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審美與意識形態

基於這種理解,哥特小說往往被視為18世紀啟蒙理性主義的他者和反面,哥特小說里陰暗的地牢、墓穴以及頻頻出現的鬼神幻影是對啟蒙之光的刻意反撥。 因此,《恐懼審美與意識形態:十八世紀末四部哥特小說之解讀》正是以對上述“反理性”立場的懷疑作為立論的出發點。 相反,在一定意義上,哥特小說及其文化衍生物甚至幫助了現代世界的“解魅”,使啟蒙框架下的現代圖景得以更好地展開。

內容介紹

《恐懼審美與意識形態:十八世紀末四部哥特小說之解讀》主要內容簡介:哥特小說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經歷了一個短暫的興衰過程,這一浪潮同樣波及了同時期的美國和法、德等歐洲國家。作為一個轉“瞬”即逝的文化現象,哥特小說如此大規模的泛濫,被理所當然地與其所處的歷史“瞬間”聯繫起來。
很多評論家因而認為哥特小說中的暴力、縱慾、毀滅和恐懼隱喻了法國大革命給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衝擊。而哥德式的恐懼審美趣味則被闡釋為傳統文化機體對於啟蒙、工具理性和工業化趨勢的反彈。基於這種理解,哥特小說往往被視為18世紀啟蒙理性主義的他者和反面,哥特小說里陰暗的地牢、墓穴以及頻頻出現的鬼神幻影是對啟蒙之光的刻意反撥。然而,哥特小說本身首先是一種依賴現代視覺技術、現代流通手段和城市娛樂文化而得以流行的大眾文化形式。無論是作為魅影重重的哥特戲劇,還是暢銷一時的通俗讀物,哥特文化都很難扮演一個反潮流的先鋒角色。因此,《恐懼審美與意識形態:十八世紀末四部哥特小說之解讀》正是以對上述“反理性”立場的懷疑作為立論的出發點。筆者認為,哥特小說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宗教傳統深厚的英國文化在理性化、現代化過程當中的陣痛反應,但它並非如某些評論所言,以超靈的、鬼神的信仰世界來對抗理性的世俗世界。相反,在一定意義上,哥特小說及其文化衍生物甚至幫助了現代世界的“解魅”,使啟蒙框架下的現代圖景得以更好地展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