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慶陽人居住的窯洞,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先周時期,慶陽市勞動人民就根據黃土高原溝壑區的地理條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窯洞,構築風格各異的莊院為住所。如今的慶陽,一些人家靠溝邊,依山坡,就崖壁之勢,挖掘窯洞而居,稱為“崖莊”;有的村落,依山靠坡分布著一排排窯洞莊院,莊上有莊,窯上有窯,酷似拔地而起的“樓房”,人們稱之為“架板莊”;在原區,窯洞莊院的建造別具特色,農戶向平地下掘一個三四丈深的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向四壁挖掘一孔孔窯洞,好像一個地下“四合院”,稱為“地坑莊”。 慶陽窯洞的建造,更是千姿百態。有坐落平原的窯洞,還有掛在崖面上的高窯;有各自成洞的獨窯,又有相互串通,一明兩暗的套窯;有的窯洞裡還挖有拐窯,窯里有窯,洞中有洞;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箍窯,用石料砌成的石箍窯,又有土坯、石料兼用砌成的“雙料窯”;有的人家給箍窯頂上蓋著青磚紅瓦,遠看是高大的瓦房,入內才知是舒適宜人的窯洞;有的人家在成排的箍窯頂上蓋起了磚瓦房,上房下窯,別具一格;有的農戶則在過去的莊院裡,翻修了窯洞,蓋起了新式瓦房和磚瓦蓋頂的土箍窯、石箍窯,組成了“三合一”的莊院 。
人文歷史
“沒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卻有數百年安然無恙的窯洞。窯洞以其經久耐用、冬暖夏涼、修築費用低等特點與慶陽人民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每逢黃昏,筆者都要在自家窯洞裡甜甜地睡上一覺,夢中也能感受到斜陽抹過屋頂時的綺麗景象。金村鄉木瓜園村一孔長60米,寬20米的窯洞令筆者大為驚嘆。主人將窯洞分成三節:第一節居人,並排有兩個大火炕,炕中間有過道,家具均置這間。第二節是飼養室,養著幾頭牛。第三節是倉庫,貯藏糧食、飼料、柴禾等物品。環縣車道鄉一孔依山挖掘的深300多米、高80多米、寬70多米的窯洞,當地農民常在窯里碾麥。據說,這孔大窯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卻至今完好無損。 慶陽人挖窯洞時要祭土地神(當地稱為社神),鬧鬼請陰陽先生,用五穀安宅,現代民間也有此習俗,他們挖窯洞時是要請陰陽先生的。窯洞的朝向要背風向陽,山要實在(就是窯洞門口要對實山,不能對山溝),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實。慶陽人勤勞、樸實、憨厚的性格至今不變,他們在慶陽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習慣仍持續在他們身上。 慶陽窯洞以其獨有的建築特色,吸引著國外的建築專家。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的建築專家多次考察,親身感受其中的樂趣。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戶離開窯洞,住進了房屋和樓房。許多窯洞已被填平或被復墾。越來越少的窯洞,愈顯珍貴。作為人類建築史上的遺蹟,它已經受到格外珍惜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