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謝氏病

戈謝氏病

戈謝氏病(Gaucher disease,GD),現稱戈謝病,是“較常見”的溶酶體貯積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該病由於葡萄糖腦苷脂酶基因突變導致機體葡萄糖腦苷脂酶(glucocerebrosidase,GBA;又稱酸性β葡萄糖苷酶,acid β-glucosidase)活性缺乏,造成其底物葡萄糖腦苷脂(glucocerebroside)在肝、脾、骨骼、肺,甚至腦的巨噬細胞溶酶體中貯積,形成典型的貯積細胞即“戈謝細胞”,導致受累組織器官出現病變,臨床表現多臟器受累並呈進行性加重。

基本信息

臨床表現

一般根據戈謝氏病發病的急緩、內臟受累程度以及有無神經系統症狀,將其分成I型、Ⅱ型、Ⅲ型3種類型。

I型(慢性型、非神經型、成人型)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兒童與成人均可發病,以學齡前兒童發病者多,起病緩慢,病程長,無神經系統受累症狀。發病越早,酶活力越低。通常I型患者葡萄糖腦苷脂酶的活力相當於正常人的12%~45%。

Ⅱ型(急性型、神經型)

多在1歲以內發病,最早於出生後1~4周出現症狀,病情隨起病早晚而不同,可在2歲前死亡。除I型的症狀、體徵外,神經系統症狀明顯。Ⅱ型患者的葡萄糖腦苷脂酶活力最低,幾乎難以測出。

Ⅲ型(亞急性型、神經型)

起病較Ⅱ型緩慢,可在嬰幼兒期發病,除內臟受累外,可有1項輕、中度神經系統表現,多數在10歲左右出現。Ⅲ型智力障礙較輕,智商在70左右。根據患者神經系統受累程度,Ⅲ型又分為:Ⅲa型,有2項或以上神經系統受累表現,輕度內臟受累;Ⅲb型,僅有眼球運動失調,伴進行性內臟受累;Ⅲc型,眼球運動失調伴進行性心臟瓣膜鈣化和內臟受累。
由於葡萄糖腦苷酯酶缺乏的程度不同,戈謝氏病的臨床表現有較大差異。
兒童表現生長發育落後,甚至倒退。肝脾進行性腫大,尤以脾大更為明顯。肝功能異常,可繼發門脈高壓。脾功能亢進,可導致全血細胞減少,還可有淋巴結腫大。
骨和關節受累,可見病理性骨折。骨X線片顯示,骨質疏鬆、局限性骨破壞,股骨遠端膨大呈燒瓶樣,是典型的骨X線徵象,有些合併股骨頸骨折或脊柱壓縮性骨折。骨化中心癒合較晚。
肺受累可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發紺、肺動脈高壓。胸X線片顯示,有肺浸潤病變。眼部表現,可有眼球運動失調,斜視,水平注視困難,球結膜對稱性棕黃色楔型斑塊,基底在角膜邊緣、尖端指向眼眥、先見於鼻側後見於顳側。皮膚可出現魚鱗病,暴露部位皮膚可見棕黃色斑。
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可有意識障礙、語言障礙、頸強直、角弓反張、四肢強直、剪刀腿、行走困難、全身肌肉萎縮、牙關緊閉、吞咽困難、喉痙攣、驚厥發作以及腦電圖異常等。
戈謝氏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病,不同群體中發病率有很大差別。傳統觀念認為,它是一種主要影響北歐猶太人成人的疾病,但近年來發現超過50%的I型戈謝氏病患者是在20歲之前被診斷出的,而且可能影響所有人種。據估計,我國的發病率在1/200,000~1/500,000。

發病機制

戈謝氏病的發病,主要是因為編碼葡萄糖腦苷酯酶(gIucocerebrosidase) 的結構基因突變,導致該酶缺乏,致使巨噬細胞內的葡萄糖腦苷脂不能被進一步水解而堆積在溶酶體中,導致細胞失去原有的功能。這些病理性細胞在人體器官中的浸潤會造成骨骼、骨髓、脾臟、肝臟和肺部的病變。
戈謝氏病診斷的金標準是葡萄糖腦苷脂酶活性檢測。該酶通過人體有核細胞即可提取,臨床常套用人外周血白細胞或經過培養的皮膚成纖維細胞提取。目前,DNA檢測技術可以讓戈謝氏病的診斷更加準確,不但可以診斷患者,還可以診斷基因攜帶者。目前已有超過300種基因位點變異被確認,由於存在20%~30%的假陰性或假陽性率,DNA診斷通常用於家庭內確診而不適用於門診篩查。
已知最常見的突變位點是N370S、L444P、84GG以及IVS2。目前已發現一些基因型與表現型存在相關性,例如,N370S等位基因多與I型患者相關;L444P等位基因多與神經型相關,即L444P純合子多表現為Ⅲ型,而L444P與其他基因結合時通常表現為II型。其他如貧血、肝脾大等症狀亦與基因型相關。

治療

對症治療

以往對戈謝氏病僅給予對症治療,包括支持、營養、輸血或輸紅細胞,對Ⅱ型患者還需給予止痛、解痙等。脾切除適用於巨脾伴脾功能亢進患者,年齡在4~5歲以上。為了預防脾破裂、改善出血和感染症狀,對I型和部分Ⅲ型戈謝氏病患者建議行脾切除術。隨著酶替代治療(ERT)的推廣,目前已很少套用脾臟切除術緩解症狀。

酶替代治療

1989年,國外開始使用胎盤提取的阿糖苷酶(algIucerase)治療戈謝氏病,1991年又推出了基因重組的酶製劑伊米苷酶(imiglucerase)套用於臨床。目前,國際上已有超過5000例患者套用ERT,部分患者用藥超過10年。大量文獻報告證明ERT安全有效。ERT不良反應較少,約15%患者產生IgG抗體(大部分出現在前6個月,1年以後很少出現),3%~4%患者產生lgE抗體和過敏反應。經過持續ERT,一般約24~36個月後IgG抗體會逐漸轉陰。

其他治療

葡萄糖腦苷脂合成抑制劑N-丁基-脫氧野尻黴素(N-butyl-deoxynojirimycin)已通過美國FDA以及歐洲EMEA認證,套用於成人輕症戈謝氏病患者,但尚未批准套用於兒童,為口服製劑,套用相對方便,不良反應為腹瀉、感覺異常以及輕微震顫,以及輕微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一般通過調整飲食可以控制。另外,脫氧野尻黴素的衍生物即神經醯胺的類似物已經完成I期臨床試驗,初步結果令人滿意。
據悉,目前國際上有通過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戈謝氏病的報導,但病例很少,尚缺乏循證醫學的基礎。

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計畫

戈謝病臨床表現個體間差異很大,其治療需要結合臨床表現、疾病負擔及生活質量的需求進行個體化。自確診戈謝病開始,需要對患者進行治療前臨床評估,設定治療目標,根據患者的臨床風險確定個體化ERT治療劑量,並進行疾病定期監測。必要時對ERT治療劑量進行調整,以維持合理的治療目標。在確定治療目標的同時,應該兼顧患者的經濟狀況,相關的支持治療及姑息治療也可以考慮。

治療前臨床評估

在經葡萄糖腦苷脂酶活性檢測確診戈謝病後,需要對患者進行全面、可重複的治療前臨床評估,為評估疾病風險、確定個體化治療劑量和治療目標、監測治療效果奠定基礎。

治療目標

伊米苷酶ERT為截止2015年4月I型戈謝病治療的標準方法。根據疾病風險評估確定合理劑量並規律治療12~24個月後,患者應達到以下治療目標。對於開始治療較晚、病情較重的患者,達到治療目標所需要的時間可能較長。
戈謝病ERT的治療目標:
骨骼:無骨危象,無骨痛或輕度骨痛;
血液學:血紅蛋白≥110g/L(女性及兒童)或≥120g/L(男性),血小板計數≥100×10/L,
無瘀斑及出血現象;
臟器:脾臟體積≤健康人2~8倍(根據梗死面積),改善食慾及腹痛,消除脾亢;肝臟體積≤健康人1.5倍,肝功能正常;
生活質量:在2~3年內改善生活質量評分。

持續臨床監測

持續監測疾病相關臨床參數變化是保證患者獲得個體化治療的關鍵。需根據患者是否接受ERT及是否達到治療目標,對患者進行定期檢查與評估。

產前診斷

戈謝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父母如果再次生育,其子女患病的風險為25%。對於生育過戈謝病患者的家庭及親屬應進行遺傳諮詢及致病基因攜帶者檢測。產前診斷是預防高危家庭再次生育類似患兒的最有效方法。在高危孕婦妊娠9~13周左右取胎盤絨毛,或是在妊娠16~22周左右取羊水進行胎兒羊水細胞培養,進行葡萄糖腦苷脂酶活性和(或)DNA基因突變檢測。

疾病分類導航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地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並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症狀、體徵和行為的異常。 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後,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的形態和(或)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制或破壞,或早或遲地表現出可覺察的症狀,這種狀態的結局可以是康復(恢復正常)或長期殘存,甚至導致死亡。
傳染病心理疾病遺傳病先天性疾病
泌尿科疾病口腔科疾病眼科疾病兒科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