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
尚書·
禹貢》
兗州:“
雷夏既澤”;《史記·
五帝本紀》:“
舜耕
歷山,漁
雷澤”,皆指此。傳說天帝的女兒
華胥在
雷澤踩著了
蛇跡(履跡),因此懷孕而生
伏羲。
雷澤一說是雷水,在今
山西
永濟南,源出
雷首山。一說在
山東
菏澤東北,又名
雷夏澤,北魏時,“其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五里”。自
宋代
黃河常於曹、濮一帶潰決後,
雷夏澤即為
黃河泥沙所淤涸。
雷澤: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據《金史·地理志》載:貞元二年(1154年)
雷澤降為鎮。從此不再設
雷澤縣。
雷澤又稱
雷夏澤,最早見於《
尚書·
禹貢》:“雷夏即澤,雍、沮會同。”《地理志》曰:“在濟陰城陽縣西北。”《括地誌》曰:“
雷夏澤在
濮州
雷澤縣
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澤西
北平地也。”《史記·
五帝本紀》曰:“舜耕
歷山,漁雷澤。”漢代始設
成陽縣,晉代改名為城陽,隋代更名為
雷澤縣。”雷澤縣在今
山東省
鄄城縣境內,其地在今之
舊城鄉。
雷澤縣古代屬
濮州,濮縣舊址在今
河南
范縣
濮城鎮,古代的雷澤位於舊城鄉與濮州之間,今考證在
菏澤市
牡丹區
胡集一帶,菏澤現為
山東省的一個
地級市。“
菏澤”原系天然
古澤,為“
菏山”和“
雷澤”簡稱。
歷史記載
雷神居
雷澤。《
史記·
五帝本紀》道:“
舜耕歷山,漁雷澤”。唐人
張守節《
史記正義》引《
括地誌》道
雷澤即
雷夏澤,雷夏澤在濮州
雷澤縣郭外西北。又注引《
山海經》道:“
雷澤有
雷神,龍首人頰,鼓其腹則雷。”所引與今《山海經》異。
《山海經·
海內東經》道:“
雷澤中有
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鼓,敲擊;吳西,
吳地西部。
吳承志《山海經地理今釋》卷六道:“
雷澤當作
震澤。”此以
震卦所象為雷。
袁珂以
吳承志之說為是,言《山海經》之
雷澤即
震澤即今
太湖,與《史記》之雷澤為異地。
又《
淮南子·墜形訓》道:“
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
高誘註:“
雷澤,
大澤也。鼓,擊也;熙,戲也”。
伏羲氏的起源
司馬貞繼續寫道:“母曰
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
庖羲於
成紀。”
重名地域
雷澤
一個是
雷澤。
隴山山脈,又稱
六盤山,六盤山為汧水源頭,汧水入
渭河。所以古人又稱隴山為汧山或
岍山。也寫作□山,誤作
關山。關山在上古又稱
吳山、吳岳。《大荒東經》中講
雷澤在
吳西,應是吳岳之西。考古學家
范三畏先生據此考證,今甘肅平涼地區莊浪桃木
山西麓朝那湫即
雷澤。另外,
莊浪縣與
伏羲、
女媧活動地域古
成紀(即
靜寧縣)和
大地灣遺址(
秦安縣)相臨;
朝那湫有許多神秘之處,如有許多獨石散布於周圍、人為引水則水位下降、天上無飛鳥、技術人員測量得出沒有深度的結論等等。在秦代時祠祀
華山以西的七座名山四條
大川中,名山有
吳岳,名川有
朝那,
朝那是湫淵的代表,地位與
長江、
黃河並列,可見
朝那之重要。可以肯定的說,
雷澤就是朝那湫,也就是現在的關山
天池。另外,有幾種說法均似不妥。一為
太湖說。
太湖有
震澤之名,而無“
雷澤”之稱,況且地方也太遠。二為
晉南蒲澤說。蒲澤在歷兒山即吳山之東而不在西,有一
雷首山,但山下無澤。而莊浪縣
朝那淵及吳岳地形,很符合先民生殖崇拜觀念對
地形地貌的要求。
朝那湫主要由大小二湫組成,前湫背靠湫頭山,周圍平緩開闊,土肥水潤。後湫形似彎月,深淺不測。四周林木參天,人跡罕至,實是遠古先民舉行生殖祭祀的聖地。
成紀
另一個是
成紀。
成紀在這裡不是
行政區域,所以不能以漢成紀,
唐成紀來衡量,但是無論漢、唐成紀,均在古成紀範圍之內。古
成紀是一個地理概念,包括
甘肅省東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地區。或者說渭河上游流域都屬於古
成紀的範圍。從莊浪
靜寧往西南,經北道卦台山,至西和仇池山,均在一線之上;從
武山、
甘谷沿渭河過卦台山直到刑馬山,又是東西一條線,都有有關
伏羲活動的傳說存在。所以,我們說,古
成紀雖然區域廣大,但核心區域在甘肅省
平涼市的靜寧、莊浪兩縣和
天水市的
秦安縣。經考古發掘,古
成紀地域內以秦安、莊浪兩縣交界處的大地灣遺址最為龐大。
成紀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
伏羲氏首畫
八卦,以成綱紀。古代
隴東文士卻贊同另外一種意見,認為
華胥氏懷孕十二載而生
伏羲,古人以木星紀年,十二年為一紀,所以以華胥懷孕時間來命名出生的地方。我認為,懷孕十二年實在有些太長,那么這個十二還應該從其它方面尋找依據。
伏羲氏以木德為王,木星的公轉周期為11.84年,所以,
成紀的得名和伏羲所創的天文曆法有關。
故事傳說
神話中,一位名叫
華胥的少女去野外遊玩,在
雷澤岸邊看見了一個
大腳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這一踩,
華胥心有所動,便懷孕了,十二年後生下了
伏羲。
周人的始祖、
帝嚳正妃
姜嫄同樣是踩了大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也就是
后稷。這種
感生神話反映了
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情況。其實,
履跡是先民為了生殖而舉行的祭祀儀式。全國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類的景觀,沒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個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懷孕,意思和履跡差不多。在遠古時代,代表神靈的神職人員舞於前,適齡女子尾隨其後,踏在神職人員的腳印上,亦步亦趨,儀式結束後,相中的人在幽閒之處過性生活,從而懷孕。在
大洋洲的島國中,有一種叫“宴飲”的風俗。土著居民中的適齡男子在夜晚圍在一個類似女陰的水潭邊舞蹈,同時把長槍投到水潭中。而後約上相好的女人在野外過性生活,繁衍後代。
遊戲地圖
一、在網易歷時6年創作的3D網遊大作《天下貳》中,遊戲地圖共分為九黎,
巴蜀,
中原,
江南,
雷澤,燕丘
等六大主要板塊(還有其他一些小版塊的地圖,此處不提)其中雷澤版塊提供部分65~75的任務、副本、活動、打怪升級、城戰等重要活動。此處還可採集高等級礦物,木頭,草物,以及六眼、七眼天珠,和誅殺伴隨採集天珠而出現的天災妖魔。
二、在江蘇拉闊公司運營的著名手機網遊《帝國Online》里的城鎮區域。
雷夏澤,帝國東方世界20-40級村莊,沒有怪物出現。重要NPC:蒲仙人。常年活動:重陽節活動。並且此地有5000銅幣購買的狼人寵物,不過幾乎無人問津。
傳說
神話中,一位名叫華胥的少女去野外遊玩,在雷澤岸邊看見了一個大腳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這一踩,華胥心有所動,便懷孕了,十二年後生下了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嚳正妃姜嫄同樣是踩了大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也就是后稷。這種感生神話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婚姻情況。其實,履跡是先民為了生殖而舉行的祭祀儀式。全國各地都有摸子洞、得子泉一類的景觀,沒有子女的女人摸一摸那個洞或者喝一口泉水就可以懷孕,意思和履跡差不多。在遠古時代,代表神靈的神職人員舞於前,適齡女子尾隨其後,踏在神職人員的腳印上,亦步亦趨,儀式結束後,相中的人在幽閒之處過性生活,從而懷孕。在大洋洲的島國中,有一種叫“宴飲”的風俗。土著居民中的適齡男子在夜晚圍在一個類似女陰的水潭邊舞蹈,同時把長槍投到水潭中。而後約上相好的女人在野外過性生活,繁衍後代。
又據《路史》記載,伏羲之母華胥即誕生於閬中渝水之濱閬中歷史玄遠悠久,相傳為上古時代華夏人祖伏羲氏之母--華胥"履巨跡而孕伏羲"之地。宋代羅泌在《路史》中曾寫到:在閬中俞水,有一個地名叫"華胥之淵",就是因為伏羲的母親華胥在那裡居住而得名。
伏羲生於閬中據宋代羅泌的《路史》記載:“太昊伏羲氏華胥,居於華胥之渚,尚暨叔姬翔於渚之汾。巨跡出焉,華胥決履以輇之,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孕十有二歲。生於仇夷,長於起城。”意思是說,伏羲的母親華胥,生活在華胥水邊,因為踩了雷神的足跡而懷上伏羲。伏羲生於仇夷,長在起城(今甘肅秦安)。《路史》注釋說:“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閬中渝水地也。”《周地圖》解釋說:“閬中水為渝水。”《遁甲開山圖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絕立。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處。”《覽勝》云:“彭池,即今之南池也。”滄海桑田,原先碧波蕩漾,華胥曾在此嬉玩而孕育過伏羲的閬中南池,如今已成為高樓林立的七里鎮新城區。中國最早的文獻、戰國時成文的《山海經》在探索這段歷史脈絡時說:“西南有巴國。太皋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由此推論,伏羲還是最早的巴人祖先。伏羲生於閬中,也正合了閬中曾為巴國都城這一史實。
不僅如此,閬中在秦漢時期便有“伏羲鄉”。巴人領袖范目幫助劉邦“還定三秦”之後,劉邦封范目為“慈鳧鄉候”。著名學者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說,“慈鳧”是“伏羲”的重唇音,後代史學家誤將“伏羲”作“慈鳧”。
在馬功德所著《伏羲與女媧出生地探微》一書中,對華胥孕育生產伏羲的過程有更為詳盡地描述:
某一天,華胥從仇池畔長青山穴居地出來,沿途看見魚兒在水裡跳躍、花草在路邊點頭、鳥兒在枝頭歌唱,一切都好像是在歡迎她的到來。懷著愉悅的心情,華胥走到河邊,看見沙灘上有一隻六尺長的巨大腳印。華胥覺得驚奇,就脫下獸皮靴,赤腳踩在那巨人腳印之上。忽然間,一股暖流直入華胥心扉,仿佛雲霧之中,一道彩虹圍繞著她——這一刻,華胥懷孕了。
華胥懷胎12年之久,始終不見嬰兒臨盆。這年的十月初四那天,華胥到仇夷山南麓打獵,在快速跳動中振盪了胎氣,當場生下一個男嬰,這就是伏羲。
不過在記者看來,華胥生活的年代,人類尚處於母系氏族階段,所謂“華胥感應天神而孕”,就是對那個時代只有繁衍而無婚配這一性關係的折射;又說她懷孕12年之久,也可以解釋為她初經人道與懷胎產子之間達12年(如果當時已經有了年的概念的話)。而誰又能說這12年中,她沒有過性行為?如此說,絕非褻瀆我們共同的祖先,只是說明華胥也罷,伏羲女媧也罷,這些先前出現在神話傳說中的人類祖宗,是作為人真正存在的。
伏羲生於甘肅的天水、崛起在河南的淮陽。這是歷史所公認的。人們又從對史料的研究以及對嘉陵江流域的民俗文化的挖掘中得出結論:遠古的閬水之濱是伏羲母親華胥的故鄉,伏羲的“根”在閬中,伏羲文化是閬中本源文化的“母體”。
據宋代羅泌的《路史》記載:伏羲的母親華胥生活在華胥水邊,因好奇踩了雷神的大腳印而懷了伏羲。12年後,在仇夷生下伏羲。《路史》的注釋說:“華胥之淵,蓋因華胥居之而名,乃今閬中渝水也。”聞一多的《伏羲考》也認定華胥是在閬水之畔孕育伏羲的。遠古的華胥之淵就是彭池,明代《覽勝》云:彭池,即今南池也。《保寧府志.地理志》注,南池就是今天的閬中七里壩,老閬中至今仍把七里壩叫著“南池”。
傳說伏羲曾三次回到母親的故鄉閬中,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美麗傳說。伏羲第一次回閬中是19歲時候。此時,華胥又已帶領部族和11個月的女兒女媧回到閬水之濱安居樂業了。伏羲看到母親、妹妹和鄉親們在湖邊用樹杈、石塊擊打游魚,命中率很低,便決心改變這種落後的狀況。他從蜘蛛結網捕捉飛蛾受到啟示,教人們用林中的藤蔓編織成漁網捕魚。吃不完的魚,他又教人們用樹皮編成簍養起來。這種漁具,就是現在嘉陵江流域的漁民仍在使用的“巴簍”;他便從野蠶吃葉吐絲受到啟示,教人們養蠶、繅絲織布,人類從此便開始穿上了冬暖夏涼的布製衣服。
事隔幾年後,伏羲第二次回到華胥身邊。他看到這裡的百姓狩獵方式和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後,往往勞而無功,便教人們用石頭、木棒、竹片磨製成兩端鋒利的武器打獵。遇到大獸、凶獸,就組織大家執銳器群起而攻之。結果,按他教的辦法和發明的武器打獵,人們的收穫比原先增加了許多倍。吃不完了,他又教人們將那些受輕傷的野獸或小獸豢養起來,從而揭開了人類飼養豬、馬、羊、兔等家畜的序幕。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年逾98歲的伏羲,厭倦了紅塵,對山靈水秀的閬水更是神往,於是第三次回到閬中,潛心刻書契,而這些書契皆玉片、石片,無文字,智者參之悟道,仁者參之悟德,能者參之悟縱橫之術。伏羲又研習易經,專注地畫演乾八卦,這些是人類最早了解世界的文化符號。他還深入民間,教人們用象形、會意、形聲等“六書”達意表情,從此結束了人類以結繩記事的落後辦法。他又開始制琴瑟、灼土為塤,並創作出《駕辨》、《勞商》、《鳳來》、《離基》等聖樂。從此,華夏子孫們的生活開始沐浴著音樂的曙光。
本源文化是指中華民族最早、最本朴的文化品種,融匯於百姓生活的各方面。閬中的巴渝文化、風水文化、天文文化皆屬於本源文化中最燦爛的花枝,它們都是在伏羲文化的沃土上繁榮起來的優良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