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操作手冊

心理實驗操作手冊

《心理實驗操作手冊》是2010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6月1日) 叢書名: 高等學校心理學專業課教材 平裝: 261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7561775423, 9787561775424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心理實驗操作手冊》是高等學校心理學專業基礎課教材,旨在加強實驗操作的規範性訓練,提高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心理實驗操作手冊》從五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為導論,集中介紹了心理實驗的基礎理論要點及心理實驗報告的寫作規範;第二部分為操作實驗,闡釋了變數實驗、心理物理法實驗等經典實驗;第三部分為演示實驗,講述了“警戒作業績效測定”、“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線”等代表性實驗的操作流程;第四部分為學生實驗報告舉例;第五部分為大型實驗(研究)儀器介紹,主要列舉了目前心理學研究中常用的大型實驗儀器,如ERP、眼動儀、生物反饋儀等。

編輯推薦

《心理實驗操作手冊》是高等學校心理學專業課教材。

目錄

第一部分 導論
第一章 心理實驗緒論
一 從歷史的發展看實驗在心理學中的地位
二 心理實驗的幾種類型
三 儀器在心理實驗中的作用
第二章 心理實驗中的變數
一 實驗者的目的和任務
二 基本變數
三 選擇被試變數
四 多自變數和多因變數
五教學實驗的特點
第三章 心理實驗報告
一 心理實驗報告的基本形式和要求
二 統計結果的表述方式
三 教學實驗報告的重要性及常見問題
第二部分 操作實驗
第一章 變數實驗
一 有無反饋對速度估計準確性的影響
二 迷宮實驗
三 兩點閾測量
四 動覺後效實驗(檢查系統誤差)
第二章 反應時
一 視覺簡單眼應時
二 聽覺簡單眼應時
三 視覺選擇反應時
四 聽覺選擇反應時
五 視覺辨別反應時
六 聽覺辨別反應時
七 反應時間和運動時間
第三章 傳統心理物理法
一 極限法測定幾種頻率的聽覺閾限
二 平均差誤法測定線段長度差別閾限
三 恆定刺激法實驗
四 對偶比較法製作顏色愛好量表
五 等級排列法製作心理順序量表
第四章 現代心理物理法
一 信號檢測論(有無法)
二 信號檢測論(迫選法)
三 信號檢測論(評價法)
四 信號檢測論(再認)
第五章 感覺實驗
一 顏色混合
二 明度辨別
三 閃光融合頻率
四 影響閃光融合頻率的因素
五 覺定位
六 動覺差別閾限
七 暗適應
八 痛閾與耐痛閾測定
第六章 知覺實驗
一 大小知覺恆常性
二 深度知覺
三 空間知覺
四 時間知覺(無反饋)
五 時間知覺(有反饋)
六 速度知覺(無反饋)
七 速度知覺(有反饋)
八 似動現象
九 雙眼視差(立體鏡)
第七章 學習與記憶
一 不同報告方法的瞬時記憶容量
二 短時記憶(圖形再認)
三 長時記憶(比較有意義和無意義材料的不同識記效果)
四 條件反射
五 不同學習材料的記憶廣度
六 空間位置記憶廣度
七 系列位置效應
八 概念形成
九 學習遷移
十 前攝作用和倒攝作用
十一 集體學習曲線
十二 動作技能遷移(鏡畫實驗)
第八章 現代認知心理學
一 表象的心理鏇轉
二 句圖匹配
三 短時記憶的視覺和聽覺編碼
四 短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方式
五 平行掃描與系列掃描
六 錯誤記憶現象中的內隱性
七 字詞錯覺
八 認知方式對表象心理鏇轉的影響
九 非對稱性視覺搜尋實驗(有無特徵)
十 非對稱性視覺搜尋實驗(多少特徵)
十一 空白試驗法(學習策略)
十二 問題解決(河內塔)
十三 內隱記憶
第九章 情緒和個性
一 情緒與皮膚電反應實驗
二 動作穩定性實驗
三 音樂能力測驗
四 認知方式的測定
第十章 套用性實驗
一 廣告悅目
二 警戒作業績效的測定
三 注意集中(追蹤實驗)
四 劃消測驗
五 注意廣度
六 注意分 配
七 注意的優先現象
八 Stroop效應
九 神經活動的強度特徵
十 神經活動的靈活性
十一 手指靈活性
十二 體育實驗舉例
第十一章 發展心理學
一天平任務
二類比推理
三工作記憶容量
第三部分 演示實驗
一 顏色視覺
二 知覺的選擇性
三 知覺的整體性
四 知覺的恆常性
五 錯覺
六 注意的穩定性
七 想像力
八 觀察力
九 螺鏇後效
第四部分 學生實驗報告舉例
一 三種不同材料的再認能力測定
二 雙眼和單眼在辨別深度時的差異研究初探
三 遮擋範式下對速度知覺的估計
四 內隱社會認知因素對錯誤記憶的影響
五 內外線索對認知方式差異性的影響
六 不同感覺通道對注意分 配的影響
第五部分 大型實驗(研究)儀器介紹
一 ERP的基本原理及實驗
二 眼動儀及其理論研究概述
三 生物反饋儀及套用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序言

自1862年,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創始人、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 Wundt)在其《感官知覺理論貢獻》論著中提出“實驗心理學”一詞以來,以實驗的範式開展人類個體心理或行為規律的研究並獲得富有價值的研究結論,不僅成為證明心理學科可以躋身於“科學大家庭”的有力證據,更為人們客觀了解自己、探究自己提供了最為有效的途徑。而以費希納(Fetcher,Gustav Theodora)所著的《心理物理學綱要》(1860)的出版為標誌,摒棄借用物理學和生物學的實驗方法而採用專屬適用於研究心理現象的方法——心理實驗——開始登上心理學歷史的舞台,並在隨後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中,日益突顯出它在描述、預測和解釋心理現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心理實驗(Psychological Experiment),具體是指有目的的嚴格控制或是創造一定條件來引發個體某種心理活動並對其進行測量的一種科學方法。這種方法實施的基本原則是,在其他若干變數被妥善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統地操縱某一變數A,使它有所改變,然後觀察A的改變對另一變數B的影響。這裡變數A通常稱為自變數(independent variable),即由研究者操縱並對被試反應產生作用的變數;B稱為因變數(dependent variable),即實驗中由於研究者操縱自變數而引起被試的某種特定反應;而其他除了自變數之外會對因變數產生影響的實驗條件叫做無關變數(unrelated variable)(由於這些無關變數在實驗中必須加以控制,所以它又被稱為控制變數(control variable))。相對於調查及相關研究而言,心理實驗方法的特點在於能夠嚴格地控制無關變數,進而在簡化情境的情況下考查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從而能夠回答“如何解釋現象”這一最基本的科學任務。其中,根據研究問題做出合理的實驗設計、有效設定各種變數及其操作性定義等都是影響研究是否得出客觀結論的關鍵環節。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集結目前心理學研究中的各種實驗類型,並結合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編寫本實驗指導手冊,旨在幫助學生學習並熟練掌握實驗操作技能、積累實驗研究經驗,培養其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為有效從事科學心理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