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慢性高原病(Chronichighaltitudesickness,CMS)是一種對高海拔居住不適應的症狀,常常發生在世居
或長期居住在海拔超過3000m以上地區的人。表現為過量的紅細胞增多及嚴重的可逆性組織缺氧,是高原常病。 高原病亦稱高山病、高原適應不全,是指人體進入高原低氧環境下發生的一種特發性疾病。返回平原後迅速恢復為其特點。本病常在海拔3000m以上高原發病。致病因素主要是缺氧、寒冷、乾燥、太陽輻射、疲勞,營養不良也可促進本病發生。
與同海拔高度的正常人相比本病的紅細胞增多,紅細胞壓積及血紅蛋白濃度顯著增高,而且出現各種臨床症狀Winslow對8例嚴重紅細胞增多,病人進行了放血治療經5周治療後血細胞比容從75%降到45%,肺動脈壓下降,心輸出量增加並且運動能力明顯提高但臨床症狀的改善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由於紅細胞增生過度使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緩慢甚至小血管內微血栓形成致氧運輸能力減弱同時因病人的紅細胞23-DPG濃度異常增高使血紅蛋白氧解離曲線顯著右移,血液在肺部攝氧能力減弱動脈血氧飽和度進一步下降。造成紅細胞增生的原因可能與通氣驅動減弱引起的肺泡低通氣有關。
顯著肺動脈高壓是本病的另一特點Hultgren在秘魯(4540m)檢查出3例慢性高原病即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平均肺動脈壓50mmHg,右心房壓9mmHg,血細胞比容72%肺功能正常。當病人吸入100%氧時肺動脈平均壓下降到30mmHg,但仍高於同海拔高度正常人水平。高原缺氧是發生肺動脈高壓的
根本原因。長期持久的肺動脈高壓使右心負荷加重右心肥厚以及衰竭;同時低氧性肺血管收縮以及肺動脈高壓,可使肺小動脈發生形態學改變,血管中層平滑肌增殖從而管腔狹窄肺循環阻力增大導致缺氧而引起肺動脈高壓以及肺血管形態學改變的機制很複雜,它包括神經體液、化學介質離子通道等因素參與。
通氣/血流(V/Q)比值失常及肺內分流:慢性高原病病人A-aDO2明顯大於正常人,這可能與V/Q比值失調有關。在正常情況下肺泡通氣和肺血流分布必須均勻協調,即V/Q比值為0.8。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因低氧性肌性肺小動脈不規則收縮,使血流不均勻灌注,以及肺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和(或)血液黏度增高血管內血栓形成等均可導致肺毛細血管的總面積大為減少,生理無效腔量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肺泡通氣量正常而肺血流量減少,使二者比值增大,病變區的氣體未能充分進行交換出現低氧血症。另外,有個別病人即使吸入高濃度的氧則不能改善低氧血症這可能由於顯著肺動脈高壓引起的肺內動.靜脈分流所致。
臨床表現
頭痛、頭昏、心慌、氣促、噁心、嘔吐、乏力、失眠、眼花、嗜睡、手足麻木、唇指發紺、心律增快等,其他症狀和體徵則視類型不同而異。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疲乏、氣促和心
悸、睡眠障礙、食慾減退等症狀。查體多見口唇及面部手指紫紺,可見結膜及面部毛細血管輕度擴張。血紅蛋白男180-200g/L30例,200~260g/L146例,女性患者在160-190g/L之間,兩組患者全部進行胸部X線檢查,其中有肺動脈高壓表現的166例,同時合併有心臟(右心)增大,所有患者常規心電圖檢查,其中廣泛性心肌缺血54例,其餘患者多出現不同程度心肌下壁、側壁缺血。血氧飽和度測試表明。
診斷
慢性高原紅細胞增多症
高原移居人或世居人凡血紅蛋白≥200g/L,紅細胞≥6.5×10⒓/L(650萬/mm3)及紅細胞比容≥0.65(已排除其他原因)的患者,稱為高原紅細胞增多症。患者常有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心悸、氣短、胸悶且活動後加重。也可有食欲不振、視力減退及鼻出血、結膜充血、面部毛細血管顯露等多血面容。
高原心臟病
是指高原移居人和世居人出現右室肥大(部分患者尚可合併左室大),嚴重者可發生心力衰竭的一類心臟病。幼兒多見,心臟常呈瀰漫性或球形擴大,成人肺動脈明顯突出。患者早期常有頭昏、頭痛、失眠、心悸、活動後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及心前區不適。晚期則可出現心衰症狀和體徵。
高原血壓異常
有高原高血壓與高原低血壓兩種。凡在平原血壓正常,進入高原後,中、青年人收縮壓>18.7kPa,舒張壓>12.0kPa並有相應症狀,返回平原後恢復正常者,稱高原高血壓;進入高原後,血壓低於12.O/6.67kPa,持續2周以上者,稱高原低血壓。一般初到高原者,易產生高血壓,1年左右為波動期,久居或世居者,易產生高原低血壓。
慢性高原病混合
本病指高原紅細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壓及高原心臟病三型中,有兩型同時存在者,稱為混合型。最常見的是紅細胞增多症合併心臟病和紅細胞增多症合併高血壓。
疾病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液中紅細胞數異常升高。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也異常升高。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均正常範圍,血小板與同海拔高度健康人相同。骨髓粒細胞系統主要特點為紅系統增生旺盛,紅系占有核細胞的33.3%,以中晚幼紅細胞為明顯粒細胞及巨核細胞系統無明顯變化。酸鹼度(pH值)測定pH降低血氣分析表現為顯著的低氧血症,PaO2降低。PaCO2增高。A-aDO2增高。標準碳酸氫鹽相對性高碳酸血症肺功能除了小氣道功能輕度
異常外其他無明顯變化。小氣道功能表現在病人的閉合容積增高.用力呼氣中段流量降低。
其它輔助檢查
心電圖以右心室肥厚為主要表現電軸右偏極度順鐘向轉位,肺型P波或尖峰形P波,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右室肥厚伴有心肌勞損等僅少數病人P-R及Q-T間隙延長及雙室肥厚。右室肥厚與肺動脈高壓呈正相最大中段呼氣流速臨床上有時高心病與肺心病較易混淆,前者是慢性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損傷性疾病,而後者是由支氣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所致的氣道阻塞性疾病故肺功能檢查對兩者的鑑別具有重要價值高心病病人僅輕度小氣道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用力呼氣中段流量(FEF25%~75%)閉合氣量(CV/VC%)等降低。
超聲心動圖
特別是都卜勒超聲心動圖,是最理想的無創傷性定量化診斷肺動脈高壓的方法。超聲心動圖主要表現為右室流出道擴張右室內徑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寬而左房內徑無明顯變化右室流出道與左房內徑比值增大;右室前壁厚度也增加。中華醫學會高原醫學會制訂的高原心臟病診斷標準是:右室流出道>33mm,右室舒張末期內徑>23mm。
X線檢查
多數病人肺血增多和肺淤血可同時存在有的病例肺門影擴大肺紋理增加。心臟改變為肺動脈段凸,圓錐膨隆,有的甚至呈動脈瘤樣凸;右心房和(或)右心室增大心臟呈二尖瓣型,右下肺動脈外徑增寬個別病人也可出現左右心室都增大高心病X線診斷標準:右下肺動脈乾橫徑>17mm,右肺下動脈乾橫徑與氣管橫內徑比值>1.10
相關檢查
>O2分壓
>pH(尿)
>動脈血CO2分壓
>動脈血酸鹼度
>標準碳酸氫鹽>紅細胞計數
>肺泡氣-動脈血氧分壓差
>血小板
>血氣分析
>血紅蛋白
>閉合容積
>骨髓粒細胞系統
病因
人從平原進入高原,為適應底氧環境,需要進行一些適應性改變,以維持毛細血管與組織間必需的壓力階差。但每個人對高原缺氧的適應能力有一定的限度,過度缺氧和對缺氧反應遲鈍者可發生適應不全,即高原病。高原適應不全的速度和程度決定了高原病發生的急緩和臨床表現。
一、神經系統大腦皮質對缺氧的耐受性最低,這是由於大腦代謝旺盛、耗氧量大。急性缺氧時,最初發生腦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顱壓升高,可出現大腦皮質興奮性增強,有頭痛、多言、失眠、步態不穩。以後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心輸出量增加。後者是對缺氧的一種代償性反應。缺氧持續或加重時,腦細胞無氧代謝加強,ATP生成減少,使腦細胞膜鈉泵發生障礙。細胞鈉和水瀦,發生腦水腫,出現嗜睡、昏迷、驚厥,甚至呼吸中樞麻痹。
二、呼吸系統吸入低氧空氣後動脈血氧分壓降低,可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出現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從而增加了通氣量,以及肺泡和動脈血的氧分壓。過度換氣使CO2呼出過多,導致呼吸性鹼中毒。適應力良好可通過腎多排出HCO3意義以糾正鹼中毒趨向。急性缺氧可使肺小動脈痙攣,肌肉
型細動脈中層平滑肌增厚。結果肺循環阻力增高,肺毛細血管網靜脈壓明顯提高,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出而產生肺水腫。此外,肺泡壁和肺毛細血管損傷、表面活性物質不足、血管活性物質釋放都可參與肺水腫的發生。
三、心血管系統心率加快是進入高原後最早出現的改變之,也是由於刺激頸動脈體和主動脈的化學感受器所致。心率加快可增加心輸出量。急性缺氧時,體內血液進行重新分布,心、腦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皮膚、腹腔器官,特別是腎血管收縮,血流減少。這種血液重新分布有利於保證生命器官的血液供應,具有代償性意義。缺氧時冠狀動脈擴張這種代償作用有一定限度,嚴重和持久的缺氧將造成心肌損傷。長期移居高原者,肺動脈阻力持續增加,導致肺動脈高壓。肺動脈高壓本來可改善低氧條件下肺的血液灌注,但持續增高可使右心負擔過重而發生肺原性心臟病。高原心臟病屬於肺原性心臟病。紅細胞增多可增加血液粘度而加重心臟負荷。缺氧可使血中兒茶酚胺增多,垂體加壓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並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性增強等使血壓升高。有些人因長期缺氧而心肌受損,以及腎上腺皮質功能因長期受缺氧刺激而轉變為功能低下,以致出現收縮壓降低,脈壓變小。
四、造血系統進入高原後出現的紅細胞增多和血紅蛋白增加,是對缺氧的適應性反應,急性缺氧時,主要是刺激外周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儲血器官釋放紅細胞,缺氧時糖無氧酵解增強,乳酸增多,血pH下降,氧解離曲線右移,還原血紅蛋白增多,促使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合成增加,降低Hb與氧的親和力,使氧易於釋放給組織,低氧血症使紅細胞生成素(ESF)增多,ESF促進骨髓紅細胞系統增生,並增加紅細胞數和每個紅細胞內血紅蛋白量,這樣會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但紅細胞過度增生,如紅細胞壓積大於60%時,血液粘稠度增高使血流緩慢,可引起循環障礙。
治療方案
一、高原血壓異常高血壓按一般高血壓 治療。
二、高原心臟病出現 心力衰竭時,吸氧,加服 硝苯啶以加強降低肺動脈壓,高原心臟病心肌顯著缺氧,易發生洋地黃重度而出現心律失常,可選用作用快、排泄快的強心藥,如毛花甙C0.2—0.4mg,心力衰竭控制後改口服地高辛。
三、高原紅細胞增多症吸氧和低分子量右鏇糖酐靜脈滴注可暫時緩解症狀,對有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的危重病人,如有血液粘滯性過高,靜脈放血300—500ml可使病情暫時好轉,以備緊急轉運,病人回到平原後,症狀可以消失。
高原環境有諸多因素作用於人體,如低氧、低溫、乾燥, 太陽輻射強和氣候多變等,但最關鍵及發生影響和損傷作用的就是低氧。隨著海拔的升高,氧分壓隨之下降,為了保持在細胞水平的氧分壓趨於正常,機體產生一系列的適應機制,如增強通氣,心排出量增加,酸-鹼平衡的調節,增加紅細胞的攜氧能力,以及對體循環、肺循環及微循環的調控等。慢性缺氧引起的肺血管平滑肌細胞膜上鉀通道關閉,細胞去極化,細胞外鈣離子內流外,肺血管內皮細胞產生的多種血管活性物質造成肺血管收縮,肺動脈壓增高。同時慢性缺氧造成紅細胞代償性增多,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血容量增加,造成低排高阻的血流動力學障礙。長期以來造成循環阻力加大,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厚,最終導致心臟功能受損。刺五加注射液為中成藥提取物,能夠直接或部分阻滯α-腎上腺素受體,使血管擴張,促進心肌側支循環的建立,改善心肌供血,減少 心肌耗氧量,增強左心室收縮及舒張功能。同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滯度,防止血栓形成,促使受損血管內皮功能恢復;可改善心腦供血狀態,促進心腦細胞代謝及修復工作。
在慢性高原病中, 刺五加通過降低血液黏滯度及血小板的附聚性,有效改善組織缺氧狀態,加速乳酸分解,糾正酸中毒,降低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濃度,起到治療作用。目前在治療慢性高原病的各種藥中,許多活血化瘀類藥物均可套用,某些藥物作用集中,如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改善心肌缺血效果顯著,但在改善微循環輔以整體治療方面的作用尚需進一步探討,加之價格較高,推廣起來受限。刺五加與丹參注射液在治療慢性高原病中療效明顯,複方丹參液因價格便宜,療效肯定,套用廣泛。在本組觀察中刺五加組療效稍高於複方丹參注射液組。由於該藥作用佳,價格適中,不良反應小,在高原地區(農牧業為主,經濟發展相對後),容易為廣大人民民眾接受,是對防治慢性高原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較好的藥物。
患者均常規套用腸溶 阿司匹林100mg,1次/d及 硝苯地平10mg,3次/d。 複方丹參組使用丹參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1次/d。刺五加組採用刺五加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250ml 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伴有心功能受損者輔以吸氧及降低心臟前後負荷等治療。兩組均以14天為1個療程。
預防
進入高原人員應了解和適應高原環境特點,登山時按計畫進行階段性適應性鍛鍊,注意防寒和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久居平原重返高原者也應重建適應能力,應明顯心、肺、血液疾病患者不宜進入高原。
預防急性高原反應,可從進入高原前1—2d起選用一種利尿藥預防液體瀦留,連服一周:(1) 乙醯唑胺0.25g,每8小時一次。(2) 呋塞米20mg,每日2—3次,緊急條件下登山,可用 糖皮質激素。
研究進展
2013年8月16日,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多家單位共同完成了安第斯高地人慢性高原病全基因組測序及相關研究。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個生活在高原地區的安第斯人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其中包括10個慢性高原病患者和10個正常人。經過一系列研究分析,研究人員推測,慢性高原病患者中ANP32D和SENP1兩個基因表達下調可能有利於對低氧環境下的適應和耐受。本研究通過強大的全基因組測序技術、體外培養的人細胞模型和果蠅活體模型的有機結合,使我們不僅鑑定出與缺氧耐受相關的基因,同時也對這些基因的功能進行了系統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