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軍

李法軍

李法軍,男;吉林省樺甸市人。體質人類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5年至2004年,先後就讀于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和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分別獲得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和體質人類學專業學位。2004年至今,任職於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先後在瑞士納沙泰爾大學、日內瓦大學、英國劍橋大學、阿伯丁大學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從事訪學和博士後研究工作。中國考古學學會會員、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會會員、中國解剖學學會會員,廣東省解剖學學會理事、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客座副研究員、印度洋及太平洋史前史學會(IPPA)會員、英國生物人類學與骨骼考古學學會(BABAO)會員(2014-2016)、法國巴黎十大考古學與民族學系、瑞士日內瓦大學遺傳與進化學系博士論文答辯委員。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李法軍 李法軍

 1995年考入吉林大學考古學系本科。1999年在吉林大學師從著名體質人類學家朱泓先生深入學習體質人類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2001年被選為免試博士生繼續跟隨朱泓先生進行相關研究。2004年博士畢業,論文《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人骨研究》被評為吉林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是年到人類學系任教。2006年被選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養對象。近年來開始關注中國南方地區人類的演化問題以及現代移民群體體質的生態適應性問題。已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二十篇,獨立完成和參與完成的著作4部。 開設頭骨人像復原技術、中國古代人種研究、體質人類學等課程。研究方向包括頭骨人像復原研究、中國古代居民微觀演化研究、齒學人類學研究、古病理學研究等。近年來開始關注中國南方地區人類的演化問題以及現代移民群體體質的生態適應性問題。已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十餘篇,獨立完成和參與完成的專著3部。

近期科研項目包括:廣東湛江遂溪鯉魚墩新石器時代人骨研究(中山大學青年教師桐山基金項目;多功能的計算機3D基於顱骨的人像復原系統研究(廣東省科技廳項目);天津薊縣桃花園明清時期人骨研究

研究方向

1,體質人類學理論研究 physical anthropological theory

2,中國古代居民微觀演化研究 micro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3,齒學人類學研究 dental anthropology

4,古病理學研究 paleopathology

5,頭骨人像復原研究 facial reconstruction

6,生態移民群體的適應性研究 adaption of oecological migration

科研項目及課題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課題(2013):“華南史前人類遺骸反映的文化行為研究”;

2.中山大學優青計畫入選者資助項目(2012):“人類文化行為的生物考古學解釋:華南地區早中全新世內陸型和海岸型遺址所出人骨研究”;

3.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2011):“頂螄山遺址人類骨骼的生物考古學研究”;

4.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2011):“華南與東南亞地區史前人類的演化關係及生物考古學研究”;

5.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進化系統學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金項目(2011):“華南地區更新世晚期以來人類骨骼-牙齒區域特徵及其演化變化”。  

主要成果

Books(3)(著作3部)

1. Zhu Hong, Li Fajun, et al. Physical anthropology[M].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 朱泓,李法軍,等。《體質人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1. Li Faju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M]. Sun Yat-sen University Press, 2007. 李法軍。《生物人類學》,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

2. Li Fajun. An Examination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M]. Science Press, 2008. 李法軍。《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人骨研究》,科學出版社,2008。

Papers(17)(論文17篇)

2008 Forthcoming(即將出版)

Li Fajun. The Difference of Distribution of Three Minor Variations of Skull in the Chinese Ancient Groups[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李法軍。《三項頭骨小變異在中國古代人群中的分布差異》,《人類學學報》。

Li Fajun, et al. A study on physical characters of modern Shui of Libo, Qiannan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李法軍 等。《貴州荔波現代水族體質研究》,《人類學學報》。

Li Fajun. The new problem on age judging: a case from Jixian; kindred cemetery[J].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 李法軍。《古人骨年齡鑑定的新問題——以天津薊縣城關鎮明代敦典夫婦合葬墓和桃花園墓地為例》,《中原文物》。

Yuan Haibing, Li Fajun, et al. Stature estimation of the human bones, which were unearthed in the Taohuayuan Ming and Qing cemetery in Jixian county ,Tianjin(I) [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原海兵,李法軍,等。《天津薊縣桃花園明清時期家族墓地人骨的身高推算研究(Ⅰ)》,《人類學學報》。

Li Fajun. The significancy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Liyudun Neolithic site[A]. In: Wang RX (eds.), Frontier ethnicl archaeology and ethnoarchaeology Colloquium[C],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李法軍。《鯉魚墩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意義》,見:王仁湘主編:《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集刊》,文物出版社。

Li Fajun, Zhang Jinglei, Yuan Haibing, Zhu Hong. Dental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the Residents of Ming-Qing Dynasty in Jixian, Tianjin[A].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DONG Wei (ed).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08. 145~166. 李法軍,張敬雷 等:《天津薊縣明清時期居民牙齒形態特徵研究》,董為主編:《第十一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45-166頁。

Zhang Jinglei, Li Fajun, Sheng Lishuang, Zhu Hong. A research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Taohuayuan cemetery in Tianjin[J]. Cultural Relics Age. 2008,(2):34-38. 張敬雷,李法軍,盛立雙,朱泓。《天津市薊縣桃花園墓地人骨研究》,《文物春秋》,2008,(2): 34-38。

Li Fajun. Natural human and cultural human[J].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1):87-97. 李法軍。《自然的人與文化的人》,《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87-97。

Li Fajun. The Language of the Xiongnu: Clues from Archaeology and Physical Anthropology[J].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Research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4):20-25. 李法軍。《匈奴的語言屬性——來自考古學和人種學的線索》,《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2007,(4):20-25。

Li Fajun, Zhu Hong. A Dental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Acta Anthropologica Sinica. 2006,(2):87-101. 李法軍,朱泓。《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人類牙齒形態特徵的觀察與研究》,《人類學學報》2006,(2):87-101。

Li Fajun.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fe-span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6,(1):62-66,126. 李法軍。《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人口壽命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2-66,126。

Li Fajun, et al. The dietary analysis of the Human Skeletons at the Neolithic Site of Jiangjialiang, Yangyuan, Hebei Province, China[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Science Edtiion). 2006,(6):1-7. 李法軍 等。《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古人類的食譜研究》,《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2006,(6):1-7。

Li Fajun, et al. Preliminary Report for 2004 Season: The Longxue Site in Zhongshan City[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5,(4):3-9. 廣東省中山市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年中山龍穴遺址發掘簡報》,《四川文物》2005,(4):3-9。 執筆:李法軍,周劍,李光先。

Li Faju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keletons at the Daping Cemetery in Wanzhou, Chongqing City[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5,(3):79,90. 李法軍。《重慶萬州大坪墓群人骨鑑定》,《四川文物》2005,(3):79,90。

Center of Frontier Archae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and the Institute of Archeology of Beijing (No.6 author). Studies on the Skeletal Remains from the Han Tomb at Laoshan in the Western Suburbs of Beijing[J]. Cultural Relics. 2004, (8): 91-86.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第六作者):《北京市石景山區老山漢墓出土人骨的研究報告》,《文物》2004, (8):91-86.

Li Fajun, Zhu Ho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Skulls of Jiangjialiang Neolithic Age Site in Yangyuan, Hebei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onmetric Cranial Trait[J]. 李法軍,朱泓:《河北陽原姜家梁新石器時代遺址頭骨非連續性形態特徵的觀察與研究》,《人類學學報》2003, (3):206-217.

Li Faju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keletons at the Kongbao Cemetery in Badong, Hubei Provience[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03,(6):10-11. 李法軍:《湖北省巴東縣孔包漢墓人骨鑑定》,《四川文物》2003,(6):10-11.

Conference papers(7)(會議論文7篇)

1. Dental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the Residents of Ming-Qing Dynasty in Jixian, Tianjin.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Taiyuan, China. 2008. 中國·太原,“第十一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題目:《天津薊縣明清時期居民牙齒形態特徵研究》。

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Zhoukoudian site and its actuality. World heritage of human origins Conference, Mildura, Australia. 2007. 澳大利亞·米都拉,“人類起源的世界文化遺產會議”,論文題目:《周口店遺址的重要性及其現狀》。

3. How can we research the healthy status of the group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after they have been resettled: a discussion about the relative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s of cooperation. Fudan University and Harvard-Yenching Cultural and Health Forum: the medical practice and healthy policy in a view of modern anthropology. Shanghai, China. 2007. 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哈佛燕京文化與健康論壇——當代人類學視野中的醫學實踐和衛生政策”,論文題目:《怎樣對非自願移民群體遷後的健康狀況進行研究?——關於相關理論、方法與合作實踐的探討》。

4.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uman bones from Liyudun Neolithic site. Frontier ethnical archaeology and ethnoarchaeology forum. Guangzhou, China. 2007. 中國·廣州,“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論壇論”,論文題目:《鯉魚墩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出土人骨的研究意義》。

5. Natural Human and Cultural Hum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A Preparatory Conference for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 (ICAES 2008) in China. Guangzhou, China. 2006. 中國·廣州,“文化多樣性與當代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迎接2008年國際人類學和民族學聯合會第十六屆世界大會”,論文題目:《自然的人與文化的人》。

6. Observations of Three Non-metric Traits in Ancient Groups In Northern China. International Archaeological Academic Forum: Physical Anthropology and Molecular Archaeology. Changchun, China. 2005. 中國·長春,“國際考古論壇:體質人類學與分子考古學

教學情況

《體質人類學》、《體質人類學實驗課》、《生物考古學》、《人體測量學》、《中國古代人種研究》、《中國人種史》等。  

獲獎情況

2012年,入選“中山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畫”;

2009年,獲得瑞士聯邦政府獎學金(2009-2010);

2008年,獲得教育部國家級高等學校精品課程:《人類學田野調查實習》,主講人。  

社會及學術兼職

中國考古學學會會員、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會會員、中國解剖學學會會員,廣東省解剖學學會理事、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客座副研究員、印度洋及太平洋史前史學會(IPPA)會員、英國生物人類學與骨骼考古學學會(BABAO)會員(2014-2016)、法國巴黎十大考古學與民族學系、瑞士日內瓦大學遺傳與進化學系博士論文答辯委員。  

學術交流

● 2015年9月,英國謝菲爾德。“第17屆全英生物考古學及骨骼考古學年會”,論文題目:《The prehistoric culture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 Paleodemographic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Ding Si Shan site》。

● 2015年7月,法國巴黎。“第15屆歐洲東南亞考古學家學會國際會議”,論文題目:《Dismemberment and Other Specific Funerary Practices: New Data from the Early Neolithic site of Ding Si Shan (South China) 》。

● 2014年11月,日本東京。“Comprehensive Physical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Ancient Human Skeletal Remains Excavated in South Korea”,論文題目:《The prehistoric culture transition in South China: A Paleodemographic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Ding Si Shan site》。

● 2014年11月,中國廣州。“全國第十二屆科技考古研討會”,論文題目:《頂螄山遺址骨骼生物力學研究》。

● 2014年9月,英國杜倫。“第16屆全英生物考古學及骨骼考古學年會”,未提交論文。

● 2014年1月,高棉暹粒。“第20屆國際印度洋及太平洋史前史學會會議”,論文題目:《A Paleodemographic analysis of Ding Si Shan site》。

● 2012年11月,越南河內。“第四屆國際越南學大會”,論文題目:《The Custom of the incisor ablation among ancient people in Vietnam and China》。

● 2011年11月23日,中國嘉興。“中國考古學會第十四次年會”,論文題目:《天津薊縣明清墓葬出土人類遺骸的保護與研究》。

● 2011年10月,中國長沙。“邊疆民族考古與民族考古學論壇論”,論文題目:《近年東南亞地區古人類學研究簡述》。

● 2010年10月,中國深圳。“古代基因組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題目:《The osteal 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its genetic explanation: several bioarchaeological questions》。

● 2010年3月23日至25日,法國巴黎。“遠東地區人類,環境和第四季環境:化石材料所示之生物多樣性”,論文題目:《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human bones of the early Holocene Age in recent 20 years in Guangdong and Guangxi Province, China》。

● 2007年,澳大利亞米都拉。“人類起源的世界文化遺產會議”,論文題目:《The significance of the Zhoukoudian site and its actuality, for the World Heritage of Human Origins Conferenc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