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新元

德新元是清代至民國年時的一著名中藥店。

清代至民國年間,在泰州城北門坡子街上有譚廣裕、德恆新、德新元三家中藥店享譽全城。當時沒有廣告傳媒,全靠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等商譽商德以廣招徠。
譚廣裕開業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店主譚善泉,地址在擋軍樓南口。清趙瑜《海陵竹枝詞》有詩句云:“譚家藥店舊招牌,足冠通城一字街。”後因經營不善,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倒閉。
德恆新開業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店主譚少棠,地址在新橋東堍。譚廣裕閉歇後,德恆新即在譚廣裕遺址開一分號,正、分二店營業狀況均很好。
德新元開業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為浙江寧波人杜家祥所開,至民國年間因經營不善轉由浙江人姚元魁接替,僅在德新元招牌“德”字前面加“森記”二字。
舊中藥店都是前店後坊,各家都生產丸散膏丹等成藥門售。為了和對手競爭,德新元曾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從東北購回一頭活鹿,屠宰生產“大補全鹿丸”來擴大業務。店主在購得活鹿後,即以鐵籠裝好運抵泰州,屠宰前先雇了吹手,並將鹿身披紅掛彩置於籠內,由人抬著鐵籠游遍全城,然後又將裝著活鹿的鐵籠陳列在店堂,讓人參觀近一月。因為當時城內尚無動物園,市民尚未見過活鹿,大家爭相目睹,參觀者絡繹不絕。屠宰日擇在當年五月初五日午時,當眾開刀,以全鹿煨爛煉丸。此舉果然奏效,新德元的“大補全鹿丸”名噪蘇北,行銷多年。
泰州藥店的前店後坊,並不像茶食、菸絲、銅錫等行業需要在營業間外有一定場地和專門工人,而是營業、生產不分開,營業員兼做生產活計。他們櫃檯上來了顧客,憑方配藥,持戥接待當營業員,柜上無業務,則為加工員。最頻繁發生的是切飲片。因為柜上配方,多數藥為草木本,如人參、木香、檳榔、甘草、鬱金、藿香、薄荷、荊芥等。這些藥購進時都是整棵、整枝、整個,需切成薄片或段、粒狀的飲片出售。因此,每爿藥店都根據業務大小,分別在櫃檯的對面或後面設一至數個刀櫃,配有專用的切藥刀,由營業員把藥切成薄片或小段,然後曬乾裝進抽屜備銷。再則為丸膏的加工,這分兩種:一為供本店銷的成藥,如:木香檳榔丸、香砂胃薈丸、逍遙丸、六味地黃丸等,它分水制、粉糊和蜜制。根據《醫方集解》等醫書所載品種、製法、份量配齊入鍋文火炒脆、碾碎、過篩成粉,然後按規定用水制或粉糊、蜜制。水制是先灑一撮藥末在竹匾內鋪底,然後灑水珠於匾內,雙手把匾端起搖擺播動不停,使藥末和水珠結成丸狀至一定大小即可晾曬或烘烤至乾即成。如為粉糊和蜜制的,則將蓮粉或米粉(按方規定)或蜂蜜與藥末調好,搓條掐成小粒,然後三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捻成,這種方法原始,效率不高,但用的是營業員櫃檯上的空餘時間,並不耗工。晾烘亦同水制。熬膏則將藥味按方配好泡水,以紫銅鍋上爐,先以桑柴武火煎沸去渣,然後用文火細熬加蜂蜜收膏,裝入瓷缽銷售。如客戶攜處方配製膏丸,則按方中所開的製法專制專供。
至於其他散丹,如六一散、益無散、珍珠散等,則按醫生規定的品味,用乳缽加工,將藥倒入缽內,隨時用手扶乳柄碾成。
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德恆新併入德新元。1967年店名曾改為利群藥店,文革後恢復德新元老招牌,改革開放後醫藥公司改為股份制,全城零售藥店統一改為德新元連鎖店。如今坡子街雖因改造拆遷,原店房屋全部拆除,但德新元招牌布滿全市,成為泰州唯一保留160餘年歷史的老招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