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美學

“心理學的美學”是美學三個分支(其它兩個分支為。哲學的美學。和。社會學的美學。)之一,在本世紀的中國獲得了可喜的發展。王國維首創的“出入”說,可以說是中國心理學美學所取得的最早的成果。其後是1920年郭沫若帶頭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解析《西廂記》,魯迅翻譯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並在北大、北師大講授文學批評課程。

相關條目

介紹

“心理學的美學”是美學三個分支(其它兩個分支為。哲學的美學。和。社會學的美學。)之一,在本世紀的中國獲得了可喜的發展。王國維首創的“出入”說,可以說是中國心理學美學所取得的最早的成果。其後是1920年郭沫若帶頭運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解析《西廂記》,魯迅翻譯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並在北大、北師大講授文學批評課程。
30年代,北京的學者朱光潛,上海的作家胡風,從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視角所進行的研究,把中國的心理學美學推到了一個高潮,其中不同的治學道路和方法耐人尋味。
朱光潛於1933年以《悲劇心理學》(英文)的論文獲博士學位,並在國外出版,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變態心理學》,1936年開明書店出版了他早於1931年完成的《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研究意圖是“丟開一切哲學的成見,把文藝的創造和欣賞當作心理的事實去研究,從事實中歸納得一些可適用於文藝批評的原理”,那么創作和欣賞中的“心理事實”是什麼呢?這就是“美感經驗”。這樣作者要討論的中心問題就是“美感經驗的特徵”,對此作者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概括:
1、美感經驗是一種凝神的境界。在凝神境界中,我們不但忘卻欣賞對象以外的世界,並且忘記我們自己的存在。欣賞的對象成為孤立絕緣的意象,欣賞者無所為而為地去觀照它、賞玩它。這種把一切都忘卻的境界,也就是形象的直覺,形象是直覺的對象,屬於物;直覺是心知物的活動,屬於我。美感經驗就是直覺欣賞中的形象,而把物與我以外的事物的關係置之度外,在聚精會神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2、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的形成,必須在觀賞者與對象的功利屬性之間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美的創造和欣賞是否成功,就看這種心理距離能否安排妥當,距離太遠,則無法了解,距離太近,則可能是欲望壓倒美感,“不即不離”才是理想的距離。
3、在凝神觀照中,我們心中除觀照的對象之外別無所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從物我兩忘進到物我同一,產生移情作用,我沉入物,物也沉入我,我的情感移注到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物則因我的情感的移入而變得有生氣,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復回流,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迴環震盪。美感經驗與移情作用密切相關。
4、美感經驗還與生理的運動相關。在移情作用中,不但我們的情感移注於物,物的情趣移注於我,而且我們的“筋肉”、“呼吸”等生理器官發生特殊的生理變化,似乎也模仿著運動,只是這種生理的模仿的運動大半隱在內而不發出來,這裡感覺中的生理運動可稱為“內模仿”,“內模仿”會影響美感經驗。
5、美感經驗中的形象,不是固定的,同一事物對於千萬人即出現千萬種形象,物的意蘊的深淺以觀賞者的個性為轉移,因此,欣賞是個性的創造,而創造出來的形象是情趣、個性的返照。(以上五點參見《文藝心理學》第五章作者自己的總結)
學者朱光潛和作家胡風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心理學美學30年代自覺期的雙峰。他們通往理論的道路不同,採用的方法不同,但他們的理論是可以互相補充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