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舊武功縣立節鄉豐義里慶善宮(恩義寺)位於縣南十八里川口東南,今沒於渭。此地為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成長之地,在此求讀,度幼生涯。今慶善宮位於楊凌示範區建子溝村南。
歷史淵源以及現狀
立有《大唐天子李世民懸弧聖地》碑,該碑為石灰岩質,高1.8米(不含底座),寬0.64米,厚0.18米。
頂部高0.53米,刻有二龍戲珠,中心刻<中華>二字。碑文分兩部分:上部為李世民一生的歷史;下部為恩義寺八次建設的歷史;中心刻著《大唐天子李世民懸弧聖地》幾個大字。碑文左右各六行,每行三十六字。立於二00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碑 文
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五九九年一月二十三日),生於武功別館。其地今陝西省楊凌區,建子溝村南恩義寺一窯洞內,後曰唐王洞。在此求讀,度幼生涯,其父李淵任晉留守。隋末煬帝荒政無道,子勸父業一十三載,大業末年起兵晉陽,隋滅唐興。武德九年玄武之變,世民登基,帝稱太宗,國號貞觀,統一華夏,坐帝二十三載。為民求食,興修水利,減賦民荒,愛民如子,營造工業,商通內外,絲綢西域,國昌民樂。貞觀二十三年駕崩,葬陝禮泉昭陵,享年五十有一。功高一世,萬古長青。
恩義寺唐太宗誕辰聖地,生後受我先輩衣食之載,為報其恩,多次幸游武功舊居,宴臣賦詩,訪民疾苦,與民同樂。武德元年,出於聖化,於舊居首次改建;武德六年二次重建,改名慶善宮;唐宣宗大中期為三次重建;宋天聖十年第四次重建;金世宗大定十六年第五次重建,更名《崇教禪院》;清聖祖康熙十九年為第六次;康熙四十年第七次重建,首擴占地四十二畝,僧人眾多,日耕夜誦,推移歲月之久。記憶體李世民拴馬之用“拴馬樁”; 母拾谷安子於樹下,日行影不動的“可生樹”; 盛有母子情懷天然生就的“槐抱柏”; 以及懸弧洞址,至今佳話傳載,盛名千古。
慶善宮第八次重建紀實
2006年秋,慶善宮(恩義寺)第八次修建開始。此次修建,寺廟為東西走向,長 108米,寬22米,占地面積3.6畝(2376平方米)。山門朝東,緊靠楊凌示範區東環路,位於建子溝村南,五胡路南約七十餘米,西寶高速公路北約六十米,唐王洞原址以東約二百米處。 2007年正月二十三日,恩義寺廟會時,前殿首先建成,舉行了竣工慶典,唱大戲三天。十月十三日廟會,寬7間、高7米的上殿(大雄寶殿)底層封頂,與紀念李世民誕生1408周年一起,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唱大戲三天,附近村民,人山人海。楊凌地區德高望重的馬伯援老先生,發表了熱情洋溢振奮人心的講話。大殿的設計為全框架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層為七間二十一米,高七米,東西垮度十八米,另有外檐三米,共二十一米。二、三層為五間。底層前十二米為大殿,後六米為兩層,設為四個大房間。頂部為木結構,青瓦蓋頂,訪古外觀,木刻彩繪,高大雄偉,十分壯觀。
慶善宮位置考證
《元和郡縣誌》“武功縣”條載:“慶善宮在縣南十八里,皇家舊宅也。南臨渭水。武德元年置宮”。 明《陝西通志》在卷之二記載了“慶善宮”與“建子溝”的坐標關係。曰“建子溝在(武功)城南十七里,近慶善宮。”明人康海的《武功縣誌·地理志》載:“慶善宮在川口東南,今沒於渭,唐高祖古(故)宅”。這三條記載給我們提供了判斷慶善宮具體地望的重要信息:
1、慶善宮在縣南十八里,南臨渭水。
2、建子溝在(武功)城南十七里,近慶善宮。說明慶善宮在建子溝之南,相距不遠。
3、慶善宮位於川口東南,明代之前已經被渭河淹沒。
在這三條信息中,有兩個難於確定的坐標點,即“南臨渭水”、“今沒於渭”,是兩個變換不定的地貌概念。由於渭河變遷不定,對這兩個坐標點現在只能在歷史的河床遺蹟中探索。還有三個坐標點是穩定無變的,一是“川口”,二是“武功舊城”,三是“建子溝”村。從這三個坐標點考量,南北崖底村所處的位置,東臨漆水河,南臨渭河古道,北連建子溝村,正處於川口之南,北距武功舊城將近9公里,因此,這裡很可能就是唐慶善宮遺址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