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釋
古病理學(paleopathology)是根據古生物遺體論證其病變的科學。如果動物受傷後能繼續生存,則會存在病變現象,例如不適當的體積增大、骨瘤、骨疽、骨痂、骨髓炎、寄
生病、脊椎變形、再生等。古病理狀態主要見於恐龍、哺乳動物化石,在植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中也有記載。主要目的
古生物病理學是研究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及其發展的科學。古生物學全面地研究了古代生物的形態、分類、生活方式、生存條件和地史分布等,古生物學還闡明了
生物進化發展的基本途徑和規律等。古植物病理學
生理植物病理學是一門研究植物與病原物在個體水平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生理生化問題的科學。其主要研究植物病原物產生的酶、毒素、激素、遺傳轉化因子等物質在侵染過程中的作用,植物在被侵染前和被侵染後的抗病物質對抵抗侵染的作用,寄主植物與病原物的識別反應以及對抗侵染所發生的生理生化反應等。
研究對象
古病理學的研究是具有很大的難度的。由於大部分古代生物遺存只保留了骨骼部分(包括化石),僅有少量存留了軟組織(例如古代人類的木乃伊、凍屍、濕蠟和泥炭鞣屍等),又由於各個地區人類骨骼的保存情況不同,所以有些病理信息無法提取。此外,糞化石、古代藝術品以及有關疾病的歷史文獻都可作為古病理學研究的資料。
研究內容
對某種疾病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將有助於現代人類對這種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對於某種疾病在古代的發展情況進行研究是古病理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在進行古人類病理研究的時候,通常分為兩個方面記錄:一方面屬於骨骼病變,一方面屬於骨骼損傷。一般來所,頭骨人工變形和功能壓力分析也屬於古病理學的研究範疇。
對於古代人群的健康狀況可以進行個體研究,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個體研究來發現某個群體的疾病規律和總體健康狀況。人類學家已經注重使用人群基礎資料來估量有關不同文化和環境因素引起的健康狀況,(這些因素包括農業發展、人群群居帶來的壓力以及社會分層的產生等等。)重視諸如遺傳性疾病與人群組織、婚姻方式以及社會形態之間的關係研究。
目前,古病理學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是古代人群生活方式與健康和環境的關係。例如食物種類對健康的影響,肉食人群和素食人群的疾病種類的差別,採集和狩獵經濟對資源的過渡破壞,容易造成季節性食物缺乏,從而出現人口控制方式和遷徙等所帶來的健康問題。又如作為聚落考古的重要研究內容,古病理學非常重視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與人口密度、人群規模以及隔離程度之間的關係研究。
著名範例
在恐龍家族中,個子最大的要屬梁龍了。它們又高又長,簡直就像一幢樓房。按說身軀如此龐大的梁龍,體重也應該不輕,可實際上它們只有10多噸重,那些比它們個頭小許多的恐龍倒往往比它們重上好幾倍。原來,梁龍的骨頭非常特殊,不但骨頭裡邊是空心的,而且還很輕。因此,梁龍這樣的龐然大物就不會被自己巨大的身軀壓垮了。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及牙齒等硬體組織沉沒在泥沙中,處於隔氧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蹟,如腳印、恐龍蛋等有時間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中國雲南祿豐縣恐龍山方圓10平方千米的地區,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1938年考古學家在這裡首次發現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經鑑定,其中有24屬30多種恐龍,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豐富、最完整的脊椎動物化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