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像畫派

一、畫派概論

什麼是藝術的本質,白石先生說:“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的情趣。在國畫中那是一種形上學意境之美 正所謂形上學為道,形而下學為器。在西方繪畫最高的內心的表達與吶喊,那是生命留在二維空間中的印跡,正如有人說最遠的路是腳,最高的山是人。

二、畫派的起源

最早由中國青年畫家由2013年在《中國意像派》中提出。由畫“象”到畫“象”再到物質的實質“意”,是
從實質的、畫家內心的、主觀的角度來繪畫。是在不斷的寫生與實踐中用心與自然交流中產生的感悟。

三、意像的闡釋

關於《中國意像派》這個名稱在上邊做過解釋,而對於普通人如何來感覺這種藝術那么張志強又發文為《意像感受》其中。如果來看意像藝術最重要的是“視者”與”觀者“在心靈上的一種”互通“一種共鳴。將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感受寄託於筆端,而觀者與畫者他們在同一時代。對某種事物或色彩或形體有同一種感覺。那么當他看到這畫時心靈就有共嗚。
上邊說的過於抽像舉一在我身上的實列為說明吧。這種畫者與觀者的共嗚。
爺爺得了腦退化病時明白時不明白。一日我下輩的孩子上高中要遠行。爺爺走身上前含淚說。帶上我的“糧票”吧。特別註明:“在過去時解放以後人們生活堅苦,所以糧是有限的。要吃時必要用糧票來換當時很珍貴,慢慢的到改革開放以後就不用了”。我一聽淚水不禁也流了出來。而晚輩人一臉茫然。小聲說“爺爺又有些痴呆了。。。”我大怒。(這時。說話者爺爺與我聽話的人都知道糧票。有共同的社會經歷有同感就有共嗚了)

四、畫派的繪畫

一說到繪畫馬上就是技法、色彩、畫板與材料它們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情與實感。
在實際中意像畫派所尊新的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物質的“意”的表達。那么我們要先能感動自我,才可以感染別人。在創作中我們所生活故鄉、山環水抱的環境、一片雲朵、一條溪流都可以用意像手法來表現。

五、意像畫派中的“象”與“像”

即表象之意。也就是我們眼所看到的物體,鄭板橋先生畫竹其中有幾種竹。第一級別就是眼中之竹。那么這就是“象”也就是表面的。在西方繪畫中。象占的比重較大。自約七千到一萬年前原始人岩畫中就畫表象。其中有一部分專為狩獵的圖解之用。在獸身上有很多處於穴位的凹點。現代西方繪畫也很重造形、結構等。

這也就是鄭板橋先生說的心中之竹(鄭先生說過。眼中之竹。先看看明白了再畫。二手中之竹。從看到畫。手熟了。叫手中之竹。心中之竹是竹足以在心中自由表達)這種由認識。到熟練。再到發自內心的表達是一個螺形的進步過程。在西方繪畫中自十九世紀後印象派的掘起。有現代給一之父稱號的賽尚在當時不被人認可被喻為走錯路的畫家。只是他表現的是內心的感覺。而當時人們所認知的是眼睛的感覺。畫家畫的是內心
的感覺。其中間格了手法、熟練、技巧等因素。所以當時觀者認為他沒有表現好(畫好、描繪自然像)。而畫家則追尋內心的感覺。像賽尚的還有好多。如梵谷畢生不被人了解與認可只有一副畫作出手,我想這位事業幾經失敗的人來說。繪畫也不被認可時他的精神也受到打擊以至最後自殺的結果。
象與像就是你是表達眼還是表達心。而我們所說的意像畫派是表達事物的帶給人的本質的心靈感受。

六、意像審美中的“畫”與“話”

意像畫派的畫當你把它畫完以後,它也有了它自己的生命,讓它去尋找有共嗚有感覺的朋友吧。
繪畫必定是沉默的藝術無須太多的話,如果有不解、疑問、質疑的煩燥時那么您的“藝術之眼”還沒睜開。要平靜的倒杯茶、打開心扉來漫不經心的看一眼就好。藝術在於品讀一感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