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古鐘公園

古鐘公園是當時忻州市(現忻府區)的第一座公園,1986年建成開園。目之所及,到處是截肢的橋欄,破敗的建築,失修的設施。乾涸的湖底,一米多高的衰草隨風起浪,徒增落寞。據當地市民介紹,古鐘公園變成荒園已有多年。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忻州市古鐘公園與1986年6月建成,占地5萬平方米。當你由忻州城的東大街從內向外而去,走至舊衙門附近的時候,首先撲入你眼帘的便是一座坐北面南、五彩繽紛的油漆廳閣式大門,崔巍而秀頎地佇立在大街的北側。大門呈歇山頂,一滴水檐,四角翹起,如鷙欲飛。門作三開,中大旁小,四根粗楹柱直穿瓦面,其餘八樁立於廂房之前。門楣上懸掛著“鍾園門”三字立式巨匾,下面的風板正寫“牛城古色”,左寫“駐秋”,右寫“回春”字樣,油然使人想起臥牛景色便是“金秋常駐”,“春光迴旋”,景色瑰麗,秋果纍纍。門中踏上行道,瞻前顧後遊目騁懷,且不必說那廣袤的園地、精心的設定、綠茵的草坪;也不必說那明淨的池塘、遊樂的玩具、動物的珍奇;還不必說那婀娜的貂蟬、散花的天女、彩畫的長廊、絢麗的奇葩;更不必說那雙跨的虹橋、巍巍的土山、突兀的小亭、澄碧的湖面以及那蕩漾的舟船,單就那正在彈弄著琵琶的王昭君塑像,雍容端莊的重檐古鐘樓和“元音覺世”的大鐵鐘就足使你大飽眼福了。它與北部的“德秀門”遙相對峙,相得益彰,寓蘊著天然的美,詩意般的情。
正對古鐘公園的南大門,距離門道的石階台約有二丈左右的地方有一鐘樓,平地雄峙而高閣托空,冠層錯落而六面延伸,上鐘下空而成屋容人,八根紅柱排列均勻,典雅古樸而獨具造型。據載,鍾重11500餘斤,為金代大定二十九年在都維那張鼎的主持下,由朔州錄事司鑄鐘工匠手趙世俊和趙孝寧、趙孝爾三人用生鐵所鑄,呈圓錐喇叭形,吊環下有數孔,鐘身布滿花紋、鳥獸、銘文等。距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晉國大夫忍所私、行大義、節痛割愛、甘願犧牲自已的骨肉、替下趙武、成功後又以自殺作為報效的程嬰,其後被封為白馬天神(見《春秋人物的寺廟墓葬與碑碣》)。世人為晨鐘暮鼓般地永遠緬懷與紀念這位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居然能夠大義滅親的歷史人物,於東門內北側安放了此鍾,用來規勸人們的積德行善,檢點儀容,見賢思齊的常鳴警鐘。於是,金山(亦叫程侯山)的程嬰寺,奇村的白馬寺,城南15公里之遙牧馬河發源地的、白馬山之名等鹹由此演化而來。
清代同治七年知州戈濟榮(字仙舟)大舉修築城廓時將該鐘外圍加上磚瓦木質,飾其華美,增其舊制,益臻壯觀。1982年政府下撥專款進行了整修,使其面貌煥然一新。1993年夏秋之交,又模仿“封神演義宮”和“西遊記宮”,增設了另一景點,起名曰“八卦迷宮”,其中鏤月裁雲,千奇百怪,迥非人境,集娛樂啟智、活動靜養等多種功能為一體,藝術精湛而饒有興味,古鐘公園為忻州—枚獨秀奇葩。

公園傳說

據薛喜旺先生考證及民間傳說,古鐘原在崞縣東陽觀音院慧濟寺,明洪武五年三月被滹沱河水沖刮於忻口。清朝乾隆至光緒年間(作者考在乾隆五十九年)移來忻州城安家落戶,以為祥物,這與《忻州志》所說:“元音台相傳自白馬水來”完全相符,分明同鍾鑄於金代並不矛盾。

公園新貌

古鐘公園修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於近年來管理不善,年久失修,園內亭台樓閣破損,樹木老化枯敗,生態環境較差,缺乏觀賞性。2009年完成古鐘公園改造項目立項,審批和施工設計,但因忻府區政府資金困難改造工程並未實施,2012年市政府決定重啟古鐘公園改造工程,區委、區政府領導多次實地調研,通過徵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最終把古鐘公園定位為生態、遊憩、健身、娛樂、觀賞等功能,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公園。改造工程於2012年6月19日開工。2012年8月29號完工剪彩。 
公園分為東區和西區,東園區突出花卉觀賞特色,在利用原有綠化樹種的基礎上,引進各類花卉、綠化喬木8萬株,整體提升綠化品位;西園區突出環境景觀特色,改造原有迴廊水榭、增加園林小品,增強園林觀賞和休閒功能。
【建設單位】忻府區城鄉建設管理局
【施工單位】河南勝利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投資金額】1500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