是管轄範圍向南移動且所轄區域減少,計轄有善無、中陵、武城、駱、桐過五縣,而且成樂城也不再作為郡治,被劃歸為雲中郡的治下,直到東漢末年狼煙四起、烽火遍地,成樂城逐漸廢棄,只留下了殘破的城牆仍在。
歷經了漢末的紛紛亂世和三國的鼎足之勢後,荒廢的成樂城又有了新的主人。公元258年鮮卑族拓跋部來到土默特平原,以成樂城為基地四處擴張勢力,並將其改名為盛樂城。在東晉統一中原後的晉建興三年(公元315年),勢力大增的拓跋部首領猗盧建立了其政權機構,並以盛樂城為其北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為南都)。公元386年(即東晉太元十一年),拓跋??率領歷經曲折發展的拓跋部重新崛起,拓跋??成為“代王”,建元“登國”,把都城遷到盛樂後,又改稱為魏王。公元398年,他又把都城遷到平城,於第二年正式稱帝後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北魏王朝,北魏王朝又把其都城南遷到了洛陽,而盛樂因其埋藏著多個帝、後的金陵仍在北魏的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魏滅亡後,盛樂城先後被多股勢力所控制直至隋朝。
隋文帝開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朝在這裡設定了雲州總管府以管轄大青山以南地區。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隋文帝在這裡為歸附的突厥啟民可汗建立了大利城,在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大利城成為新設的定襄郡的郡治。公元607年隋煬帝坐著由成百上千頭牲畜拉著的能容納幾百人的可移動的“觀風行殿”巡幸到大利城,一夜之間就用包黃布的木板搭起一座周長達兩千步的金光閃閃的“行城”,被草原上的人們以為是“神跡”,以至由從遠處就要跪拜。草原上各部落的首領都來拜見隋煬帝,成為草原上著名的盛會。
唐代初年,這裡在突厥部的控制之下。到了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這裡成為從漠北遷來的瀚海都護府的所在地,一直到終唐,曾先後改為雲中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等多個名字。公元745年,也就是我國歷史上最強大最著名的全盛時期——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天寶四年,管轄振武軍的振武軍節度使遷到單于都護府,這裡成為內蒙古中部地區最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是東、西方交流的一個重要樞紐,達到了建城以來的最繁華時期。
遼代、金代、元代這裡仍稱為振武城,但其繁榮程度江河日下,等到元朝滅亡的,振武城從此荒廢,淪為了一片廢墟,結束了這座內蒙古地區使用時間最長的城市長達一千五百餘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