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09年6月礦工王圈傑與同鄉王礦委、趙衛星,在貴州晴隆新橋煤礦的透水事故中,靠礦井滲水和少量樹皮維持生命,被困井下整整25天后獲救。
據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楊傑介紹,“正常情況下,人靠水維繫生命一般最多維持10天,這3名礦工能夠生存,算得上是‘奇蹟中的奇蹟’”。
簡介
資料顯示,類似事故發生第一天,被困者生存率為74%,第二天為26%,第三天為20%,第四天僅為6%。過了“黃金72小時”之後,那些被埋或者被困者到底還能存活多少?鄭州市中心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外科專家周崇臣表示,72小時並不是救援的清晰界線,人與人之間的生命極限差異很大。
“可以假設一個場景,一個人被困在某個黑暗的環境中,沒受傷,無吃喝。最先他會感覺到飢餓,然後感覺到十分恐慌,這會導致身體代謝非常大;飢餓感過去之後,人的機體會出現反應,也就是常說的‘餓過了’,這時不能去胡思亂想,應該堅信會被救出去;一般到第三天,人身體的脂肪、糖被動員起來,身體也會越來越脆弱;第四天、第五天……之後可以說是完全靠人的意志決定生死。當然,被困前的體力和身體儲備情況也會決定你能堅持多久。”
心理學家周崇臣表示,根據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不同,人的生命極限也不同。有人在強大意志力支撐之下,生命極限可能會到10天,甚至是超過10天。而事實上,在被困72小時後,進入第四天,只要有水、有空氣以及在意志力支撐之下,很多人都是可存活7天甚至7天以上的。針對井下生存25天的3名老鄉,周崇臣說,實在想不到他們是如何堅持了604小時的,也許在意志面前,科學根本無法進行解釋。
心理解讀
“15和25”很難區分
四川汶川大地震後,史占彪就曾多次參與應急心理輔導和干預工作。針對這次晴隆礦難,他特別指出,“信念非常重要,在一定時期,15天和25天是沒有區別的。”史占彪說,遭遇災難,前期的心理準備往往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礦工王圈傑所了解的“15天生存期”,使其有信心“活下來”,人的潛在承受力在信念的支撐下往往能發揮極致,超出生理所承受的極限。
“3”最關鍵
“沒有電池,錶停了,我們過的不知白天黑夜。”
“一家人靠我生活,不為自己也得堅持住。”
熬過還能數得上來的15天后,王礦委和兩位兄弟不知道,距離看到陽光還要多久,但他們選擇了相互鼓勵。
“在這一刻,3個人的組合很關鍵。” 史占彪說,根據災區救援的經驗,三個人相當於一個組織,內部易於磨合與協調,而兩個人的組合易產生猜忌和分歧,“若是孤身一人,堅持25天幾乎不可能。”
性格因素
三名礦工的個人經歷、性格特質,在“25天生存奇蹟”中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心理學角度講,暴躁、埋怨的性格往往導致極端後果發生,而積極和堅韌的人格特點在一定時刻會起到推動和輔助作用。“個體差異也是心理學研究的關注點之一。”
經歷了604小時生死考驗的王圈傑、王礦委和趙衛星已經康復出院,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對其進行的心理干預顯示,三人都未出現焦慮、恐懼、做噩夢等創傷後應急障礙的症狀。
危險解救知識
1.樹立堅定的生存信念;
2.不大哭大叫,減少體力消耗;
3.儘量注意休息,保存體力;
4.尋找一切可以維持生命的食物和水;
5.設法包紮傷口,等待救援,並設法與救援人員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