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也面臨諸多問題,深層次的原因何在?中國又當如何應對?作者引導我們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一起探尋原因與對策,發人深思,耐人尋味!作者簡介
茅于軾,著名經濟學家,被譽為“經濟學界的魯迅”。1929年出生於南京,抗戰時輾轉於大後方,1946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195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以後20餘年從事鐵道機車車輛研究。20世紀70年代開始運輸經濟、數理經濟的研究。1984年從鐵道部科學研究院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1993年退休後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曾在北京經濟學院、中國礦業學院研究生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院校教授經濟學,並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經濟學研究。先後擔任亞洲開發銀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顧問。現任國內外十二種雜誌的主編、顧問編輯和編委,2008年1月被聘為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特別顧問。曾入選美國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經濟學的智慧》、《生活中的經濟學》等。發表了幾百篇有關經濟理論、經濟政策、能源、環境、道德等方面的論文和研究報告。媒體評論
迎接全球性的金融風暴,要探討市場制度的缺點,尋求補救的方法,推進人類的福祉。——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自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同從來沒有過三十年的和平時期,我們的發展潛力從來沒有機會得到施展。現在中國人碰到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台,又正值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技術飛速進步的時代,經濟的騰飛是不言而喻的。這個基本面並不因為全球金融風暴而有所改變,相反,它能夠持續不斷地起作用。
——穩定金融的重要力量
面對糧食緊張,有些產稂國家為了防止國內糧價上升,宣布禁止糧食出口。如果南半球的產糧國家也採取這種貿易政策,不但損害了國內糧農的利益,而且將導致國際糧價的進一步推高。相反,有些糧食進口國,宣布要自紿自足,強調糧食自給最安仝,應該進口也不進口。這種論調既違匣常識,而且不利於鼓勵有優勢的國家多生產。
——糧食漲價及其應對
市場經濟的道德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礎上。正因為如此,它具有非凡的活力。每十人都有機會為自已賺錢,從而推動社會在物質上的進步。但是是不是市場經濟就只有自利,不需要別的道德因素了呢?答案是一個清楚的“不”。市場經濟更需要對他人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礎之上的。它又是一個組織複雜的社會所必要的。
——市場經濟中的非自利因素:責任感
目錄
穩定金融的重要力量(代序)金融業的新任務
金融壟斷和非法集資
流通生財
人民幣匯率調整像“龜兔賽跑”
如何看待2008年的通貨膨脹?
理解通脹 應對通脹
辛巴威:端著金碗討飯吃
什麼是“搭車漲價”?
財富的不平和地位的不平
要區分兩種公平
全力關注就業
新增就業是稅收的重要來源
稅控收款機該由誰出錢購買?
培養稅基:稅務局的另一重要任務
稅制改革的緊迫性
加緊實施累進所得稅
窮人的稅負比富人高
談小額貸款的文化
從小額貸款的文化談到捐贈的自願性
小額貸款機構的所有權
糧食漲價及其應對
不要被“糧食危機論”所誤導
糧食危機和石油危機
恢復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
農業的發展受需求的限制
要素價格的扭曲將導致巨觀不均衡
經濟學所用的思考方法
物價局該管什麼?不該管什麼?
印製大面額鈔票和找零錢問題
土地政策是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
談廉租房
讓農民工在城裡定居——兼談停建經濟適用房、擴建廉租房
限價房把我們帶回到。雙軌制”時代
從房價與車價的變化比較得到的啟示
社會轉型需要精英來掌舵
中國經濟改革正處於重大轉變期
外交官的新課程:新一輪氣候變暖問題的各國磋商
當代學者對饑荒的看法
神秘的貨幣
認識日本
日本的農業和農村
神秘的古埃及經濟
我國的城市化問題
轉型期中的農村建設問題
用新的觀念看待農業
重視農村的社區工作
改造我們的農業
農民需要學會什麼
關注農村能源問題
自己快樂,也幫助別人快樂——談“帕累托最優”理論
企業生產什麼:產品?利潤?快樂?
政府不能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
政府應從慈善行業全面退出
全力發展民間慈善事業
什麼樣的不公平是不能容忍的?
農村如何分配捐贈物品?
石油價格變化的長期規律
我們是不是消費得太多了?
節約能源,也要節約一切資源
節約食品的一個建議
學習志願者不計回報的精神
從鐵達尼號沉沒的故事看范美忠
紀念小凱去世三周年
對法官的無奈
無妄之災
從高校學費談起
農村的民辦國小校
學習印度
中印學者的互相糾偏
印度農村教育的新經驗
新德里見聞
市場經濟中的非自利因素:責任感
改革三十年的反思
三十年不改的鐵路客運服務
“富平”五年的回顧
從制度演變看改革以來財富的創造
關於死刑信息的公開化
改革開放三十年在我身上的變化
附錄一:答荷蘭電視台記者問
附錄二:高端訪談3P
前言
當今世界性的金融風暴正在席捲全球,遣成普遍的恐慌。北京的計程車司機也抱怨金融風暴影響了他們的生意。其實,金融風暴到底有多大的影響還有待觀察。對中國而言,不少人認為中國可能是金融風暴中的贏家。眾說紛紜,很難判斷誰是誰非。我倒願意更多地看看我國經濟的基本狀況,分析它和風暴的相互作用。玩股票的人喜歡講“基本面”。我不大懂股票市場的基本面是什麼。但是,我想借用這個詞來看中國經濟的基本狀況,特別是它跟三十年前比較有了哪些變化。
從企業的角度看,現在中國的企業和三十年前完全不同了。嚴格地講,從公私合營以後到改革開放前,中國還沒有私有企業。私有企業是民營經濟得到發展之後才有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民營企業出現至今已經有二十年的歷史,相當於一個人幹了半輩子的時問。從總體上看,我國的企業從新生到成熟,有了極大的進步。現在大企業的管理水平、員工的素質、研發能力和市場井發能力都很接近國際水平。近年來MBA課程普遍開設,過去沒有機會學企業管理的現在紛紛補課。隨著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業規模的擴大,中國出現了像聯想、海爾、華為等全球知名的品牌。
精彩書摘
金融業的新任務大家知道,金融業的任務就是把資金調動到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去,而且要以最低的成本、最安全的方式來完成這個過程。一個社會,一個家庭,總歸會有一定量的儲蓄。這些分散的資金是很難運用的。只有把它們集中起來,並且借貸到企業家手中,讓資金這種生產要素髮揮作用,社會才能夠生產出更多的財富。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業不能把錢調動到生產效率最高的地方去,甚至於調動到了虧損的項目里去,這個國家的金融業就是一個很槽糕的行業。由於資金不能發揮它的生產能力,這個國家的財富生產必定受阻。所以金融業的好壞關係全體百姓的收入增長。
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資金有自動流向生產效率高的地方的趨勢。因為人們都是追求財富,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都會努力尋找贏利能力高的項目。萬一資金流向了效益差的項目,不是判斷失誤,就是有市場力量之外的權力在起作用。判斷失誤是難免的,但是權力的干擾應該可以避免。所以,金融業要求資金的自由流動,它最怕行政力量的干預,破壞了資金自由流動的規矩。
以上所說的是金融業的傳統任務。現在金融業又有了一項新的任務,就是在財富創造之外的環境保護。人類追求一個幸福的生活,幸福不但來自金錢,還需要碧水藍天,需要良好的環境。而環境的治理或保護,同樣需要資金。所以,金融業在人們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又多了一項新任務。
追求利潤和保護環境是不是互相矛盾?的確,要使利潤極大化,就不能照顧環境保護;照顧了環境保護就不能達到利潤極大化的目標。而這兩個目標中的任何一個又都不能放棄。這就給金融業出了難題。西方社會經過多年的探索,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這就是社會責任投資。
這種投資不但能夠賺取利潤,而且對環境有益。它的做法是在能夠贏利的許多項目中選取那些對環境有益的,或者在對環境有益的項目中選取能夠贏利的。這些項目不一定能夠賺取最大的利潤,但是對環境有益,它是用犧牲一些經濟效益取得環境效益。如果把經濟和環境兩方面加來看,這種項目是得益最大的,超過了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那些項目。其特點是投資人願意犧牲一點個人的收益,只追求一個合理利潤率,不追求利潤的極大化,因而對全社會作出了貢獻。
舉例講,生產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產業,做得好是能夠賺錢的。它同時又對環境有好處,因為可以減少煤炭的消耗,減少燃煤所造成的污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樣的產業哪怕少賺一點錢也值得去做,這就是社會責任投資。類似的行業還很多。金融業為了實現環境目標,應該收集許多這一類的項目,供投資者選擇。於是,這就成了一項很專門的金融業的一個分支。
社會責任投資不但包括對環境有益的類別,也可以包括對社會公平有益的項目。有一些項目可以幫助貧困人口,同時又能夠賺取利潤。比如,發放小額貸款,舉辦職業培訓學校,這一類項目能夠幫助貧困人口脫貧,同時又能賺錢。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一切能施惠於社會,而且能夠得到利潤的項目都可以屬於社會責任投資:比如辦教育,不但使上學的本人受惠,而且有助於全社會的繁榮穩定。因為一個良好的社會必定是由教育水平高的百姓所組成。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和有教養的人打交道,不願意和野蠻人打交道。
其實,社會責任投資因為對社會有益,政府應該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鼓勵他們的發展。舉例講,開辦職業培訓學校,增加社會就業,不但幫助了失業的人,而且這些人就業以後,能夠創造出財富夾。當他們拿賺到的錢購買商品時,政府就獲得了稅收。所以對這一類的項目政府不但不應該收稅,還應該給予補貼。我國目前的稅務政策還沒能照顧到這種關係。但是將來一定會實行對社會責任投資的稅收優惠。這將更有利於這一類金融業務的發展。
在我國興辦社會責任投資還有一個障礙。中國人有一種誤解,以為賺錢就是壞事,尤其是賺大錢一定是剝削。不明白全社會最重要的大事就是財富的創造。
一個扶貧性的小額貸款能夠得到社會上許多人的讚賞,但是一旦做成了商業性的小額貸款,同樣為貧困人口服務,就可能被人批評,說是發放“高利貸”。其實,扶貧性的小額貸款不大可能推廣,而商業性的小額貸款,因為有利可圖,就有可能得到推廣。從受惠的百姓來看,二者是沒有區別的。可是社會輿論對這二者的評論可大不相同。仔細想來,社會上最大的利益,包括慈善性的利益,最終都來自財富的創造,來自企業對利潤的追求。這樣想起來,社會責任投資是最值得從事的事業。
在已開發國家里,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願意犧牲一點個人利益,獲取外加的一部分環境利益,也越來越普遍。所以社會責任投資能夠集中的資金數量越來越多,成為金融業中的一個新秀。處理社會責任投資和一般的金融業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在選取項目時,在兩個有同樣回報率的項目中,哪個對環境更有益,這需要一定的專門知識。環境的好處往往不能用錢表示,哪個好處大?不是很容易判斷的。
在我國,由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發起,由花旗銀行和殼牌公司出資的推廣這一類投資的運作已經展開。總的投資數可能達到幾十億美兀。這是一項值得注意的新發展,也是金融業的新的生長點。
金融壟斷和非法集資
非法集資案從孫大午案起就是一個不斷有爭議的話題。看律師的辯護詞和法官的判決,都有一些沒能說清楚的道理,而且有一些是關係到最基本的對法律本質的認識問題。
要不要集資?毫無問題,要。如果沒有集資,家庭的儲蓄怎么能夠成為企業家的投資?銀行把我們一家一戶儲蓄的錢集中起來,用於項目的建設。我們看到的高樓大廈、高速公路、機場、電站,等等全都通過集資這一重要過程才得以建設成功。銀行集資有這樣的功能,其他方式的集資,功能也類似,都能夠把暫時多餘的錢移動到能夠發揮生產能力的地方。所以集資是絕對必要的。
既然如此,集資應該受到鼓勵,要為集資開闢道路,何以發生了非法集資,對集資採取否定態度?答案可能是有些人利用集資牟利,使另外一些人受損。更有甚者,在集資中擾亂了國家的金融秩序。很明顯,這些不良後果並不是集資開始的時候就有的,而是到後來才發生的。
毫無例外,集資開始時,雙方都是自願參與的,都是認為對自己有利才參與進來的。如果早知道集資要出問題,要吃虧,這資金根本就集不起來。因為集資後來出問題來判斷最初的集資是否合法,凡是後來要出問題的集資都屬於非法集資,只要不出問題就算合法,合法或者非法要到最後才能判斷,這樣的法律,不能防患於未然,失去了法律應該有的作用。而且從後果來判斷,現在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造成了幾萬億的壞賬,擾亂了國家金融,早就應該判為非法集資。當然,我們不否定這些銀行在經濟建設中發揮過的巨大作用。沒有他們的集資,絕大部分建設項目都是不可能的。不過,集資並不一定要有巨額壞賬,這是兩回事。功並不能補過。
集資應該鼓勵,但是又可能發生不良後果,怎樣防患於未然,就成了一個難題。世界各國都對集資有一定的限制,都是為了防止將來可能發生的糾紛,特別是損害了第三方的利益。比如辦銀行萬一倒閉的話,存款戶會發生損失。所以要求銀行必須有足夠的資本保證,以防萬一銀行放款的債權出問題,可以用自有資本抵償對存款人的債務。但是,我國的規定卻不同。按照現有的法律,凡是對普通公眾對象徵集資金的都算非法集資。如果是對特定對象,而且數目不大的就不算非法集資。於是審判這類案件時,控辯雙方都圍繞是否是特定對象,或者對象的數目有多少來做文章。顯然,對這兩個關鍵點根本不可能拿出一個有客觀根據、沒有爭議的標準。這就是許多非法集資案都成了疑案的原因。即使做了判決也難以服人,遺患無窮。而且,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國的四大國有銀行統統都是非法集資。因為他們集資的對象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如果認為國有銀行可以例外,這就違背了法律適用的平等性原則。為什麼他們能,而我卻不能。
這裡涉及國家對金融業的壟斷問題。現在在中國老百姓不要說辦銀行,連集資都冒著觸犯法律的危險。而在已開發國家,只要具備一定條件,老百姓是可以辦銀行的。美國有7000多家銀行,統統都是百姓辦的,沒有一家是政府辦的。我國的金融業現在是被國家壟斷著。但是中國“人世”以後外國銀行已經進來,壟斷正在被打破。只是中國人自己還不被允許辦銀行。
市場經濟要求金融業的開放,壟斷已經很難維持。事實上,地下金融政府根本管不了。資金的餘缺廣泛地存在著。資金多的地方要找出路,資金缺的地方要尋求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