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是社交網路生活中的現象之一,表現為不知不覺就加入數十個微信群,每天被群里的訊息所纏繞,直到讓提示訊息的小紅點全部消失。微信群本身是為了拉近距離,但如果過分依賴網路、熱衷微信群,忽略了現實關係中的親朋好友,那就得不償失了。人的精力有限,必須有所取捨,真實生活遠比虛擬群里的面子更重要。

現象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被莫名其妙拉到某個群里的經歷,但“朋友的朋友”不見得是我們想要結識的朋友。以前大家見面認識總是先遞名片,現在成了互加微信。沒多長時間,就被生拉硬拽進了五花八門的微信群,微信是個人的網路名片,微信群讓不熟悉的陌生人也能聊得火熱。工作本來就忙,還要抽出時間來應對各色群,再遇上個別較真的群友,那簡直不是群聊,完全變成“群架”了。

雖然設定了群訊息免打擾,但只要打開手機,看見微信群右上代表未閱讀信息的紅點,總得打開。如果遇上乘坐飛機或開會,幾個小時不看手機,就擔心漏掉了重要訊息。還有,因為在微信群里的留言2分鐘後就不能收回,在群里說什麼話,總要小心翼翼,一旦說錯話,心理負擔特別重。

原因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微信群數量過度膨脹,主要是因為建群的“門檻”實在不高:且不說同學群、工作群等這些“理由充分”的群,去參加會議很可能臨時拉個群,出差到外地也可能建個交流群,有時候甚至是和朋友吃個飯,就被朋友的朋友拉進他的群……群里的人越來越多,但相識相知的很少。

有人說,一個人在微信群里有多活躍,在現實生活中就有多無聊。在微信群里的活躍不應過頭,否則會給他人帶來煩惱。比如單位群、部門群的建立本是出於工作需要,對這類工作群,不能“全天候”沒完沒了,一些人喜歡下班時間仍在群里跟同事談論工作情況、向下屬詢問工作進展甚至分派任務,無疑會增加別人的壓力。

還有一些“群友”,喜歡在工作群里談私事、曬私照,特別是雙休日、節假日,有人總愛在工作群里撩撥一些不相干的話題,其實是混淆了工作群和朋友群的界限,也會給群里的其他同事產生干擾。“有了單位群、部門群,大家上班在一起,下班回到群里,還是在一起,都“審美疲勞”了。

應對

退群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由於微信群對拉人入群沒有特定限制,任何人都可以當群主、隨時建群,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被莫名其妙拉到某個群里的經歷。然而,“朋友的朋友”卻不見得是我們想要結識的朋友,對這樣的群,該退出就退出。

最開始,如果退出微信群會在群中提示“×××已經退出了群聊”,礙於面子,很多微信用戶不好意思退群。想到有些群實在太煩人,網上攻略提示,把自己在群里的暱稱改成“有人”,這樣退群時顯示“‘有人’已經退出了群聊”,就顯得沒那么尷尬。

2015年初,微信更新了功能,退群後群內不會顯示任何提示,解決了退群者的顧慮。

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詞叫“斷舍離”。這一概念原意為鼓勵人們捨棄家裡不需要的東西。網路豐富我們生活的同時,帶來了各種繁雜的信息壓力,也需要斷舍離,狂轟濫炸的微信群要堅決退出,半死不活的“殭屍群”也別留戀,退出後會有說不出的輕鬆。

用群

也有網友認為,微信群有沒有用,關鍵看自己對群里的內容有沒有需求,人與人的交情不是刷“存在感”就能刷出來的,要徹底離開微信群,還真下不了決心。網際網路讓我們的交往方式與傳統方式完全不同,如果沒有微信群,還會用別的聯絡群;即使離開了微信,也會有易信、來往、陌陌等其他社交工具,既然已經回不到書信往來的時代,不如順應技術變化,在微信群中做好甄別和挑選。

對於大大小小的工作群,由於涉及工作信息,只要有空,都點開未讀訊息看看聊天記錄,而對於其他興趣群、朋友群,偶爾翻一翻,對不感興趣的話題一律不深聊。群到底重不重要,關鍵看自己對微信群里的內容有沒有需求。有些微信群主題性很強,有興趣相近、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樣的群可重點關注;有些微信群是臨時性的,比如會議群、出差群,一旦會議結束、出差回來,就順手退出了。

微信群“管理者”和話題“引導者”的角色很重要,在群里提出了“不離題、不越界、不相擾”三項原則,經常通過私信對“濫發”信息的群友提出善意勸告。這樣過一段時間,群里雖然熱度降了,但話題集中度高了,大家也願意進群來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王水雄認為,微信群是讓人因為某個共同的屬性而聚集在一起,是對現實關係的轉移。微信群能把熟人關係網織得更密,也加快了陌生人之間的互動。在群里說話,要注意把握節奏和分寸,這既是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防沉溺

微信群本身是為了拉近距離,但如果過分依賴網路、熱衷微信群,忽略了現實關係中的親朋好友,那就得不償失了。人的精力有限,必須有所取捨。

不再隨意刷朋友圈、不再濫轉微友們的微信。慢慢地,就會發現時間比以前多了,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是約上好友聚會聊天,生活多姿多彩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一串串微信群的文字和圖片上。

無論社交形式怎么變,人總是需要獨處時間。微信群里的訊息龐雜而零碎,一些圖片感知類、調侃吐槽類的東西更易傳播,而有深度的、邏輯性的思考和客觀的判斷則難以實現。如果要形成對社會的全面認識、對專業的深度研究,微信和微信群並不是最合適的載體。

微信群終究是一種技術工具,取代不了現實生活中的直接交流。隨著群組過多、信息泛濫,網路空間裡的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思考和感受越來越淺層化,對微信群的利用也面臨邊界問題,過度使用就會造成與現實脫節。為平衡個人空間和群組喧囂的關係,建議儘量控制上“群”時間,適度使用微信群,不要沉溺其中。

觀點

■電話的即時溝通效率更高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

微信群依賴症

離開微信群,讓我們有機會反思對媒介和信息的依賴。不用微信,打個電話,或許會發現電話即時溝通效率更高;不用微信,面對面交談,會發現彼此之間更親近了。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張志安

■交流信息不只靠虛擬網路

溝通情感不能只靠虛擬社交網路。有研究表明,信息溝通效果=7%的言詞+38%的語音語調+55%的表情動作。由此可見,面對面促膝而談的表情動作,對於提升溝通效果來說是多么重要。

——中國民航大學心理學教師魯春曉

■現實交往提高接納度

過分沉溺社交網路,主要是為了刷存在感,歸根到底是“虛榮心”在作祟。對待社交網路需要保持良好心態,更加積極平和地融入社會。通過加強現實中的交往,逐步滿足歸屬感、安全感、成就感等心理需要。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副主任醫師郝新民

■完成工作,儘快回歸

避免微信群的困惑,首先要明確使用微信群的需要,假若是工作需要,工作完成後應儘快回歸到正常的人際交往中;若是興趣交流需要的,達到身心滿足後應“見好就收”。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張春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