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證券交易所

東京證券交易所

東京證券交易所,1878年5月15日創立,是日本的證券交易所之一,簡稱“東證”(東證),總部位於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兜町。其事業體分為“株式會社東京證券交易所”及“東京證券交易所自主規製法人”等兩個法人。

簡介

(圖)東京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

東京證券交易所,是會員制的證券交易所,有資格成為交易所會員的只限於達到一定標準的證券公司。現擁有會員證券公東京證券交易所交易中心司一百餘家,其中約五分之一為外國的證券公司。

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股票交易大廳里對第一部的250種大宗股票和外國股票進行的交易。交易大廳中有六個“U”形交易台,其中五個為國內股票交易台,一個為外國股票交易台,站在台外邊的是正式會員公司派駐的交易員,站在台裡邊的是中介人會員。交易時,正式會員公司的交易員根據場外公司傳來的指令,向台裡邊的中介人會員征徇,談判買賣。中介人會員的任務是把各正式會員移交的買賣委託,按交易規則加以撮合,使買賣成交,成交結果由計算機儲存處理。第二種方式是通過電腦成交。除在第一部交易的股票外,所有的上市股票都是用這種方式成交。各會員公司通過電腦的指令輸入裝置向交易所內的中央處理機發出指令,通過電腦的交易室內的專用終端裝置,由交易所經紀人按照顯示的報價情況加以撮合成交。

東京證券交易所對於買賣交易制定了許多詳細的規則。其中,最基本的是交易市場的集中原則和競爭買賣的原則。市場集中交易原則,即把儘可能多的有價證券買賣集中於證券交易所交易(部分債券例外),旨在達到形成公正價格;現貨交易原則,即只進行現貨交易,不準進行期貨交易。在東京交易市場上交易和買賣的有價證券,事先要經過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資格審查。經審查認為符合上市標準的,呈報大藏大臣認可,方能上市。對於上市的有價證券,還要不斷地進行嚴密地監督和審查,以決定其是否繼續上市。

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國內股票分為第一部和第二部兩大類,第一部的上市條件要比第二部的條件高。新上市股票原則上先在交易所第二部上市交易,每一營業年度結束後考評各上市股票的實際成績,據此作為劃分部類的標準。東京證券交易所根據企業的發展階段對應外國企業開設了“外國部”、“Mothers”兩個市場。企業根據公司的規模及企業形象可選擇任意一個市場。Mothers市場面向具有很高成長性的公司和國外新興企業為對象,外國部則面向全球大型外國企業和業績優良的企業。

基本資料

(圖)東京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

東京證券交易所

東京證券取引所

Tokyo Stock Exchange

The Stock Exchange occupies a narrow site in Tokyo's securities district

類型 證券交易所

地點 日本東京

座標 北緯35度40分57.60秒,東經139度46分43.71秒

成立於 1878

持有者 東京證券交易所集團

重要人物 西室泰三(主席) 齋藤惇(代表取締役社長)飛山康雄(代表取締役專務)

貨幣 JPY

上市公司 2,412

市值 JPY 483.828萬億(2007年)

交易量 JPY 762.646萬億(2007年)

指數 topix

日經平均指數

公司歷史

(圖)東京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

東京證券交易所發展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日本最大的證券交易所,它的股票交易量最大,占日本全國交易量的80%以上。如果按上市的股票市場價格計算,它已超過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為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世界第二大證券市場。

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前身是1879年5月曾成立東京證券交易株式會社。由於當時日本經濟發展緩慢,證券交易不興旺,1943年6月,日本政府合併所有證券交易所,成立了半官方的日本證券交易所,但成立不到四年就解體了。二次大戰前,日本的資本主義雖有一定的發展,但由於軍國主義向外侵略,重工業、兵器工業均由國家壟斷經營,紡織、海運等行業也由國家控制,這是一種戰爭經濟體制並帶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那時,即使企業發行股票,往往也被同一財閥內部的企業所消化。因此,證券業務難以發展。日本戰敗後,1946年在美軍占領下交易所解散。1949年1月美國同意東京證券交易所重新開業。隨著日本戰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東京證券交易所也發展繁榮起來。 目前有上市公司1777家,其中外國公司 110家,市場資本總額將近 45000億美元。

上市標準

(圖)東京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標準

東京證交所有4個市場:市場1部、市場2部、外國部和保姆部(創業板),後兩個市場對外國公司開放。
外國部上市標準為:

上市股票數2萬交易單位以上;

成立3年以上;

日本國內股東數: 海外已上市1000人以上,海外未上市2000人以上;

利潤額:申請前兩年1億日元以上,申請前一年4億日元以上;上市時市價總值20億日元以上。

保姆部(創業板)上市標準:

有高度成長性;

在日本上市時公開發行量超1000交易單位;

日本國內股東數,新股東超過300人;

上市市價總值超10億日元。

上市公司數目

至2007年12月21日止,東京證券交易所共有 2,414 家上市公司(其中25家為外國公司)。

市場第一部:1747(外國公司22家)

市場第二部:470 (外國公司0家)

Mothers(創業板):197 (外國公司3家)

發展特點

(圖)東京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

1、發行市場尚未充分發展

長期以來,大量的公眾儲蓄都依賴金融機構進行間接投資,使證券交易具有整批性、數量大等特點,同時也造成發行市場狹小,僅面向少數金融機構,使股票、債券的發行市場形成抽象的無形市場,與發達的流通市場相比較落後。

2、債券市場比較發達,股票市場相對落後

雖然日本只有一部分債券在交易所上市,但債券發行條件靈活,發行期長,個人認購額大,所以債券流通市場高度發達,促使債券市場得以迅速發展。日本大量過剩資本也吸引外國在日本發行日元債券籌集資金。因此,每年通過債券市場籌集的資金大大超過股票市場。

3、間接投資相對發達

一方面公眾積累資金大部分存入金融機構;另一方面銀行藉助“視窗指導”,大大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使企業嚴重依賴銀行借款,形成大量債務資本。但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使單一資金來源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於是證券市場得以迅速擴展,成為新的籌資渠道。

4、國家資本的直接投入占較大比重

由於日本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跳躍式發展的大量資金必須依靠國家籌集和分配。因此,大量國債仍將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對象。

發展趨勢

(圖)東京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發展趨勢

1、交易業務國際化

7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實力大增,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為適應日本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的國際化需要,日本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成為必然趨勢。為此,日本政府自70年代以來全面放寬外匯管制,降低稅率,以鼓勵外國資金進入日本證券市場,使國際資本在東京證券市場的活動日益頻繁。1988年,日本政府允許外國資本在東京進入場外交易;1989年,又允許外國證券公司進入東京證券交易所,使東京證券交易所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提高。

2、市場管理自由化

1975 年以後,日本政府逐步放寬對銀行和證券公司的管制,允許銀行參與證券業務。1987年6月,大藏省允許都市銀行、地方銀行、長期信用銀行、信託銀行、信用金庫、信用組合從事股票信用買賣業務,使證券市場管理趨向自由化。

3、證券投資機構化

戰後一段時期,個人投資者一直是推動證券交易的主體。但近年來,日本機構投資者購買股票、債券的比重逐年增加。1987年,機構投資者所占比重已達50.5%,大大超過了個人投資者(占36.1%)。隨著證券市場上競爭日益激烈和風險不斷增大,機構投資者的地位將進一步上升,逐步取代個人投資者成為證券交易的主體。

4、債券市場進一步擴大

1)伴隨著日本經濟發展速度的放慢,一方面要求大量的公共投資以刺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又由於稅收減少,公共投資缺乏資金來源。為了填補這一投資缺口,日本政府勢必逐年增加國債發行量,促進債券市場以國債為中心進一步擴大。

2)轉換公司債的大量流行,將取代部分股票成為股份公司的籌資手段,並因其自由轉換股票的靈活性而進一步得到推廣。

世界十大著名的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所是依據國家有關法律,經政府證券主管機關批准設立的集中進行證券交易的有形場所。下面是世界十大著名的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