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戊己山----山東省陽穀縣張秋鎮的旅遊景點之一。是一座十幾丈高的土山,在張秋鎮東北運河邊,占地約5畝。山前有一座雕樑畫棟、雄偉壯觀的古廟,叫“顯惠廟”。據清道光年間《東阿縣誌》載:“張秋志雲,弘治七年(1494年),塞決河成,通政使韓公鼎築龍潭之上,名曰戊己山”。
旅遊文化
傳說很早以前,張秋本是一個幾百戶人家的小村鎮,叫“漲秋口”。有一年入夏,大雨如注,河水猛漲,忽然在東堤外湧出一個深潭。潭中噴水數丈高,並有蛟龍上下翻滾,很快淹沒了十幾個村莊。陽穀縣緊急報到兗州。兗州知府不敢怠慢,火速上報朝廷。皇帝降旨,命正在東阿一帶治理黃河的宰相李谷來漲秋口察看災情。李谷率眾來到漲秋口,馬上組織兵丁民夫挑石弄土堵塞深潭,但是奮戰月余沒有結果。一天黑夜忽見一白髮銀須的老人向他走來,笑著說:“有鐵牛鐵鼠在此!”次日傍晚,李谷在潭南的一個籬笆門前經過,聽一老婦人喊鐵牛鐵鼠回家。一會兒,在樹林中走出一對男女孩童,不過十一二歲,二人抬著一根丈余長的黑鐵杵,嘴裡喊著“奶奶”,走了過來。李谷帶著隨從進了籬門,向老婦人請教治水之法。鐵牛對李谷說:“大人可準備柴薪千擔,土石萬方,另率領兩萬人役在潭邊等候。”第三日凌晨,李谷就率眾在潭邊等候。辰時剛到,只見鐵牛扛著黑鐵杵,鐵鼠扶著老婦人來到潭邊。面對洶湧的潭水和時隱時現的蛟龍,二童顯得特別的鎮靜。蛟龍突然從深潭中躍起,水柱也旋轉著汩汩噴涌。鐵牛兄妹二人抓起鐵杵向水中衝去。鐵杵刺進了蛟龍的喉嚨。蛟龍搖頭擺尾掙扎著,漸漸向水中沉去,二童仍緊緊壓著杵頭不放,也慢慢地陷入到蛟龍的口中。人們發現潭水停止了噴涌。李谷立即命令兩萬人一起行動,向潭內拋柴捆、投石、填土。傍晚,深潭被填平,但是軍民不顧勞累和飢餓,掌燈夜戰,到次日中午,在深潭上築起了一座十幾丈高的土崗。為了紀念鐵牛鐵鼠二位神童,人們鑄造了“鐵牛”、“鐵鼠”。戊己是十二天干的第五和第六位,表示中央,將八卦與天干、五行、方位相配合,戊己為土,取“戊己居中,震覆四方”的意思,土崗被命名為“戊己山”。
現狀
如今,歷經數輩人堅持不懈、前赴後繼地治理黃河,特別是1946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的人民治黃事業,通過科技手段,逐步使黃河變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人們在歷經數百年風雨的“戊己山”原址的土崗上,建起了戲台。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四月初四,人們
現狀
等來紀念神童,祝福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