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加強了普通民眾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甚至可以改變事件發展的走向。與此同時,虛假信息泛濫以及媚俗化傾向也不可避免。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正如硬幣的兩面,微信、微博等網路平台在集聚高人氣的同時,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他們利用網路平台製造偽科學、製造謠言以及蠱惑人心的言論、圖片等,進行病毒複製式的傳播,而微信已然成為謠言傳播的第一網路陣地。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的《2015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綜述與2016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1月,中國手機上網用戶數量再創新高,已超9.05億。隨著微博影響力的式微,微信已成為網路謠言的“主戰場”,若真要篩選出“年度十大謠言”,微信要占到半壁江山。利用微信公眾號傳謠已呈現公司化運作趨勢,背後則清晰呈現出一條各家微信運營公司借謠生利的商業模式。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傳播謠言的成本極低。如何終結或減少網路謠言成為管理者和公眾的必修課。
特點
1、網路謠言主要與健康有關。通過微信、微博等網路平台傳播的謠言多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如食物相剋、人死於酸性體質活在鹼性體質、榴槤和牛奶同吃致癌、微波爐廠家打死都不說的驚人秘密等。
2、微信謠言的傳播者主要是利用大眾對信息知曉不對稱的弱點進行傳播。
相比微博,微信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因此,一些虛假信息一時很難發現並得以甄別。相對於微博的開放性,微信是限於朋友圈的相對封閉的傳播系統,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微博基於其開放性,可以很快對不實信息作出過濾反應,具有很強的自淨功能,但是微信卻很難自我過濾,至少速度要比微博慢很多。
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熱衷傳謠,卻對闢謠信息視而不見。這緣於很多人對闢謠信息將信將疑,加之不願自掌嘴巴,導致闢謠信息的傳播並不是很理想。
3、傳播迅速
2015年5月中旬,騰訊公布了2015年業績報告。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到5.49億,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超過20種語言;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800萬個。
如此龐大的群體,每一位用戶都成為可能的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時,完全做到沒有雜音並不現實。對於網路管理部門而言,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於眾多網友而言,也需要更為嚴格的自律。
4、公眾科學思維的缺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面對謠言,很多人不是去質疑真偽,而是選擇寧可信其有。現在有了網路的助力,點擊一下就轉發,更是對謠言起到了放大作用。在相對封閉的私人朋友圈,傳謠的速度把闢謠的腳步遠遠甩在身後:比如面對盜號謠言,很多人選擇了“隨手轉”,而面對此後的闢謠,大多人選擇了“順便看”——這恰恰是權威闢謠在微信通道“到達率”有限的根源。一言蔽之,社交媒體越封閉、越私人,闢謠和澄清就變得越艱難、越費力,而顯然,眼下的微信尚不具備謠言的自淨機制與功能。
4、一般來講,一次完整的謠言傳播通常會經歷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三個階段。
編造一條謠言很容易,可是,要找權威、專業人士去證偽,卻是需要時間的。因為微信等網路平台的工具性很強,謠言的傳播速度極快,但是證偽的過程卻具有延時性。因此,當官方或者當事方介入澄清時,往往是謠言形成期的後期或高潮期。此時,輿論效果已經達到,公眾已經對傳播的事件形成第一印象,相對滯後的證偽信息無法取得明顯的效果。這也是讓參與闢謠的工作者深感無奈的地方。
事件
2016年1月10日晚上,正當微信朋友圈被微信公開課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之時,突然有訊息曝出並迅速擴散,稱套用連結會盜取微信號和支付寶號。騰訊官方證實,上百萬用戶解綁微信捆綁的銀行卡或提現。在造謠與闢謠“互動”頻繁的今天,一則拙劣的盜號謠言,在一兩個小時內引發的反應,除了讓數百萬用戶“擠兌”微信支付,順帶著也讓無辜而安全的支付寶“躺槍”。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相關方面“緊急闢謠”,會給網際網路金融造成怎樣的震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