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吾觀龍變化

感遇·吾觀龍變化

《感遇·吾觀龍變化》是唐代文學家陳子昂創作的組詩《感遇三十八首》中的第六首。這首詩開頭兩句表現了作者的嚮往之情,詩的最後四句譏諷世俗之人的淺陋。這首詩抒寫作者鄙棄世俗,嚮往神仙境界的情懷。

作品原文

感遇

吾觀龍變化,乃知至陽精⑴。

石林何冥密⑵,幽洞無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與元化並⑶。

玄感非象識,誰能測沈冥⑷?

世人拘目見,酣酒笑丹經⑸。

崑崙有瑤樹⑹,安得采其英?

注釋譯文

⑴“吾觀”兩句:古人認為龍是至陽之精,變化無常。

⑵冥密:陰暗壅塞。

⑶元化:造化。並:合。

⑷象識:一作“蒙識”。沈冥:一作“淪冥”。

⑸丹經:指道家求仙之術。

⑹崑崙: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瑤樹:仙境中的玉樹。

作品鑑賞

這首詩開頭兩句“吾觀龍變化,乃知至陽精”是說:“我看那神龍的變化無窮,就知道它是最高的陽氣之精。”古人認為龍是至陽之精,變化無常。這裡表現了作者的嚮往之情。接著寫神龍之能:“石林何冥密,幽洞無留行”,意思是說:“岩石成林多么陰暗壅塞,洞穴深邃無法將它擋住。”“古之得仙道”以下四句是說:“古時候的得道成仙之路,確實與那造化合而為一,玄妙感應並非暗昧識見,有誰能夠測知其中奧秘?”“世人拘目見,酣酒笑丹經”就是說:“世上的人只知道眼見為實,醉醺醺地嘲笑丹經真義。”“崑崙有瑤樹,安得采其英?”意謂:“崑崙山有那美玉仙樹,他們怎能採到它的果實?”最後四句譏諷世俗之人的淺陋。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24歲時舉進士,官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但建議常不被採納,並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