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身份識別障礙

性身份識別障礙特徵表現為強烈而持久的異性認同,對個體的解剖(指定)性別持續不滿或對個體性別角色表示厭惡。 內心性身份是個體對自己性別屬性的主觀感受,亦即清楚地意識到"我是男人"或"我是女人".性身份是個體對男性或女性的個人感覺。性角色是客觀的,是公眾對個體是男是女抑或兩性人的表達。性角色就是個體向他人或自己表現自己是男是女的程度而所作和所說的一切。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性身份和性角色是一致的。可是性身份障礙的患者,卻在自身的解剖性別和性身份之間體驗到極度的不協調。

病理

儘管生物因素,如性器官和出生前的激素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性身份,但是一個穩定的,協調的性身份和性角色的形成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如父母的情感紐帶角色以及親子關係.

症狀

當性別稱呼和撫養方式混亂時,兒童會難以確定自己的性身份或性角色.可是,只要性別稱呼和撫養方式明確,即使生殖器分化不良,一般也不會影響兒童的性身份識別.易性癖者通常在兒童期就存在性身份識別問題.但是大多數存在性身份衝突的兒童在成年後不會有性身份障礙.

兒童性身份障礙通常出現在2歲左右,患兒偏好異性服飾,堅稱自己為異性,強烈且持久地渴望加入典型的異性遊戲和活動,對自身性別存在消極情緒.例如,一個小女孩會堅信自己將長出陰莖,變成男孩;她會站著小便.小男孩可能會蹲坐著小便,希望除去陰莖和陰囊.絕大多數此類患兒在6~9歲時才被發現.

臨床診斷

診斷標準須符合如下條件:存在兩種易性標誌(渴望或堅稱自己為另一性別),對自身性別的不適感或對自身性別角色的厭惡感.易性標誌絕不僅僅是渴望成為異性從中獲得人文益處.例如,一個男孩子說他想做女孩,這樣他就可以像他的小妹妹一樣受到特殊照顧,但這並不表示他有性身份障礙.要確診性身份障礙需要有顯著的痛苦或者在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明顯損害.如果個體僅僅熱衷於異性裝扮或其他異性活動,而沒有反覆發作的心理痛苦或功能損害,或者個體在軀體上具有兩性症狀(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生殖器分化不良,雄激素失敏綜合徵),均不能診斷為性身份障礙.

性角色行為遵從一系列傳統的男性或女性習慣.比起男孩子的娘娘腔,西方文化更能包容年輕女孩的假小子行為(通常並不伴有性身份障礙).許多男孩扮作女孩或母親的角色,包括穿戴姐妹或母親的衣服.這種行為通常是正常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這種行為和伴隨的希望表達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成為異性偏執.這時才應考慮診斷為兒童性身份障礙.

治療

性身份識別障礙,主要是因為生理上及心理上的原因。如果是生理上的原因,可以到醫院進行診斷治療。如果是心理上的原因,則應該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果是二者兼而有之,則比較麻煩,除了要進行生理上的治療外,還要進行心理上的治療。

案例

假戲真做

小宏的媽媽認為文靜、俊俏、略帶幾分羞怯的女孩更招人喜歡,用各種手段裝飾孩子,才能顯示出母親的才能和審美情趣。於是,她的兒子小宏,從小就與脂粉、裙子、辮子結了不解之緣。小宏一直很聽話,還經常得到“漂亮”、“文靜” 的讚美之詞,母親也欣然得意。沒想到,小宏長大後卻遲遲不進入戀愛狀態,在父母的催促和介紹下,他雖與許多女孩接觸,卻均以失敗告終。他僅鍾情於同單位里的一個男性,對方打他罵他,他還給人家買煙買酒。這下,做媽媽的急了,可小宏卻陷在同性戀的傾向里難以自拔。

同性戀的形成固然原因複雜,但父母在孩子性別認同方面營造的認識障礙,不能不說是個原因。大人導演的是“假”戲,孩子卻是“真”做。久而久之,孩子從外表到內心世界都融進異性角色。

胎兒3個月就已經出現了性別差異,到嬰兒出生時一眼就可辨出男女,這是生物學上的差別;到3—4歲時,大部分兒童已能正確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性別,這種“心理”確認自己是男還是女,稱之為“性自認”或“性識別”。這個時期如果處理或引導不當,便會導致“性識別障礙”——自身發育明明是個正常的男性或女性,卻強烈固執地認為自己是異性,並接受異性的氣質、動作、習慣及服飾,有的人甚至發展成性心理障礙。

因此,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就負有培養孩子“性角色”的責任。在此過程中,容不得半點的扭曲和造作,是男孩就要讓他進入男孩的天地,喜男性之所喜,為男性之所為。

母愛無忌

一天,4位嗚咽不止的大人,眾星捧月般地簇擁著一名精神恍惚、喃喃自語的13歲男孩,“我有罪,我犯了強姦罪……帶我去公安局,槍斃我吧……”。男孩的母親哭述:“孩子上寄宿中學,學習尚好,但常憂鬱寡歡。1個月前,同學們談論‘黃色錄像’的情節,孩子聽後緊張、恐懼,無心學習,總說有罪,不願回家,多處診治不見效。”

經了解,男孩是家中的“明珠”,從未受過挫折,幼時至今在家每晚要與母親同床睡,入睡前還必須摸著媽媽的乳房。這就是癥結。異常的母子關係導致了男孩的性心理障礙,使其適應環境困難,特別是當他走向社會,從同學間聽到一些性信息,便對自己以前的行為產生了厭惡和恐懼感,加上對性知識沒有正確了解,產生了“性罪惡感”,認為這就是“強姦罪”。母親驚呆了,反覆說:“我是他母親,一起睡有什麼關係,母愛無忌。”

的確,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然而,對兒子而言,母親也是異性,大量研究顯示,母親的行為對兒童性心理發育有著明顯的影響。對兒童過早的性刺激,包括父母親的性暴露、聽到有關性的談話、生殖器受到成人撫弄等,被認為是成人後性變態的原因之一。現實中,母親出於愛心為大男孩洗澡、與之同睡者絕非個別,殊不知,這並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母愛也應適度。

兩小無猜

一位女大學生痛苦地向醫生哭訴:“大學裡有個男同學要與我交朋友,我渴望著,卻又有無法克制的恐懼感,害怕自己遭受傷害,為此心情恍惚、夜裡失眠,學也上不下去了”。

經詢問,她兒時曾被父母與鄰居同齡男孩的父母開玩笑而結了親家。那時,兩個孩子常在一起玩,逐漸模仿大人接吻,並有過彼此摸生殖器的經歷。直到上國小,把這種“性活動”視為一種恥辱,終止了過多的來往。到了11歲後,她時常感到恐懼,認為自己寶貴的童貞已不復存在。特別是最近,每當她聽到有關戀愛的談論時,就產生了強烈的內疚感。心理醫生診斷,這是由於童年期性遊戲導致產生的“貞潔”焦慮。

兒童從3、4歲起,便開始認識到男女生殖器上的差別,並對成人或其他兒童的生殖器產生好奇心,如引導不當常會出現性遊戲現象。當其進入青春期,對性有了模糊的認識後,就會因這種現象產生自責,影響性心理的正常發展,有的會導致性變態。

據統計,這種“兩小無猜”,很少發展成為正常婚姻。所以,父母不要隨便同孩子開性方面的玩笑。性心理的正常發育,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許多成年人的性心理障礙,性變態始於童年,是嬰幼兒時期性心理發育障礙的結果。因此,要關注嬰幼兒性心理的發展。孩子自幼接觸最密切的便是父母,衛護一顆稚嫩而純潔的童心,使她不因父母的疏忽而受到傷害,是非常重要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