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換季是人們的身體對氣候最敏感的時候,鬱悶的心情也容易趁虛而入。秋天來臨,草葉飄零,容易讓人產生蕭瑟、淒涼之感,人體生物鐘也因不適應日照時間長短的變化,導致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進而使得情緒與精神狀態受到影響,“心理亞健康”一觸即發,甚至出現焦慮、抑鬱,患上“悲秋綜合徵”。表現
1、情緒低落、憂傷、悲觀。2、食慾和睡眠質量下降。
易患人群
患上“悲秋病”的往往是一些平素對寒冷比較敏感的人群,常年在室內工作、體質較弱或極少參加體育鍛鍊的腦力勞動者,女性患者較多,年齡主要集中在20歲至50歲之間。原因
1、對氣溫敏感的人,對其他很多外在變化都比較情緒化和敏感,比如看到秋天的落葉,秋風蕭瑟景像,會產生負面情緒;2、轉換季節會導致人體生理節律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因而出現情緒和精神狀態的紊亂失常。
預防
1、心理調節:預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調節,保持樂觀情緒。2、改善營養:儘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攝取量,以增強耐力與意志力。
3、充足睡眠:每天儘量爭取在晚上10點前入睡;要早睡早起;中午適當小睡10到20分鐘。
4、情感宣洩:多結交朋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親友,向其傾吐心裡話。5、參加鍛鍊:體育鍛鍊能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和心理變化,較適宜的運動項目有慢跑、戶外散步、跳舞、游泳、練太極拳等。
治療
1、輕中度抑鬱,可以藉助常喝花茶、常飲麥片粥等加以改善。2、對於中度抑鬱患者,常用的藥方有甘麥大棗湯、逍遙散等;常用的藥物有天麻、靈芝、鬱金、綠萼梅、代代花、大棗等。
相關研究
1、中國傳統中醫對悲秋綜合徵早有解釋,人體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慾與五行學說和四季變化存在著相應的聯繫。以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的“金”為例:五臟中的“肺”屬金,七情中的“悲”屬金,四季中的“秋”也屬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連綿的日子裡,“一場秋雨一層寒”,氣溫的驟然下降,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均受到抑制,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慌、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症狀。2、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微型蛋白粒子,它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在人腦中的活躍程度也不一樣。醫生把這種季節交替性的情緒高低變化主要歸因於大腦中的一種導致快樂物質——5-羥色胺,這種物質的減少和光照不足被視為導致秋冬季節抑鬱症高發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解釋說:“這就是光照和情緒之間的關係,也即為什麼敏感的人在秋季和冬季經常變得抑鬱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