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規律的分類
A.強度律。對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對雷鳴電閃是容易感知的,因為它的感知強度很高,而對於昆蟲的活動,如對螞蟻行走的聲音就難以覺察。因此,在實踐中,要適當地提高感知對象的強度,並要注意那些強度很弱的對象。
B.差異律。這是針對感知對象與它的背景的差異而言的。凡是觀察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小,對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這點紅就很容易被感知。鶴立雞群,也是屬於這類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則幾乎無法辨認。
C.對比律。凡是兩個顯著不同甚至互相對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觀察中要善於用對比的方法,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還可以製造對比環境。例如觀察的高矮對比,色彩對比。
D.活動律。活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容易感知。魔術師用一隻手做明顯的動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另一隻手卻在耍手法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在觀察中要善於利用活動規律,達到觀察目的。
E.組合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式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觀察對象容易形成整體而為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實際觀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間接近、時間連續、形式相同或顏色一致的形式組合起來進行觀察,從而找出各自的特點。例如在一堆亂物件中選大小相差不遠,顏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來比較,就可看出彼此的差異。
F.協同律。指在觀察過程中,有效地發動各種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協同活動,這樣可以提高觀察的效果。也指同時運用強度、差異、對比等規律去觀察對象。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要求人們儘可能地運用視、聽、味、嗅、觸等感官進行感知。我們學習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過多種感知的渠道,提高觀察的效力。
G.觀注律。養成持久的觀察習慣。貝弗里奇說:“培養那種以積極的探究態度觀注事物的習慣,有助於觀察力的發展。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的學術知識更重要,這種說法並不過分。”一個人有了持久的觀察習慣,他能克服觀察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把觀察進行到底。而觀察力就正是在這種“鍥而不捨”的過程中得到鍛鍊和提高。
感知規律在教學中的套用
利用感知規律,沃恩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啟迪學生思維:
直觀教學的形式
要進行直觀教學,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教師可以提供實物或實物標本,可以演示實驗、組織教學參觀,讓學生親身感受事物的真面目。教師還可以提供模擬實物形象的感性材料,如圖片、圖表、幻燈片等,有目的地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教師講課離不開語言,可以利用語言的描述喚起對事物的表象。言語雖然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點,但它不如實物、圖片等鮮明,而且,如果教學中只有言語這一種形式,不免太單調,很難使小學生在一節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如果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將言語與呈現實物或模型有機地結合起來,那么學生的感知會更精確、全面。 進行直觀教學時可以藉助多種教學儀器,如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運用教學儀器的目的,就是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聽信息,使學生從多種途徑獲得感性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直觀教學的效果
要想使直觀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應遵循感知規律。
1.運用被感知的強度律 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聲音要洪亮,語速要適中,板書要清晰,要讓全班同學聽得懂、看得見。教師在製作、使用直觀教具時,也要考慮到直觀教具的大小、顏色、聲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學生清楚地感知。
2.運用對象與背景差別的感知覺規律 當知覺的對象與背景在顏色、形態、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差別時,知覺的對象容易被感知。如講課時,對於重要的知識,可以反覆幾次,可以提高音量;板書時,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點、畫線,可以用彩色粉筆;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掛圖時,可以將其中不需要學生看的部分遮住;製作教具時,要注意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上突出出來等。
3.運用靜止背景上的活動性對象易被感知的規律 我們知道,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的對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學中使用活動性教具,演示實驗,放幻燈片、教學電影或錄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4.運用知覺的組合規律 在時間上彼此接近、在空間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因此,教師在繪製掛圖時,不要在需要學生感知的對象周圍畫上與之類似的線條或圖形,在不同的對象之間留空或用色彩區分;板書時,章與章、節與節等不同內容之間要留空;講課時,語言流暢,針對不同內容,採用不同的語速,對不同的內容加以分析、綜合,使學生了解其中的邏輯關係。
5.讓學生交替使用多種感官感知對象 如果學生能使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同一個知覺對象,那么,從不同感官獲得的信息將傳遞到大腦,從而獲得對事物的全面的認識。我國古代的許多學者曾提出學習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過多種感知渠道來鞏固知識。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識方面,看到的比聽到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聽覺,一般能記住15%;只靠視覺,一般能記住25%;既看又聽,能記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