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先烈
應先烈(?-1816)字鴻箴,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神崗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舉人,初任隴西知縣。該縣荒漠貧瘠,他教民開墾荒地,並發給糧種,又教民種桑養蠶,數年後蠶桑業得到發展,縣民生活得到改善。調會寧縣,立義學,發展回民教育,使該地好訟喜斗之風得到改變。又調安定(今甘肅定西縣),該縣地處交通要道,來往官差絡繹不絕,以往均征民間車馬應急,百姓苦於應付。他籌資造車三百輛,備好應急馬匹,免除百姓勞役之苦。又調皋蘭縣(今蘭州市),該縣地處黃河邊,水患為害甚烈。他實地勘察後,設岸築壩13座,作為護城屏障,排除水患。適逢荒年歉收,百姓要從遠處運糧,黃河水流湍急,不通舟船,往返異常艱難。他集思廣益,將12張牛皮革縫合成一隻皮筏,載糧由西寧順流而下,以濟饑荒,牛皮筏遂成黃河上的交通運輸工具。後調升為肅州(今甘肅酒泉)知府。該地過分開採金礦,造成水土流失,乾旱嚴重,莊稼收成低。他動員百姓封閉金礦,將被流沙淹埋的渠道重新加以整治,得以灌溉農田達數百里,民享其益。調蘭州府,因其單騎前往勸化回民首領有功,賞戴花翎,補授湖南郴州。不久,調為常德知府。在常德創辦朗江書院,發展教育事業;組織修築加固河壩,構建護城堤,阻擋洪水。常德北面靠洞庭湖,有湖田數十萬公頃,水漲可以捕魚,水落則成良田,疆界難以劃分,常引起訴訟糾紛。他親臨現場勘察,立標誌,劃界線,使長期存在的訟案得以解決。對搶劫洞庭湖中往來船隻的案情,他深入調查,及時破案,確保旅客往來安全。常德士民稱其為“白麵包公”,列入名宦祠。嘉慶十八年(1813),應先烈主持編修了《常德府志》,纂成並刻印傳世,全書48卷,《文征》3卷,《叢談》2卷和附錄。嘉慶二十一年(1816),調任貴州安順府。他裁減衙役,嚴禁屬下以公謀私;處理民事訴訟,多以調解為主;有凍餒者,則盡力施濟;對待儒士,他寄以殷切期望。在安順任上數月,不幸病逝,士民深懷其德,哭拜其靈柩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