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負擔

愛心負擔

愛心負擔一詞,源自一個愛心捐贈的真實故事,2007年,攀枝花市米易縣得石鎮中心校在網上發帖,希望能為孩子們募捐一些禦寒衣物。很快,愛心衣物就從四面八方寄來。此後8年,愛心捐獻一直沒有停止,越來越多的衣物讓學校犯了愁。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當然與少數愛心人士的盲目捐贈有關,但是也反映出愛心捐贈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有關部門沒有做好銜接和協調工作,以至於愛心捐贈成了“甜蜜的負擔”。

事件

愛心負擔得石鎮中心校積壓的捐贈衣物
2007年,攀枝花市米易縣得石鎮中心校還設有國中,學生多,不少家庭貧困的學生冬天缺少禦寒的衣服。為此,學校在網上發帖,公布了學校的地址和聯繫電話,希望能有網友為貧困學生捐贈衣物。帖子發出後,學校收到了不少衣服。貧困學生也非常高興,還給愛心人士寫去了感謝信。

近年來當地居民的經濟條件好了不少,孩子們不再需要捐贈的衣物了,但愛心捐贈不減反增。2014年,學校通過助學機構發布了蓋有公章的情況說明,希望大家不要再捐了,但是沒什麼效果。2015年,學校已收到了數十噸衣物。其中絕大部分是舊衣服,涉及到消毒等衛生問題,平時會選一些鞋子和新衣服發下去,但即便如此,學校只有260多名學生,根本就穿不完,學校還不時發給當地村民。

學校曾經試圖通過轉捐的形式,將這些衣物捐給真正需要的學校。但是,這一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原因是成本太高。寄往省內最便宜的郵政小包,一件9.1至10公斤的包裹就要14元的郵費。學校每年數十噸包裹,即使轉捐出去一半,也需要好幾萬費用,一個山區學校也無法承擔。

他曾經聯繫過米易縣多個偏遠的山區國小,但是對方都表示,現在孩子們不缺衣服穿,所以這個辦法也行不通。在涼山州金陽縣老寨子鄉支教的李老師也表示,衣物需要一部分,但是如果從米易縣運回涼山,無論是郵寄,還是找車拉,其成本都太高,有這些錢,都可以直接給孩子們買新衣服了。

成因

得石鎮中心校得石鎮中心校
1、信息不對稱。

2007年發出去的那條帖子2015年仍在網上傳播。校長付忠還接到網友的電話,詢問是不是需要衣服,他告訴對方說已經不需要了,沒想到,這名網友在電話中罵了他。

2、制度體系不完備。

米易縣教育局一名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樣“愛心過剩”的尷尬和矛盾,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缺乏一個關於捐贈的相關制度和體系,如果有一個組織或機構負責在全省,乃至全國範圍內協調處理,並解決運輸等難題,這一尷尬或許能夠化解。

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每每愛心動員令發出後,社會各界對捐衣捐款的關注立馬會達到一個峰值。特殊時刻的愛心涌動難能可貴,但如果“需要”和“給予”之間出現了嚴重脫節,“像洪水一般的愛”反而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甚至淪為一種愛心負擔。

建議

只有強化雙向信息溝通和科學統籌安排,才能避免“愛心扎堆”產生的負效應。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慈善”的年代裡,加快構建信息共享、資源共用、統一調配的全國性慈善公共平台迫在眉睫。而對愛心人士來講,愛心捐贈也應遵循客觀規律與現實需求,尤其是對受助者的情況和信息要隨時給予關注,從而避免愛心的“旱澇不均”。

再往深里看,民間慈善如何得到激活與發展,扶持與監管不可或缺,當務之急在立好規矩、敬畏善意的同時,更應整合資源、對稱信息,將其納入到制度規範和法則約束的籠子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