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環繞著兩個問題展開討論:1.《論語》東傳日本之後,在日本儒者手上經歷的詮釋的變化;2.德川《論語》學的變化呈現的經典詮釋學的涵義。通過對《論語》等中國經典的重新解釋,一方面摧毀從12世紀以降程朱學派所建立的“理”的形上學世界,另一方面也建構了以強烈的社會政治取向而落實於人倫日用之上的實學為特色的日本儒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在書中主要探討了兩個問題:《論語》東傳日本之後,在日本儒者手上經歷何種詮釋的變化?德川《論語》學的變化呈現何種經典詮釋學的涵義?《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環繞著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日本儒者通過對《論語》等中國經典的重新解釋,一方面摧毀從12世紀以降程朱學派所建立的“理”的形上學世界,另一方面也建構了以強烈的社會政治取向而落實於人倫日用之上的實學為特色的日本儒學

概述

第一章從中日儒學史脈絡論中日儒者基本上認為「經典」內容包含三面向。第二章探討中國儒家經典中若干重要概念,傳至日本後都不同程度上經歷某種「脈絡性的轉換」,以適應日本的文化風土,這是日本的儒學「實學」取向。第三章指出孔孟政治思想對德川日本政治體制,具有潛在的威脅,所以德川儒者以「先王之道」解孔子的「道」,企圖拆除孔子政治思想中可能引爆的雷管,使《論語》更融入德川政治與社會中。第四章分析伊藤仁齋對《論語》所進行的護教學的解讀,第五章討論荻生徂徠的政治論述解讀,各代表德川時代日本《論語》詮釋學的典型。第六、七、八章分別討論日本儒者對《論語》重要篇章的解釋,很具體地傾向在於「實學」的思想進路

目錄

總序

自序

導論

第一章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經典性”的涵義

一、引言

二、儒家思想脈絡中“經典性”的三個面向

三、儒家的“經典性”三個面向間之關係

四、結論

第二章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脈絡性轉換”問題

一、引言

二、經典中概念的形成及其脈絡性

三、跨文化思想傳播過程中之“脈絡性轉換”類型與涵義

四、“脈絡性轉換”中的方法論問題

五、結論

第三章日本儒學中的《論語》:與《孟子》對比

一、引言

二、日本儒者“文化認同”的雙重性

三、孔子思想中的價值理念與德川儒者的解釋

四、孟子易姓革命思想與日本政治體制的緊張性

五、結論

分論

第四章作為護教學的經典詮釋學:伊藤仁

一、引言

二、伊藤仁齋詮釋《論語》的方法

三、伊藤仁齋《論語》學的思想立場及其對孔學的重構

四、伊藤仁齋《論語》學的論述目的

五、結論

第五章作為政治論述的經典詮釋學:荻生徂徠

一、引言

二、“道者,先王之道也”:孔子之“道”的政治解讀

三、“聖人者,道之所出也”:作為聖人的先王

四、“欲求聖人之道者,必求諸‘六經’”:徂徠學中“六經”的地位

五、結論

個論

第六章日本儒者對《論語》“學而時習之”的解釋

一、引言

二、日本儒者解釋“學而時習之”章的三種進路

三、中國儒者的解釋及其哲學問題

四、朝鮮儒者的解釋及其思想基礎

五、結論

第七章日本儒者對《論語》“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

一、引言

二、日本儒者對“吾道一以貫之”的解釋

三、日本儒者對宋儒的批判及其思想史的定位

四、日本儒者與朝鮮儒者的解釋之比較

五、結論

第八章日本儒者對《論語》“五十而知天命”的詮釋

一、引言

二、“五十而知天命”的詮釋及其發展

三、日本儒者的解經方法之一:“脈絡化”解經方法及其問題

四、日本儒者的解經方法之二:“即存在以論本質”之解經方法及其問題

五、結論

結論

第九章日本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的特質:“實學”的日本脈絡

一、引言

二、作為“理”學的反命題的德川實學:《論語》詮釋學的反朱學面向

三、作為政治論述的德川實學:《論語》詮釋學的經世性格

四、結論

附論

第十章澀澤榮一解釋《論語》的兩個切人點

一、引言

二、“修養不是理論”:作為實學的《論語》

三、“道德、事實與利益合一”:義利關係的新解釋

四、結論

志謝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論語》篇章索引

《孟子》篇章索引

序言

展呈在您面前的這本著作,是“中日文化研究文庫”中的一種。這套文庫誕生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每部著作都凝聚著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同時寄託著對未來的憧憬。我們期盼在國際化進程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著作會給您帶來知識的愉悅和人生的啟迪,希望您長久地喜歡她、呵護她。

中日兩國的交往,就正史而言,始見於《漢書·地理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長期以來,日本以漢字為媒介,如饑似渴地汲取中華文明,由此積澱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審美情趣等,構成日本傳統文化之基調,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如此持續而密切的中日文化關係,涉及到人文社科領域的方方面面,雖然前人對此進行過辛勤的耕耘,然而還有大片處女地有待開墾。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日本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湧現出一批根基紮實、視野開闊的學者,尤其在中日關係史領域,整體上已處在國際學術界的前沿。將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公諸於世,是本套文庫的宗旨。

文摘

在日本儒學史中,《論語》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日本儒者影響深遠。這部書論述的課題是德川時代(1600-1868)日本儒者對於《論語》的詮釋。全書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導論”鋪陳本書進行研究之背景知識,共包括三章。第一及第二章從中日儒家思想史的視野,析論東亞儒學史脈絡中所謂“經典性”涵義與跨文化經典詮釋所出現的“脈絡性轉換”問題。第三章解明何以《論語》普獲德川時代日本儒者之推崇而《孟子》則備受批判,並論述本書之研究主題在日本儒學史之重要性。本書第二部分“分論”共二章,分別探討古學派儒者伊藤仁齋、古文辭學派大師荻生徂徠等兩位儒者對《論語》的解釋,各代表日本的《論語》詮釋學的一種類型。前者展現經典詮釋學的護教學特質,後者則寓有深刻的政治之內涵,是一個作為政治論述的經典詮釋學。本書第三部分“個論”共三章,分別扣緊《論語》中具有指標性意義的關鍵命題,如“學而時習之”、“吾道一以貫之”及“五十而知天命”,分析日本儒者之解釋及其在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史上的意義。第四部分“結論”一章則綜合本書各章要旨,並緊扣日本《論語》詮釋史,析論日本儒學之“實學”思想特質。日本儒者尚具體而不喜蹈空,崇實測而不尚冥想,在日常性之中掌握“天命”的超越性涵義,體孔子“一貫之道”於人倫日用之間。德川《論語》詮釋學之實踐詮釋學Praxis hermeneutics)意涵最為深切著明。最後第五部分殿以“附論”一章,分析生於德川時代末期而成為二十世紀日本資本主義之父的澀澤榮一(1840-1931)對《論語》的解釋。澀澤榮一對德川儒者的《論語》學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將日本“實學”傳統融舊鑄新,並賦予新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