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意外北票龍是鐮刀龍超科下的一個屬。

很大量的北票龍化石被發現,包括有頭蓋碎片、一個下頜骨頭、三節頸椎、四節背椎、一節尾椎、肩胛骨、完整的前肢及一個連後肢的完整骨盆。在2009年,徐星等人敘述了第二個標本,包含頭骨、頸部、胸部,以及形狀獨特的長羽毛痕跡。
過往鐮刀龍超科的實質分類被受關注及討論,這是因為它們那像原蜥腳下目的牙齒及身體結構,顯示它們一般是草食性動物,不像一般的獸腳亞目。北票龍被認為是原始的鐮刀龍超科,有著一些特徵證明鐮刀龍超科(包括鐮刀龍科)都是屬於虛骨龍類,而非過去認為的蜥腳形亞目或鳥臀目近親。
種名“意外”實際上有兩層含意:1、這種恐龍的特徵組合十分奇特,2、這件標本的發現實屬意外。
體形特徵

意外北票龍約有2.2米長及臀部高0.88米,是已知最大型有羽毛恐龍。其重量估計約為85公斤。北票龍的喙沒有牙齒,但有頰齒。高等的鐮刀龍超科有四趾,但北票龍的內趾較小,顯示它們可能是從三趾的鐮刀龍超科祖先演化而來的。相對其他鐮刀龍超科,北票龍的頭部較大,下頜的長度超過股骨的一半長度。
意外北票龍的舊版想像圖(沒有第二種羽毛)從模式標本的皮膚痕跡,顯示意外北票龍的身體是由類似絨羽的羽毛所覆蓋,就像中華龍鳥,但北票龍的羽毛較長,而且垂直於手臂。徐星等人認為北票龍的絨羽,代表它們是介於中華龍鳥與較高等鳥類(鳥翼類)的中間物種。
與其他獸腳類的羽毛不同,意外北票龍具有第二種形態的羽毛,羽毛較長、結構較簡單。第二種形態的羽毛,是由徐星等人在2009年研究第二個北票龍標本時發現;當徐星重新研究第一個標本時,也發現第二形態的羽毛。
第二形態羽毛是由單一、無分支的纖細羽毛構成。大部分有羽毛恐龍的絨羽是有一根羽乾,分叉出兩根以上的羽毛。北票龍的第二形態羽毛,長度為10到15厘米,大約是頸部長度的一半。而中華龍鳥的羽毛最長只有頸部長度的15%。
意外北票龍的第二形態羽毛也相當寬,模式標本的第二形態羽毛的寬度為3公厘。而中華龍鳥的羽毛最寬只有0.2公厘,帝龍的羽毛寬度僅次於北票龍。原始的第一形態羽毛的橫剖面是圓形,而第二形態羽毛的橫剖面是橢圓形。在北票龍的兩個標本中,第二形態羽毛沒有彎曲、折斷的跡象,顯示這種羽毛相當堅韌。
由於目前只有獸腳亞目恐龍是有羽毛的,意外北票龍的發現顯示鐮刀龍超科是屬於獸腳亞目的。
由於意外北票龍形態非常奇特,古生物學家們對這類動物在恐龍大家族內的系統分類一直存在爭論。意外北票龍的發現表明,鐮刀龍類是食肉恐龍當中非常特化的一個類群。另外,意外北票龍還保存了與中華龍鳥相似的細絲狀皮膚衍生物,表明這種細絲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在許多獸腳類恐龍類型上都有生長,它代表了後來出現的鳥類羽毛的演化初級階段。
重大發現
引發爭議

意外北票龍的發現解決了恐龍研究領域的一個富有爭議的問題。那就是大多數食肉類恐龍是不是長毛的爬行動物。一直以來,人類對於恐龍的認識是長有鱗片的龐然大物。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
主要有兩方面的依據。一是來自現實世界中的爬行動物。傳統上人們認為恐龍是一種爬行動物,所以它應該和其它爬行動物如鱷魚、蜥蜴一樣身披鱗片。二是來自化石的依據。在過去發現的恐龍化石中,人們曾經發現過它們具有鱗片的皮膚印痕。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包括科學家在內,人們相信恐龍是披著鱗片的爬行動物。
但是1969年美國科學家貝克提出小型食肉類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因此推論很可能小型食肉類恐龍體披毛狀皮膚衍生物,也就是說它們像現在的溫血動物一樣是長毛的。但這一推論一直沒有得到化石證據的支持。1996年中華龍鳥化石的發現第一次揭示出有的小型食肉類恐龍不同於其它長有鱗片的爬行動物,它們的確體披毛狀皮膚衍生物。這一結論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巨大興趣,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1999年科學家在意外北票龍的化石中發現了毛狀皮膚衍生物。這一發現再次證實,絕不是所有的小型食肉類恐龍都像人們傳統上認為的那樣身披鱗片。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只在中華龍鳥和意外北票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毛狀皮膚衍生物,而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恐龍化石中卻沒有發現類似的構造,這又說明了什麼呢?應該說這些化石的發現地中國遼西北票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保存環境。而不是由於世界其他地區的小型食肉類恐龍都沒有長毛。
意外北票龍是人們發現的又一種長有原始羽毛的小型食肉類恐龍。由此科學家們推論,生存年代晚於意外北票龍的絕大多數食肉類恐龍都是體披原始羽毛的美麗的爬行動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