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
現今社會的情愛文化跟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有很密切的關係。如果越多人談戀愛,自然可能會有越多人花錢去購買情人節禮品,或是去燈光好、氣份佳的餐廳與情人共進燭光晚餐,或著一起去看電影、逛街、購物,甚至是為了從事某些活動而上賓館、或購買保險套、避孕藥。總之在談戀愛的過程中可能充斥著各種消費活動,而越多人談戀愛也意味著消費活動越頻繁。所以商人會透過媒體刺激或暗示我們要多去追求愛情,因為如果我們談越多戀愛,他們就有越多賺錢的機會。馬克思認為社會組織生活的方式最終決定了人們的態度和信仰,由此觀點來看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愛情是如何被異化。媒體鼓舞著我們自由戀愛,種種如"想愛就愛,不要受到傳統教條的搏束″"順從你的渴望,不要過度壓抑情慾″的現代愛情觀,其存在並非意味著自由平等的戀愛環境真的來臨了,脫去媒體冠冕堂皇的包裝,它只是順應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下的一種文化現象而已。
因為對商家而言"戀愛越多,商機越多″,他們不但希望談戀愛的人越多越好,還希望一個人的戀愛次數也越多越好,所以如"不對味就換一個″"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的愛情觀也因應而生。這種文化的壓力越來越大,有越來越多人會擔心",很多人都談過戀愛了或已經有男女朋友了,我沒有談過戀愛或沒有男女朋友,會不會跟不上時代、被視?異類″有不少人也是基於這個原因才去交男女朋友的,並非真的為了"愛″,如同被這個社會硬趕鴨子上架、半推半就的演一出虛偽的愛情戲。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已被工業化、量產化,我們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么自由,只是這個社會用了更巧妙的方式控制了我們,讓我們不自覺。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我們被灌輸並相信"人人都有戀愛的機會,每個人總有一天都會找的到相愛的人″,再加上媒體對愛情的渲染及吹捧,使得情侶頭頂上的光環越來越大,相形之下那些沒有愛情的人經常被視為無能而低下。
因為"如今這已是一個不分階級,自由平等的戀愛環境了,你還交不到男女朋友,顯然你自己應該檢討,不應該責怪這個社會″,但事實並非如此。自由平等在這個社會尚有很多進步的空間,沒有愛情的人也並非就是無能或不值得被愛。而當我們長期的受到這種強勢文化的壓迫與異化、人性遭受扭曲、情愛淪為表像或象徵人存在價值的符號,其反抗勢力的產生也是必然的。
1
第 1 節 相親結婚之崩潰與女性地位之上升
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 (GHQ) 將美國式民主主義思想,及自由平等思想導入日本,進行對一般平民階級及女性的解放。「男女平等」促進了對女性的「性解放」,可以自由選擇戀愛、結婚對象。「戀愛結婚」的比率自 1960 年代晚期超越了「相親結婚」,往後成為了主流 (參照圖 1)。另外,GHQ 倡導的「教育平等」讓女性亦能登入大學之門,擁有高程度學歷,在職場上有所作為。第 2 節 從泡沫經濟崩潰透視出男性的弱點
1990 年 10 月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經平均指數,由 1989 年末之絕頂期的三萬八千九百多點,狂瀉至二萬零二百多點,日本的經濟奇蹟亦正式拉上帷幕。無數的公司倒閉,不少大企業亦不時大幅裁員,度過了「迷失的十年」。不單是男性,婚後依然渴求豐裕生活的女性亦為之恐慌。2003 年 4 月,因不良債權問題及金融危機,日經平均指數更下挫至七千六百多點的 1981 年水平,長期連續蕭條令日本經濟受到二戰後最嚴重的打擊。著名經濟學者森永卓郎認為「當失去了長期的人生保證,許多女性都將人生的戰略轉換成追求短期性的享樂生活。她們認為反正沒有保證,倒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結果,她們變成只渴望跟帥哥和有錢人這兩類男性交往。」[8] 最後,她們對於不屬此兩類的男性不予關心,連朋友也交不成,令超過半數的男性沒有異性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