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億萬年前,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能保存成為化石的機會是極為罕見的。據科學家估計,一萬個生物死亡以後,大概只有一個有可能成為化石,而這些化石絕大多數埋藏在地層深處,只有少數在岩層露頭上的,才能被人們偶然發現。在被發現的化石中,絕大多數又是生物的殘缺碎塊,很難了解其形態或特徵的全貌。因此,有時要找到能定其名稱或年代的化石是難乎其難的。
化石既有科學價值,又有觀賞價值,有的要比寶石珍貴很多。所以現今世界上很多博物館收藏家,對於一個完整的或近於完整的化石都視為珍寶,精心收藏。
化石種類
植物化石 北票石文化博物館提供 植物化石 北票石文化博物館提供 按照化石蘊藏的種類,北票化石可分為遺體化石、植物化石和遺蹟化石。經過發掘和研究,在遼北票發現了由20多個門類、千餘物種組成的古生物種群,包括動物界的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哺乳類、腹足類、雙殼類、葉肢介類、介形類、昆蟲類;植物界的楔葉類、真蕨類、蘇鐵類、銀杏類、松柏類、被子植物類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現代生物門類的祖先。北票化石群在世界古生物研究史上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即年代最早、鳥化石最多、屬種最多、密度最大、含鳥化石層次最多、未知領域最廣(含有千米以上陸相地層)。其中最為著名的有世界上第一隻鳥長有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也稱中華鳥龍),見證了鳥類的起源,有地球上第一枝“花”——距今1。45億年(晚侏羅紀)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改寫了被子植物起源史。在北票陸續發現的龍、鳥類有中華龍鳥、尾羽鳥、原始祖鳥、意外北票龍、小盜龍、聖賢孔子鳥川州孔子鳥、橫道子長城鳥等,在北票陸續發現的魚類有潘氏北票鱘、狼鰭魚······
中華龍鳥
〖簡介〗
拉丁文學名:sinornithosaurus
體長:1米
體重:13公斤
食性:肉食
生存時代:早白堊紀
分布:中國遼西熱河
分類:蜥臀目、獸腳類、堅尾龍類、虛骨龍類、美頜龍科
〖來歷〗
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
生存於距今年內1.4億年的早白堊世。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它的化石。開始以為是一種原始鳥類,定名為“中華龍鳥”,後經科學家證實為一種小型食肉恐龍。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後腿較長,適宜奔跑,全身還披覆著一至原始絨毛。長期以來,對於鳥類是不是恐龍的後裔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中華鳥龍的發現提供了一定的證據。
中華龍鳥化石發現於中國遼西北票上園鄉。中華龍鳥的脊柱和體表有著流蘇一樣的纖維狀結構,這種結構有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它沒有飛翔功能,主要是保護皮膚和體溫。
遼寧古果
遼寧古果為古果科,包括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發現於中國遼西北票上園鄉,它們的生存年代為距今1億4500萬年的中生代,比以往發現的被子植物早1500萬年,被國際古生物學界認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於我國遼寧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從遼寧古果化石表面上看,化石保存完好,形態特徵清晰可見。
意外北票龍
恐龍是爬行動物中的一類,它們在大約兩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出現,從那時起到中生代的末期為止,它們一直是地球上陸地的統治者。在人們的印象中,恐龍象其它爬行動物一樣身上布滿鱗片。
然而最近在遼寧北票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卻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由來已久的恐龍的相貌特徵。這就是被命名為“意外北票龍”的恐龍化石。意外北票龍全長2.2米,是一類兩足行走的恐龍,它生存在大約1.25億年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白堊世。儘管所發現的化石支離破碎,但隨著專家的精心修復,這件化石顯示出越來越多的形態學特徵,也顯示出越來越大的科學價值。意外北票龍是人們發現的又一種長有原始羽毛的小型食肉類恐龍。由此科學家們推論,生存年代晚於意外北票龍的絕大多數食肉類恐龍都是體披原始羽毛的美麗的爬行動物。
鸚鵡嘴恐龍
名稱:鸚鵡嘴恐龍
鸚鵡嘴恐龍 簡介: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是一種小型的植食性恐龍,因生有一張酷似鸚鵡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鸚鵡嘴龍最長可達1.5米,一般體長在1米左右。鸚鵡嘴龍的所有種都是類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龍,特徵是上顎高而強壯的喙狀嘴。至少有一個種,尾巴與下背部有鬃毛狀的結構,可能作為展示作用。
鸚鵡嘴恐龍是小型鳥腳類恐龍,體長約1—2米。兩足行走,頭短寬而高,吻部彎曲並包以角質喙。顴骨高向外伸,顴骨發達;牙三葉狀,牙冠低,頸短。外鼻孔小;前額骨位於鼻骨以下;下顳顬孔寬闊;枕骨孔發達,大於枕髁兩倍。在上頜和下頜上各有7~9個牙齒。齒緣較光滑,齒根長,齒冠低。牙齒為三葉狀,齒冠中稜前各有2~4個小脊。頸很短,頸椎6~9個。脊椎13~16個,薦椎5~7個。烏喙骨較小,其上之烏喙孔不封閉。腸骨細長,腸骨上緣的稜脊粗壯,坐骨發達,略呈彎曲狀。前肢比後肢略短,前足有四塊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指消失。股骨比脛骨略短,蹠骨約等於脛骨的1/2,後足僅第四趾退化。這種小型恐龍在我國分布較廣,時代為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鸚鵡嘴龍和原角龍、三角龍等恐龍都具有一張類似鸚鵡一般帶勾的鳥嘴,科學家由它的體形及生存年代來推斷,認為鸚鵡嘴龍可能是大部分角龍類恐龍的祖先。鸚鵡嘴龍名稱的來源就是因為它們的嘴很像鸚鵡的嘴,故而得名。 鸚鵡嘴龍頭顱骨與同時代的鳥臀目恐龍相比,高度有大幅變化。這些頭顱骨高而短,有些種的頭顱輪廓幾乎呈現圓形。眼窩之前的部分只占頭顱骨長度的40%,比其它已知鳥臀目還短。鸚鵡嘴龍下顎的每個牙齒,都有球根狀垂直脊。上顎與下顎都有顯著的喙狀嘴,分別從喙骨(Rostral bone)與前齒骨形成。喙狀嘴的骨質部分可能由角質包覆,形成銳利的切割表面,以切碎植物。如同屬名顯示,鸚鵡嘴龍的短頭顱骨與喙狀嘴外表類似現代鸚鵡。鸚鵡嘴龍的頭顱骨,與更衍化的角龍下目恐龍,擁有數個共同的適應結果,例如:上顎前端的獨特喙骨、顴骨往兩側突出。然而,還沒有發展出晚期角龍下目的頭盾與角狀物的跡象。眼睛上方有眼瞼骨,功能不明。西伯利亞鸚鵡嘴龍有突出的骨質角,但這被認為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聖賢孔子鳥
名 稱: 聖賢孔子鳥
聖賢孔子鳥 拉丁文名: confuciusornis sanctus
體 長: 不詳
體 重: 不詳
食 物: 肉食
生存年代: 1.4億年的晚侏羅紀
生存地點: 中國遼寧省北票市上圓鄉
辨認要決: 前頜骨和下頜骨具有規律的溝紋構造,不具牙齒
種 類: 鳥綱·孔子鳥目·孔子鳥科·孔子鳥屬
來 歷
產自遼寧省北票市上圓鄉晚侏羅世義縣組下部。
簡 介
聖賢孔子鳥生存於距今約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分布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上圓鄉。其主要特徵是:前頜骨和下頜骨具有規律的溝紋構造,不具牙齒;肱骨近端膨大,有一氣孔;爪大,其高度超過第一指節骨;第三掌骨較細,腕骨和掌骨不癒合;坐骨粗大,近端有一向上的突起,遠端厚而圓;恥骨後展;第五躔骨仍較發育,趾爪大而彎曲。聖賢孔子鳥與始祖鳥屬同時代 的原始鳥類,但它又以具有角質喙等特徵而比始祖鳥進步。
學名來源:“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聖賢”是歷代封建王朝贈於孔子的封號。
保存現狀:基本完整的個體。
基本特徵:頭骨各骨塊不癒合,尚具有其爬行類祖先遺留下來的眶後骨,牙齒退化,出現了最早的角質喙。前肢仍有三個發育的指爪,胸骨無龍骨突,肱骨有一大氣囊孔等等。
狼鰭魚
狼鰭魚 物種名稱:狼鰭魚
狼鰭魚 拉丁名稱:lycoptera
物種別名:狼翅魚、蒲翅魚
分類位置: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骨舌魚超目、狼鰭魚目
外形特徵:狼鰭魚體長一般在10厘米左右,身體呈紡錘形或長紡錘形。背鰭位置靠後,與 臀鰭相對,其前有上神經棘。頭部膜質骨具有薄間光質層,尾正型,圓鱗。牙齒尖錐形。
分布範圍:主要分布於我國北部。是我國北方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魚類。
生活環境:生活於淡水中。
生活習性:狼鰭魚的多數種牙齒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為食,但中華狼鰭魚(Lycopterasinensis),甘肅狼鰭魚(Lycopteragansuens~)和室井氏狼鰭魚(Lycopteramuroii)的牙齒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蟲和昆蟲卵。狼鰭魚一般保存完好,屬靜水環境下的原地埋藏。從化石埋藏的密集情況看,該魚似有群游的習性。
演化歷程: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種類很多,為中生代後期(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東亞地區的特有魚類。現已絕滅。
潘氏北票鱘
潘氏北票鱘 潘氏北票鱘(Perpiaosteus),產地遼寧北票,一億三仟萬年前。
為軟骨硬鱗魚類,屬鱘魚目(Acipenseriformos)。
這種魚的口下位,有比較圓頓的吻突,頜骨無牙齒,體基本裸露,僅有一行小的側線鱗,尾全歪型。
北票木化石概述
北票木化石是見證億萬年前北票古木參天、森林豐茂的地理地貌。北票木化石的生存時代為從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近3億年。 北票木化石(又稱矽化木、樹化玉)的主要組成的岩礦成分是二氧化矽,化學式:SiO2.NH2O,屬隱晶族,硬度:5.5-6.5,比重:2.65-2.66,折射率:1.54—1.55。
北票木化石成因
北票在形成木化石的地史時期,地殼運動(板塊運動)劇烈,導致區域構造運動頻繁並伴有岩漿活動。長時間間歇式的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遮天蔽日,各種有毒氣體瀰漫空間,致使森林和其他生物大批死亡,並有很多生物被迅速掩埋。朝陽木化石所在地史時期正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種地質災變使樹木被埋於地下,並具備了不使其消失(燃盡、腐沒等)的條件。樹木體在囲岩礦質大量二氧化矽溶液及其它金屬化合物和熱、壓、水的作用下,礦質重組液在不同條件下(礦質組合數量,溫度、壓力、水體等),以樹木體為界,於不同方向以“虹吸式”滲入樹木體組織和細胞中,滲入過程中樹木外皮和木材組織有濾層作用,樹木組織被礦質置換;由於每個個體所處的外部條件(礦質、熱、壓、水、囲岩和被埋深度等)不同,樹木體內組織和細胞被保留的程度各異,有的保留完整,有的部分保留,有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消滅,從而形成了不同質地、不同色彩、不同形態的木化石。不同株木化石或同株木化石的不同部位,均因上述原因而使其質地、色彩、形體各異。密木類和疏木類所形成的礦化化石,因屬種差異更大,其化石形態差異亦更為顯著。 在木化石交代進行中,還可能有不同的地質突變或漸變過程;在交代完成後,還因漫長的地質過程和囲岩條件變化而引起質地、色彩、形體的變化。因滲入礦質不同,還可形成鈣化、白雲石化、蛋白石化、硫鐵礦化、菱鐵礦化、煤化和絲碳化等多種木化石。但最常見的是矽化類木化石。
北票木化石鑑賞
形態
木化石 綠色全皮 體態豐滿,保存完整,主次兼備、造型優美,動感性強。北票木化石絕大多數是山原石,極少見水沖石、風礪石,而內蒙和新疆則大多數是風礪石,山原石未大面積挖掘。北票木化石的“形態”,原生態外型展示越多越全越美。樹幹(段)外型或直或曲,樹皮、樹枝、樹節、樹瘤等特徵突出,集於一身者最難見,樹枝較少見,樹節、樹瘤不多見。從體量上看,大勝於小,尤其巨型(一般直徑在100cm以上、高度在100cm以上)為好。
意韻
經過的拋光木化石 圖案像騰飛之龍 北票木化石其意韻應體現在整體造型流暢,富有動感和藝術韻律,呈現畫面(橫斷面、豎剖面)內涵豐富,奇麗多姿。北票木化石其樹種繁多,帶來造型多異;其地質條件複雜,帶來質地多樣;其氣候變化大,帶來紋理奇特。在木化石鑑賞中,最難的是意韻,最易於個人感悟的也是意韻。
質地
木化石根部 石質歷來是北票木化石優劣的一個硬指標。木化石按質地一般分鈣化、炭化、鐵化、矽化、瑪瑙化(玉化)。從朝陽木化石看,埋藏年代越久質地進化越好;埋藏地層越深(從地表至三、四十米),質地進化越好;埋藏在地層含水量越大的“種”越好,潤澤感越好。
色澤
木化石 彩料 存有原生物體顏色或異化後石質顏色美,化石與圍岩色彩反差強。從礦物學角度,北票木化石被富集的Fe2O3黃色礦物、褐色礦物、紅色礦物及受CuCO3交代浸染,色彩斑斕。從稀缺性上看,以翡翠綠、寶石藍、雞血紅為上品,黃、灰、褐、白、黑較普遍。從觀賞角度看,多色彩且色界分明為最,單色純淨度較高為上,紅黃黑(雞血石中稱劉關張)組合為佳。
戰國紅材質 天然圖案十二生肖 欣賞圖片請到石文化博物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