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進化

微觀進化

微觀進化指幾代種群中基因頻率小範圍的變化(群體遺傳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枝,它為微觀進化過程的研究提供數學結構)。

定義

人類進化到極限了嗎? 專家稱微觀演化從未停止人類進化到極限了嗎? 專家稱微觀演化從未停止

定義1:在比較短的時期內出現的基因頻率的變化。通常指種內的進化,最終可導致亞種形成。
定義2:反映較短時間內的進化模式,通常指種內的進化。

論證

進化是否事實

當前科學界一個爭論的課題是,進化論是否一個已被證明的科學事實。因為一百二十年來的新發現中,支持進化論假設的證據甚少,而與之矛盾的卻極多。進化論的維護者高特(Gould)有一篇著名文章〈進化是事實與理論〉,論證進化為事實,不只是理論。高特定義事實是“世上的資料”,理論是“意志的結構”,認為蘋果掉下地是事實,牛頓或愛因斯坦的解釋是理論。這定義並不錯,但他卻類比的認為“人從類人猿的祖先進化出來,也是事實。”

這類比被學者批判為虛妄的推論。蘋果掉下地,確是可直接觀察到的資料,但“人由類人猿進化出來”不是同樣的資料。後者從來沒有直接觀察到。唯一可觀察的,是人與猿在身體的一些地方相似,但這相似並不構成人是由類人猿為祖先的證據。如果我們見到兩間相似的屋,不能因相似就證明其間有進化關係。

從微觀進化至巨觀進化的論證

高特又提出三個證據,一是“微觀進化”的事實。這點本是常識,人人都同意,但不能因同種生物有微觀進化,就可推出不同生物之間有“巨觀進化”。對進化論的爭論,是針對巨觀進化,將之混淆微觀進化,是瞞天過海。

微觀進化(micro─evolution)指同一種類生物在適應環境時,能轉化其形態,而產生新品種。這種進化有證據支持,故沒有人反對,連最保守的創造論者也不會反對。但巨觀進化(macro-evolution)則是一理論,認為生物可從一些種類進化為另一種類,所有生物均來自原初單細胞生物,而後不斷進化和分化,產生較高等的動植物。這理論假設無生命可產生生命,及生物可由一類進化為另一類,從來就沒有一個可觀察或實驗證實的證據。

很不幸地,近期發現所謂寒武紀大爆炸(Cambrianexplosion)。在五億三千萬年前地層上,有複雜的動物化石突然同時在海中出現。它們之前無任何進化跡象,高特也承認是“謎中之謎”(enigmaofallenigmas),因而要提出全新的大躍進觀念去解釋進化。然而高特的標衡論(punctuatedequilibria)不能通過實驗證明,在1978年及1981年兩個嘗試都不能支持其說,芝加哥大學的Schopf有詳細報告,結論是標衡論已被質疑。

自然不完美的論證

高特說老鼠、蝙蝠、海豚和人的肢體,均由同樣骨骼構成,因是從同一遠祖遺傳而來。這所謂“證據”確令人摸不著頭腦。“生物的骨骼相似”,如何推出“生物有同一祖先”來?兩命題之間並無任何邏輯關係。同一祖先的假設,可以是骨骼相似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其必要條件。下雨可以地濕,不等於地濕來自下雨。高特連初級邏輯規律也過不了。

高特又花很多篇章去討論生物的不完美性,推論其不可能由設計而來。他對科學設計的理論並不熟悉,只是根據生物不來自類似人類科學的設計,就證明進化是事實。這是混淆邏輯上的假然推理,為一種偽證。

化石證據與進化矛盾

高特的第三個證據是所謂化石證據。這偏偏正是對進化論最不利的證據。除了寒武紀的化石突然大批出現,對漸進進化論是致命的反證外,而已經是很少數量的“中間生物”化石,亦紛紛被質疑是否真的為不同種生物的連結環。

達爾文是具謙卑科學精神的科學家。他在《物種原始》一書中,論到化石證據,其標題是“不完滿的地質記錄”。對於進化中各生物由一種變為另一種的過程,認為必須有“中間連結”的生物。但他承認在當時地質學上沒有證據顯示有這些中間連結生物。他指出“這可能是最明確而又厲害反對進化論的理由。”然而當時進化論者相信將來可找到這些化石。

經過一百二十年後,人類蒐集了數以萬噸計的化石,但並無支持進化的化石證據。主持芝加哥FieldMuseumofNaturalHistory的Raup指出,該博物館蒐集了已知化石物種的五分之一,但結論是比達爾文時代更缺少進化的中間生物例子。Raup也是進化論者,但不得不放棄適者生存之說,而改用幸運者生存之說。

過去有關中間生物的證據,如一種被稱為甲狀蟲(onychophorans)的化石,原被認為是節肢動物(arthropod)與環節蟲annelid)之間的連結環。但在寒武紀發現,甲狀蟲與其祖先節肢動物三葉蟲(trilobitas)卻同時存在,故只能假設為各有不同的祖先,而失中間連結環地位。

進化論者喜歡拿來作為中間生物的證據,如始祖鳥,其被判定為擁有爬蟲特徵,如爪及牙齒,在如今的飛鳥中也被找到,如南美洲的opisthoorgnshoatzin及非洲的touracocorythaix。一些科學家已認為這是一種飛鳥,而不能視為鳥與爬蟲之間的生物。事實上Jensen在1977年的ScienceNews上,已指出在始祖鳥同一岩石上發現飛鳥股骨的化石。又1991年10月中國報導,在遼寧出土的飛鳥化石,年代亦與始祖鳥差不多相同,1995年10月號ScienceNews亦有報導。那么始祖鳥與鳥是同時代的生物,於是即失去其“始祖”的中間連結環地位。

此外,被認為界於人與猿之間的遠古中間生物,如拉瑪臘猿(Ramapithecus),其特徵在牙齒結構近人類,沒有猩猩的大門齒和犬齒,但嘴型又較人的長窄,被認為具有猩猩與人的特徵,故是一種中間生物。但問題是具有這些特徵並不能邏輯地推論出是猿和人的中間生物,除非先假設了進化論去解釋。但這就只是一種循環論證,而不成為進化的證據。如今一種名為Theropithecusglada的狒狒,具有拉瑪臘猿的同樣牙齒和面孔特徵,卻不外是一種狒狒,並非中間生物。

至於被認為是人類始祖的類人猿,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因其腦容量較年幼猩猩大,又無年長猩猩的骨脊,且牙齒結構較像人,因而被判斷為半人半猿的中間連結環。但當大量南方古猿化石出土時,卻在Olduvai峽谷找到同一地層的直立猿人,理應是較後的進化生物,竟與其祖先同時出現。

更奇的,是1972年在肯亞北挖出一頭顱碎骨,稱為knm-ER-1470,比直立猿人進步,是人屬(GenusHomo),但卻在二百九十萬年前,比其祖先直立猿人早二百萬年,與更遠祖先南方古猿同時,於是南方古猿即失其祖先地位。

十九世紀末在加州Table Mountain發現一頭骨,在地下一百八十尺的岩漿層以下,屬九百萬到五千萬年前的地層。其後又發現一人的顎骨,同樣久遠,比任何所謂人類祖先更早幾百萬到幾千萬年。那些類人猿始祖地位又如何能建立?

由於以上種種證據的被抵消,進化論到目前為止,仍未能提出任何可靠證據能自稱為事實。一百多年來,反證多於證據,進化論仍只是一理論假設。人類與生物何以在宇宙中出現,對人的智慧來說,始終是一個玄之又玄的奧秘。

人類演化

一萬年以來,人類在腦容量、身高等方面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由此,有人悲觀推論,幾百萬年來不斷進化著的人類已經停止了腳步,達到極限。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的李法軍教授認為,與其說“人類進化達到極限”,不如用“人類微觀演化”更能體現人類發展的客觀事實。人類在個頭、腦容量等任何變異的發生都是微觀演化的結果。以這樣的視野看,也就無所謂“達到極限”之說,也沒有簡單的“進化”或者“退化”之說了。

李法軍認為,劍橋大學專家提出的觀點是符合現代人類演化的事實的,但也絕不意味著人類已經度過他們的巔峰時期。“人類是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的物種,文化在後期人類的演化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文化的融合與隔離,生產方式的改變都塑造了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人群。”他說。這就使得人類的演化不是單線式的鐵板一塊,而是充滿了多樣性和變化。李法軍指出,現代人的腦容量的確比早期智人階段偏小,但基本上保持在較小的差異之內。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結果是造成了現代人群在體質塊頭上的明顯差異,但他們的遺傳結構差異甚小。“一萬年來,人類體質在不斷下降”的論斷也同樣存在問題。農業的出現和發展,都市化的出現的確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導致疾病傳播,很多古病理學的研究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但這些也是導致人類不斷演化的動因,只要部分人類適應了這些“影響演化的因素”,人類的基因就會得以延續,我們就不能說人類體質在下降或是退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