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情境即情況、環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關係等因素構成的某種具體的境地。這種境地既含有時間因素,又包括空間因素;既囊括客觀因素,又暗含主觀因素。學習總是與一定的課堂教學背景相聯繫的,這“一定的課堂教學背景”,就是特指的“情境”。
理論基礎
1.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
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很明顯地被套用在教育領域,他反覆強調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教育無目的論”、“學校即社會論”,以及關於“兒童中心”的理論和“從做中學”的理論等等,雖有偏頗和不正確之處,卻也對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有借鑑作用。杜威不僅明確闡述了在與世界的作用中獲得知識的重要意義:知識是工具,為生活而用知識,不是為知識而生活。
杜威認為真正的理解是與事物怎樣運作和事情怎樣做有關的,真正的理解在本質上必然是跟動作聯繫的。情境性學習旨在將所學知識也能夠用於未來生活之中,足以體現其學習目的的實用性。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呈現的不同情境下的知識,使學生真正理解其內涵與外延,從而掌握其基本理論與運用規則,進而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做到使學生終生受用。
2.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
到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研究者開始對學習者與情境、知與行相分離的觀點進行了挑戰。如Brown等人認為,知識是情境性的,它要受到知識所使用的活動、情境以及文化的基本影響,並且與它們不可分離。情境學習強調知識與情境之間動態相互作用的過程,使學習者在情境中通過活動獲得了知識,並認為學習與認知本質上是情境性的。學習實質上是一個文化適應與獲得特定的實踐共同體成員身份的過程。
基於情境的學習者必須是共同體中的合法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觀察者,同時他們的活動也應該在共同體工作的情境中進行。參與意味著學習者應該在知識產生的真實情境中,通過與專家、同伴的互動,學習他們為建構知識應該做的事情。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認為,人類活動是複雜的,包括社會、歷史、文化和認知等因素。人類不是根據內心關於世界的符號表征行動的,而是通過與環境直接接觸與互動來決定自身行動的,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情境學習將社會性互動作用視作情境性學習的重要組成成分。
實施要點
關注真實的情境
(1)關注學生外部的情境。學生外部的情境主要指的是課堂情境,如何創建一個有效的真實的課堂情境是教育工作者廣泛關注的焦點。Campione等研究者探討了課堂情境對遷移的影響,強調通過交談、給其他同學解釋自己學習的東西、在多種情境中進行練習活動等措施來加強合作學習,進而促進遷移。國內外也不乏有成功的舉措,諸如國外的拋錨式教學與國內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雖然他們國情背景、理論依據、研究思路、研究群體有所不同,但是其共同點就是在課堂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創設情境,以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即是為學生個體提供學習的條件——一個激發其靈感的外部環境,使學生在其中能觸境生情、有感而發。
由此對教師的要求就提高了,如何創設課堂情境變成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考驗與挑戰。若將教學情境的外延延伸一下,也要考慮學校及學校所在社區的真實情境創設。也有人主張應在正規的學校教育情境中建立能體現認知學徒關係的情境,應該考慮並設計正規教育條件下的社會文化情境,學校情境與社區情境的創設其實是對課堂情境的一種衍射,是教師群體的專業合作,是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現實生成。
(2)關注學生內部的情境。學生內部的情境主要是針對學生內部的已有認知結構、已有知識儲備、所具的經驗系統等學習的準備狀態。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直接決定其在下一步學習中的表現,已有研究表明,學習與情境之間的關係取決於知識是如何獲得的。在複合而非單一情境中,學習者通過在深層意義上抽象出共同的概念特徵而形成富有彈性的知識表征可以提高遷移能力。教師應該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抽象概括能力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效地設計教學。
情境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助手、專家,學生的掌握理解能力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成效。教師創設情境固然重要,但是美國的布蘭思福特等提出,過度情境化的知識並不利於遷移,學習者對不同情境中共同的深層抽象表征有助於促進遷移。在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後學生的情境適應能力強弱是十分關鍵的,學生與情境之間能“互動”、“共生”是教師教學的初衷。
關注學習共同體
在情境性學習的課堂環境中,小組或全班合作是學生完成任務的有效手段,因此建立學習共同體也是情境性學習的必由之路。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是指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繫學習。
共同體的意義也不是可見一斑的:首先,通過與他人和教師的合作,學生可以遇到多種意見和觀點,不同意見的互動和多種觀點的碰撞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地了解學習內容;不同的觀點可以給學生不同的啟示,開闊他們考慮問題的思路,以達到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更加全面地看待、分析、處理問題,實現問題解決方法的共享;其次,如果擁有在合作性的問題解決團隊中學習工作的經驗,會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問題中取得成功。合作能夠幫助學生高質量高效率地解決問題,也能幫助他們學會生活中所必需的與人相處的技能。
關注情境性學習的條件
在情境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的媒介等相關條件是應該引起關注的。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也同樣影響著情境創設的質量,學校應該加強教師的培訓,定期舉辦情境教學交流大會,適當開展教師之間的比賽等。對於教學媒體,有關情境學習的研究將教學的基點放在學習上,這一學習概念是以形成整體的人為中心的,而整體的人應該是媒介、活動和世界這三大領域共同影響的結果。
如今大都用計算機模擬技術、音樂渲染、實物表演等方法來創設情境,也有直接將學生帶入真實的現場來觀摩教學,教學媒體運用的適當與否也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成敗。其實教學媒體是聯繫教師與學生的紐帶,媒體的概念之廣不是在這裡所能表述的,這取決於有關地區與學校教學能源的提供情況。情境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教師的教學與教學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髮展的一種活動。
關注情境性學習的評價
根據情境性學習的實用性目的,培養有實際能力的人,學生需要親自體驗真正問題的解決與複雜問題的理解,因此,情境性學習的評價是過程性而非結果性的評價。情境性學習的評價不是評價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考察其認知的增長程度,考察其心智的成熟度,因此評價必須更接近真實的生活任務,並引發比較複雜和具有挑戰性的心智過程,成功的情境教學的試紙是知識與技能向套用相關知識的新穎情境的遷移。評價標準需要對多種觀點以及問題解答的多對一進行反思。情境性學習強調的評價體系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增加其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熱情,並且其評價是動態的,能夠反映隨時出現的學習者進步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