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計畫

懷特計畫

懷特計畫是美國財政部長助理懷特提出的“聯合國平準基金計畫”。懷特計畫企圖由美國控制“聯合國平準基金”,通過“基金”使會員國的貨幣“釘住”美元。這個計畫還立足於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份額的多少根據會員國的黃金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及國民收入等因素決定。基金規定使用的貨幣單位為“尤尼它”(Unita),每一“尤尼它”等於10美元或含純金137格令(1格令=0.0648克純金)。各會員國在基金組織里的發言權與投票權同其繳納的基金份額成正比例。

國際金融

1.以基金制為基礎。基金至少為50億美元,由會員國按規定的份額繳納。份額的多少根據會員國的黃金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及國民收入等因素決定。

2基金貨幣與美元和黃金掛鈎。基金規定使用的貨幣單位為“尤尼它”(Unita),每一“尤尼它”等於10美元或含純金137格令(1格令=0.0648克純金)。

3.表決權取決於會員國繳納的份額。各會員國在基金組織里的發言權與投票權同其繳納的基金份額成正比例。

4.穩定貨幣匯率。會員國貨幣都要與“尤尼它”保持固定比價,不經“基金”會員國四分之三的投票權通過,會員國貨幣不得貶值。

5.取消外匯管制、雙邊結算和復匯率等歧視性措施。

6調節國際收支。對會員國提供短期信貸,以解決國際收支逆差。

7“基金”的辦事機構設在擁有最多份額的國家。

懷特計畫企圖由美國控制“聯合國平準基金”,通過“基金”使會員國的貨幣“釘住”美元。這個計畫還立足於取消外匯管制和各國對國際資金轉移的限制。

外交緣起

現代國際關係理論奠基人摩根索

強調國家間關係的實質是追求權力、顯示權力和擴張權力的過程,某種意義上他是對的。冷戰以來的國際關係現實證明,世界上主要大國仍然把權力當作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斷追求權力、炫耀權利,把外交當作是通過和平手段來實現國家獲取權力的一種戰略手段。一旦外交手段失去效用,替代手段就是軍事力量的使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戰後國際關係體系和十九世紀的歐洲國際體系並無明顯區別。但是,如果我們轉換視角,從構成國家力量的基礎要素--經濟和金融方面來分析我們的時代,人們就會發現,與維也納體系相比,當今國際關係體系的顯著特徵是:金融力量越來越成為影響各個國家社會政治生活的基本因素之一,也是造成某些開發中國家政治危機和社會動盪的直接原因。

發揮資本的邊際效用

國際金融的主要職能是最大限度的發揮資本的邊際效用,這必然導致國際資本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尋求合適的利潤增長點,從而成為推動全球化的強大動力。國際金融造就了各國之間的相互關係,成為國家力量盛衰的一個重要源泉。對強國來說,對外投資和政府援助意味著對落後國家經濟的廣泛滲透,並對其國內政治生活產生影響。對受援國來說,外資、援助和貸款必然使本國和已開發國家之間形成主僕依附關係,它們在獲得投資和貸款的權益時,常常被迫接受已開發國家附帶的苛刻還債條件和政治條件。

一個時代的國際金融體系

實質上,一個時代的國際金融體系,往往是體現該時代霸主國利益的霸權體系。霸主國通過國際金融手段對國際經濟和外交事務施加深刻的影響。霸主國是國際金融體系的管理者,它的貨幣是全球金融關係的基礎,它的資本又是廣大開發中國家的主要資金來源。一旦國際金融發生危機,只有霸主國家才能發揮某種"起死回生"的關鍵作用。所以,美國等西方列強充分認識到金融力量的巨大作用,它比核武器具有更大的使用價值,可以在不破壞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前提下,利用自身強大的金融實力,衝擊開發中國家的經濟主權,以達到和平時期控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命運、實現建立穩定的全球霸權體系的目的。金融外交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其第一層意思是指,金融力量與軍事力量一樣,成為當代大國外交的一種新式的、更加有效的武器,以此來作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一個手段。另一層意思則表明,由於金融力量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加強,強國政府不再單純將金融事務交給下屬職能部門處理,而是上升到國家重要利益的高度,通過各種外交手段不斷處理各國之間的金融事務及其爭端。現代金融外交產生於二戰後期,發軔於一戰期間。

金融在國際關係中的重要影響

產生於十九世紀。從1870年起,英國等工業國家積累了大量資本,導致對海外的資本輸出,給國際關係增添了新的因素。歐美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即政府加強對本國企業的巨觀控制:銀行、鐵路、電力、電話。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大批地把企業收歸國家所有,以致形成一種共識,政府可以控制國民經濟的命脈,民族國家正在變成經濟機構。

兩次世界大戰

促使歐美國家政府進一步突破亞當·斯密的禁區-政府不干涉私人經濟活動,使民族國家變成財政國家。就是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歐美國家的政府十分寒酸,因為根據歷史慣例,一個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少超過國民收入的5-6%,大部分財富散布在人間。世界大戰改變了這種局面。戰爭期間,所有交戰國的經濟已全部貨幣化。政府在國家安全的名義下,對人民的財富進行大規模的掠奪,國民收入的大部分由政府控制使用,納稅人只保留很少一部分作為個人消費和投資。納稅人已經將經濟主權轉讓給政府,而政府濫用這種主權,無限制的借貸和徵稅以充當戰爭費用。以奧匈帝國和沙俄帝國為例,這兩個歐洲最窮的國家,在一戰期間通過借貸和賦稅獲得的資金甚至超過它們國民的年收入。

實物形式轉向貨幣形式

國民財富迅速從實物形式轉向貨幣形式,政府控制和濫用國民財富的權力巨大無比,而那些能夠主導歐美國家金融體系的列強必然是世界霸權國,英國扮演了這一角色。 顯示英國強大的地方不在於龐大的殖民地、威名遠揚的不列顛艦隊和生氣勃勃的工業生產,而在於它控制了近百年的國際金融體系。1914年,英國四分之一的國民財富投資於外國鐵路、港口、城市基礎設施和購買外國政府債券,英國的投資者和金融家從海外的投資中獲得了高額利潤。英國成了靠投資生活的國家。

經濟繁榮和生活水平

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已經直接影響到英國的經濟繁榮和生活水平,因此作為經濟霸權國家,英國十分關心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通過政府和英格蘭銀行管理著世界金融體系。英國實行英鎊與黃金兌換掛鈎的金本位制,英鎊成為一種主要國際儲備貨幣,40%以上的國際貿易使用英鎊結算。英國還實行帝國特惠制,在英鎊區實行低關稅政策。1914年一戰前夕,英國的海外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西方國家總投資的一半。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從世界霸主的地位跌落下來,英王陛下王冠上的寶石黯然失色。英國的經濟體系遭到戰爭毀滅性的打擊,英國的國國庫在兩次大戰中消耗殆盡。1945年,英國海外資產損失40億美元,出口貿易不到戰前的三分之一,外債高達120億美元,黃金儲備降至100萬美元。

英國經濟囊中羞澀

顯然,英國經濟囊中羞澀,虛弱的財政收支已經無力支撐起大英帝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尊嚴。沒有強大的金融力量支持,英國必須淡出國際舞台中心,讓出世界霸主的寶座。另一位世界霸主開始粉墨登場了。促成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強大動力是戰後初期美國所擁有的無與倫比的雄厚金融實力。美國在規劃戰後國際體系時清醒認識到,美國依靠軍事力量無法成為世界霸主,蘇聯同樣擁有與美國不相上下的軍事力量。美國的殺手鐧則是它能運用強大的經濟實力創造一個美國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通過實現經濟霸權來達到實現政治和軍事霸權的目的。美國政治軍事霸權遲至九十年代完成,而經濟霸權早已實現,這一過程是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開始的。

美國計畫

構想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國際貨幣聯盟

著名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早已構想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國際貨幣聯盟,由它取代各國中央銀行的作用,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收取利息,發行國際通用貨幣。美國政論家約翰·內倫尖銳指出:凱恩斯是一個極力鼓吹以經濟帝國主義取代政治帝國主義,以金融資本壘築帝王寶座的投機者。⑤凱恩斯的思想在遠離歐洲本土的大西洋彼岸的到了回音。1941年,正當歐洲戰場上空硝煙瀰漫、炮聲隆隆的時刻,哈佛大學教授、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的首席經濟顧問懷特,已經敏銳覺察到戰爭結束後美國可能承擔的歷史使命:取代英國,成為新時代的世界經濟霸主。為此他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建立國際金融體系和世界經濟秩序的方案。"懷特計畫"包含兩個重要內容:一是建立穩定基金,一次保證國際匯率的相對平衡;二是建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提供貸款幫助遭受戰爭創傷的國家迅速恢復經濟,支持窮國發展生產。"懷特計畫"為正在尋求主宰戰後國際關係格局的美國領導層提供了經濟方面的可行性方案,因此,摩根索財長和羅斯福總統猛然叫好,命令懷特起草正式檔案提交總統審批。

凱恩斯構想的流產

是因為大英帝國的財力無法支持如此雄心勃勃的經濟霸權構思,而懷特計畫的成功啟動,在於美國已經具備主導國際金融體系、實現世界經濟霸權的雄厚實力。美國在上個世紀末已經躍居世界頭號經濟大國,但尚未從心理上做好爭霸世界的準備。美國通過參加兩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的霸權意識猛然醒悟,同時已經成為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和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國家。美國工業產品占世界總額的一半以上,對外貿占世界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黃金儲備高達200億美元,占資本主義世界黃金儲備的59%,這為建立一個以美元霸權為核心的國際金融體系創造了必要條件。

而作為參戰國,美國顯示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它戰爭中取得的每一個勝利又為它自己平添不可估量的政治信用。於是,威力無比的軍事機器、深謀遠慮的政治外交為美國建立戰後國際金融體系掃清一切道路上的障礙。

霸王戰役計畫

1944年炎熱的夏季,盟軍發動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登入計畫"霸王戰役計畫",不久,以凱恩斯為首的一批盟國經濟學家接受羅斯福總統邀請,乘坐"瑪麗女王號"前往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布雷頓森林,參加重要的國際金融會議,商討成立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的事宜。布雷頓會議的召開是一次劃時代的事件,布雷頓森林協定的簽訂標誌著戰後國際金融體系的正式形成。會議決定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會議同時決定成立另一個國際金融組織--國際貿易組織(ito),以監督國際貿易活動。但這一構想真正付諸實施卻被推遲了50年,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宣告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完全按照美國方式組建和運作,成員權力的大小根據他們交納的股金進行計算。美國在imf88億美元的本金中承擔了27.-5億美元,在世行的100億美元股金中,美國繳納了32億美元,因此在這兩個國際金融組織中,美國擁有足夠的否決權。有些國家則繳納很少一部分股金,如巴拿馬只繳納了0.002%的世行股金,因此他們的投票權利只具有象徵意義。世行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總部設在美國。

從布雷頓體系的內容來看,美國從穩定匯率、對外援助和自由貿易三個角度勾勒了戰後國際金融體系的框架,其核心思想是:在這樣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經濟體系裡面,充分維護和實現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為美國遏制蘇聯的外交政策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

取得的最大成功

美國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在新的國際貨幣制度中,實行黃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的支付手段,規定各國政府可以按照35美元等於一盎司的固定比價,隨時向美國用美元兌換黃金。各國貨幣的匯率嚴格與美元掛鈎,上下浮動不超過1%,自己不得隨意貶值或升值,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如此一來,美元成了關鍵貨幣,美國可以充分享受戴高樂所說的美元特權而帶來的種種優惠條件。當別國為外匯儲備增減忙碌時,為對外貿易逆差加劇苦惱時,美國可以心安理得地通過印刷貨幣、增加美元供應量來解決本國外貿逆差,並且直接控制國際資本的流動。

通過經濟援助方式

美國推動建立世界銀行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經濟援助方式,加強同戰後需要重建的那些國家的政治經濟聯繫,將它們的社會經濟發展納入美國所控制的國際經濟秩序之中。同時,美國可以在幫助其他國家經濟復興的名義下,將本國大量過剩的資本輸出海外,尋求新的利潤市場。世行雖然對海外國家提供低息貸款,但對接受國要求非常嚴格,而開發中國家總是處於不利地位。貸款之前,世行通常派遣專家全面審查援助項目,保證貸款用於指定的項目。1946年9月,智利申請世行貸款4000萬美元。為了配合貸款申請,智利政府作了精心的文字準備,詳細說明貸款的用途,結果被世行藉口智利銀行信用不好而否決。世行的第一筆貸款還是給了美國的歐洲盟國--未來的北約成員法國、丹麥、荷蘭和盧森堡,總共4.97億美元,幾乎等於世行可藉資本的總額。世行貸款方向主要轉向廣大亞非拉國家,但接受貸款的第三世界國家必須沒有任何債務。1948年3月,智利與其債權國類達成了償債協定後,才獲得了世行的第一筆發展貸款總計1.35億美元,用於智利的大壩建設。

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環節

世界貿易規則制訂應該是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環節,因為幾百年以來,貿易稅收一直是西方列強和政界名流最重要的財源之一。同國內財源相比,許多國家更容易和更願意從貿易關稅獲得財政收入,因此這些國家的關稅率定得相當高,這種情況對美國相當不利。美國很想利用戰爭造成的相對經濟優勢,消除其他國家的貿易壁壘,打開海外市場的大門。美國曾經極力主張打破英國的帝國特惠關稅制度,這一制度使英國出口商品在進入大英國協國家市場享有特惠關稅。至1945年,美國已經同27個國家談判了32項互惠貿易協定。但同時美國又不願意快速開放本國市場,1945年美國出口商品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5%,這樣使得它在倡導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自由貿易體系時顯得顧慮重重,步履維艱。布雷頓森林協定中對自由貿易的承諾遠遠落後於其他的承諾。(美國衰落,123-126)四年之後,在日內瓦簽訂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為戰後世界貿易體系確立了三項原則

(1)不歧視、多邊主義和對所有簽署國實行最惠國待遇;

(2)通過減少貿易壁壘來擴大貿易;

(3)所有簽署國之間實行無條件互惠。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目標,是建立一種世界貿易制度或執行貿易政策的普遍準則。三 作為美國金融霸權的核心:美元特權及其內在矛盾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後不久

美蘇之間爆發冷戰,美國對外政策的總方針就是對蘇聯及其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制戰略。美國所有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資源被動員起來,為貫徹這樣一個國家總戰略目標服務。 美國政府認為,西方國家如果在經濟上虛弱不堪,金融體系上動盪不安,很有可能倒向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所以,對付蘇聯挑戰的最好辦法是發展經濟。美國主張,西方國家應該優先考慮兩個重點,第一是儘快恢復國內經濟成長,實行充分就業;第二是建立有利於西方利益的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1947年上半年,美國連續出台了兩個相互關聯的對付蘇聯的戰略步驟,一個是杜魯門主義,宣布向希臘、土耳其政府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另一個是馬歇爾計畫,宣布向歐洲國家提供巨額援助款項,幫助這些國家迅速復興國民經濟,防止西歐國家左翼化,從而拉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序幕。

大規模的軍事擴張政策

美國在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中,採取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政策,在亞洲打了兩場戰爭,在海外駐紮了成千上萬的軍隊,利用中央情報局對一些國家進行準軍事介入,經常插手別國內政,推翻這些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同時美國維持了一個龐大的核武庫,確保與蘇聯相互摧毀的核威懾均勢,所有這一切爭霸行為必然使美國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如何解決美國全球霸權的經濟負擔,是美國統治階層面臨的頭等大事。美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將布雷頓森林體納入美國全球霸權體系之中,使其成為重要的戰略環節。美國著力強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使其威懾力量擴大到所有的盟國。由於美元成為國際硬通貨,美國就擁有自行印刷外匯的特權,源源不斷地為維持全球霸權地位提供資金。說到底,"美元特權"構成了美國全球霸權地位的基礎。

美元特權

法國總統戴高樂生前反覆強調"美元特權",曾經想通過恢復金本位制來挑戰美元特權,這一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構想遭到非議,原因之一是金的生產跟不上世界經濟發展速度,且又給產金大國--前蘇聯和南非--新的特權。所謂"美元特權"是指:其他國家當國際收支經常帳戶不平衡時,都不得不進行一番痛苦的國內政策調整,如削減公共支出和降低進口等;美國則不然,它長期處於國際收支經常帳戶逆差的狀況, 卻可以通過印刷美元,彌補逆差。這是因為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手段,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接受美元為本國的外匯儲備。簡言之,其他國家必須 "掙外匯",美國則可"印刷"自身的國際支付手段,從而不費吹灰之力支配外國創造的財富(這正是長期國際收支逆差的實質)。當然,美國在享受美元特權的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毀滅,自己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

實際上,布雷頓森林體系造就的"美元特權"本身存在著先天缺陷,除了戴高樂之外,耶魯大學經濟學家比利時人特里芬敏銳指出了美元特權的不合理性,並謀求設計一種能夠取代美元的世界性貨幣--imf的"特別提款權"。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一本名叫《黃金和美元危機》的專著,揭示了美元匯兌本位制的主要缺陷,即著名的"特里芬悖論",它是指如下兩難局面:在美元-黃金固定匯率制下,美國政府保證35美元可兌換1盎司黃金;一方面,美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國儲備資產的來源,若美國停止不平衡,勢必減少他國的流動性儲備;但另一方面,若美國長期不消減國際收支逆差,又會使其他國家對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爭相拿本國的美元儲備兌換美國政府的黃金(法國就是這么做的),而美國的黃金儲備無法應付所有債權人的兌換,美元按固定匯率的可兌換性必然受到人們的懷疑,從而產生對美元的信心危機,這證明清償能力的創造機制與國際對該制度的信心之間存在根本性矛盾。特里芬本人提出這一"悖論",是為了說明"美元特權"對美國也是有成本的,從而勸 誡美國政府為了自身和世界的長遠利益,放棄"美元特權"。他所倡導的"世界貨幣"--imf"特別提款權",實際上是試圖找出一種新的清償能創造機制,但因遭到美國政府的反對 ,"特別提款權"僅僅獲得了名義上的國際貨幣,享受"美元特權"。美國繼續毫無顧忌地利用美元優勢賦予它的政治經濟特權。冷戰爆發後,美國全力同蘇聯、中國進行軍事對抗,先後在朝鮮、越南打了兩場局部常規戰爭。為了維持它在世界上的戰略優勢,美國不僅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向西歐和蘇聯和中國外圍的一些地區駐紮數十萬的常規軍,向盟國和反蘇、反華國家提供軍事援助,美國不計代價地追求世界政治軍事霸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美國則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給予的金融特權,通過印刷紙幣來支付這些高昂的成本。

越戰期間,美國將國際社會對美元的信用濫用到極點,當時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劇增,但詹森總統既不降低進口,也不增稅,也不削減公共支出,反而還發起了擴大社會福利的"大社會"計畫。換了其他國家,如果在政治外交上支付如此巨額的成本,僅僅依靠本國自身的經濟實力恐怕造就破產了,或者引起嚴重的經濟危機,使社會動盪不安。但美國不必擔心,它利用國際金融體系培植的美元信譽,巧妙地將成本分攤給它的主要盟國,尤其是西德、日本。面對蘇聯的威脅,出於政治和戰略的需要,西德和日本同意為美國因在海外採取獨霸行動而導致的國際收支赤字融通資金。作為交換,美國也必須寬容盟國利用霸權制度來促進他們的經濟繁榮,這意味著美國必須忍受同盟國的貿易逆差,只要盟國不要將盈餘的大量美元立即向美國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就可以繼續存在下去。

兩國出口貿易

然而,六十年代以後,美國的主要盟國日本和西德實現了經濟起飛,兩國出口貿易額從戰後初期幾乎零的水平迅速增長,相加一起已經超過美國的出口額。德、日、法這些盟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外貿易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世界對這些國家貨幣的需求也不斷增長,馬克、日元、法郎越來越可能成為新的國際流通貨幣。但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強調美元為核心的國際儲備貨幣,並且以美國的黃金儲備作為保障,把其他貨幣排除在儲備貨幣之外,這些必然引起盟國的不滿情緒。

於是,"特里芬悖論"開始發揮效力了,美國人陷入它設計的國際金融格局和國際政治格局的內在矛盾之中。正如吉爾平所說:"一方面,美元作為儲備、交易和干預性貨幣的作用,擴大了美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的特權,使它在執行外交政策或管理國內經濟時,無須考慮它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另一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不能讓美元貶值,改變美元與其他貨幣的匯率,以改善自己的貿易和國際收支地位" ⑩ 如果美元不能貶值,勢必造成盟國的出口優勢,使他們獲得大量美元,美國敢於無限制地印刷超過黃金儲備的美元供應量,是建立在與盟國保持政治上團結的基礎上,盟國需要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來抵消蘇聯的威脅,因此不會立即將手中的美元兌換成黃金。但美國估計錯了,盟國為了本國的民族利益開始向美元特權挑戰,戴高樂曾經要求法國央行儘可能地將美元向美國兌換成黃金。其他國家也打算這么做,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終於開始動搖,不久便土崩瓦解了。

結語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並不意味著美國金融霸權的終結,同蘇聯在政治軍事上的爭霸戰略削弱了美國經濟實力基礎,八十年以後,美國竟然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從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淪落為最大的債務國,但是美國依靠強大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力量,迫使它的頭號債權國日本不得向美國索取債務,反而繼續為美國財政融資,使美國避免破產的境地,度過一段時間的難關。而九十年代以後,隨著蘇聯的解體,日本和德國陷入經濟發展低迷狀態,美國已經沒有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對手,從而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三個方面全面確立了世界霸權國的地位,金融外交為維護美國的霸權利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是我們認識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關係現實的一個新的視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