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針對金融危機撰寫的最新文章,從金融危機談起,涉及資金流通、國家稅務、通貨膨脹、糧食漲價、高校學費、經濟適用房、農村能源、土地所有權、鐵路運輸、貧富差距、社會公德等有關國計民生方方面面的問題。其中不乏與眾不同的研究成果與觀點。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也面臨諸多問題,深層次的原因何在?中國又當如何應對?作者引導我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一起探尋原因與對策,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編輯推薦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中國依靠什麼應對,縱觀巨觀經濟形勢,探尋社會進步之路。
作者簡介
茅于軾,著名經濟學家,被譽為“經濟學界的魯迅”。1929年出生於南京,抗戰時輾轉於大後方,1946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195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以後20餘年從事鐵道機車車輛研究。20世紀70年代開始運輸經濟、數理經濟的研究。1984年從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1993年退休後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曾在北京經濟學院、中國礦業學院研究生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院校教授經濟學,並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經濟學研究。先後擔任亞洲開發銀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顧問。現任國內外十二種雜誌的主編、顧問編輯和編委,2008年1月被聘為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特別顧問。曾入選美國Marquis 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經濟學的智慧》、《生活中的經濟學》等。發表了幾百篇有關經濟理論、經濟政策、能源、環境、道德等方面的論文和研究報告。
媒體評論
迎接全球性的金融風暴,要探討市場制度的缺點,尋求補救的方法,推進人類的福祉。 ——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自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同從來沒有過三十年的和平時期,我們的發展潛力從來沒有機會得到施展。現在中國人碰到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台,又正值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技術飛速進步的時代,經濟的騰飛是不言而喻的。這個基本面並不因為全球金融風暴而有所改變,相反,它能夠持續不斷地起作用。 ——穩定金融的重要力量 面對糧食緊張,有些產稂國家為了防止國內糧價上升,宣布禁止糧食出口。如果南半球的產糧國家也採取這種貿易政策,不但損害了國內糧農的利益,而且將導致國際糧價的進一步推高。相反,有些糧食進口國,宣布要自紿自足,強調糧食自給最安仝,應該進口也不進口。這種論調既違匣常識,而且不利於鼓勵有優勢的國家多生產。 ——糧食漲價及其應對 市場經濟的道德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礎上。正因為如此,它具有非凡的活力。每十人都有機會為自已賺錢,從而推動社會在物質上的進步。但是是不是市場經濟就只有自利,不需要別的道德因素了呢?答案是一個清楚的“不”。市場經濟更需要對他人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礎之上的。它又是一個組織複雜的社會所必要的。 市場經濟中的非自利因素:責任感
圖書目錄
穩定金融的重要力量(代序)
金融業的新任務
金融壟斷和非法集資
流通生財
人民幣匯率調整像“龜兔賽跑”
如何看待2008年的通貨膨脹?
理解通脹 應對通脹
辛巴威:端著金碗討飯吃
什麼是“搭車漲價”?
財富的不平和地位的不平
要區分兩種公平
全力關注就業
新增就業是稅收的重要來源
稅控收款機該由誰出錢購買?
培養稅基:稅務局的另一重要任務
稅制改革的緊迫性
加緊實施累進所得稅
窮人的稅負比富人高
談小額貸款的文化
從小額貸款的文化談到捐贈的自願性
小額貸款機構的所有權
糧食漲價及其應對
不要被“糧食危機論”所誤導
糧食危機和石油危機
恢復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
農業的發展受需求的限制
要素價格的扭曲將導致巨觀不均衡
經濟學所用的思考方法
物價局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
印製大面額鈔票和找零錢問題
土地政策是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
談廉租房
讓農民工在城裡定居——兼談停建經濟適用房、擴建廉租房
限價房把我們帶回到。雙軌制”時代
從房價與車價的變化比較得到的啟示
社會轉型需要精英來掌舵
中國經濟改革正處於重大轉變期
外交官的新課程:新一輪氣候變暖問題的各國磋商
當代學者對饑荒的看法
神秘的貨幣
認識日本
日本的農業和農村
神秘的古埃及經濟
我國的城市化問題
轉型期中的農村建設問題
用新的觀念看待農業
重視農村的社區工作
改造我們的農業
農民需要學會什麼
關注農村能源問題
自己快樂,也幫助別人快樂——談“帕累托最優”理論
企業生產什麼:產品?利潤?快樂?
政府不能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
政府應從慈善行業全面退出
全力發展民間慈善事業
什麼樣的不公平是不能容忍的?
農村如何分配捐贈物品?
石油價格變化的長期規律
我們是不是消費得太多了?
節約能源,也要節約一切資源
節約食品的一個建議
學習志願者不計回報的精神
從鐵達尼號沉沒的故事看范美忠
紀念小凱去世三周年
對法官的無奈
無妄之災
從高校學費談起
農村的民辦國小校
學習印度
中印學者的互相糾偏
印度農村教育的新經驗
新德里見聞
市場經濟中的非自利因素:責任感
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三十年不改的鐵路客運服務
“富平”五年的回顧
從制度演變看改革以來財富的創造
關於死刑信息的公開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在我身上的變化
附錄一:答荷蘭電視台記者問
附錄二:高端訪談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