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楚生

徐楚生

徐楚生,茶樹栽培專家。長期在安徽祁門茶葉研究所主持科研工作。對茶園持續豐產優質綜合栽培技術和低產茶園改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對安徽省茶葉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1913年7月7日 出生於江蘇省淮安縣(今江蘇省淮安市)。

1934-1939年 在中央大學農學院農化系學習,並畢業。

1940-1945年 在貴州遵義一家酒精廠任廠長。

1946-1949年 在江蘇省南京市醬製品廠、中學工作。

1950-1955年 在安徽省祁門茶葉改良場任技師。

1956-1959年 任安徽省祁門茶葉試驗站副站長。

1960-1984年 任安徽省農科院祁門茶葉研究所副所長。

1986-1995年 在安徽省農科院任副研究員和研究員。

1996年9月26日 病逝於合肥。

生平簡介

徐楚生,1913年7月7日生於江蘇省淮安縣一個封建大家庭。由於父親早亡(39歲),他在家庭中備受冷落,家人想讓他經商,不願讓他讀書。他為了多學知識,成為有用之才,長大後好報效社會,通過刻苦學習,從私塾學館考上淮安中學,1932年又考上揚州高中,1935年考上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中央大學被迫遷重慶。1939年,徐楚生大學畢業後去貴州遵義一家酒精廠工作。1945年秋抗戰勝利,單位內遷,他又回到江蘇省南京市,先後在醬製品廠、中學等單位工作。1950年,徐楚生由母校介紹到安徽省祁門茶葉改良場(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前身)從事茶葉科研工作。當時,茶葉改良場在祁門縣平里鄉,沒有公路,條件很差;祁門剛解放,治安狀況很不好,土匪經常出沒,下午四點多鐘,各單位就關門閉戶了……。徐楚生不顧環境惡劣,安心工作。他學的是農化專業,對茶葉還是門外漢,他就一切從零開始。在前任場長吳覺農、胡浩川等愛茶敬業的思想感召下,他激勵自己,刻苦鑽研,很快就熟悉了茶葉科研工作。1952年,茶場遷至祁門縣城,1955年又擴建為祁門茶葉試驗站,成為專業研究機構,工作重點以科研為主,結合生產示範。1956年,徐楚生擔任試驗站副站長,主持全站的業務工作。1960年,茶葉試驗站改名為安徽省茶葉科學研究所,1962年又改名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祁門茶葉研究所。隨著專業科研體制的建立,祁門茶科所完成了茶葉科研課題70餘項,其中1972年全國科學大會以來有19項獲得部、省各級頒發的科研成果獎。在從事科研工作中,黨和人民給予徐楚生很大的榮譽。1958年,他出席安徽省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並榮獲獎章。1964年,他被授予安徽省農業勞動模範稱號。1980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安徽省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他年逾古稀,中國茶葉學會仍聘他任榮譽理事和《茶葉科學》編委;安徽省茶葉學會聘他為該會顧問組組長。1992年10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9月26 日,徐楚生因心臟病,逝世於合肥。

主要論著

1 徐楚生.祁門茶葉試驗站豐產經驗介紹.茶葉,1958(2):30~32

2 徐楚生.祁紅十年.茶葉,1959(4):16~17

3 徐楚生.茶園穩產豐產優質的形成規律和技術運用問題.茶葉科學,1964 (2):1~9

4 徐楚生等.祁紅.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

5 徐楚生.培養高產穩產優質茶園綜合技術措施.茶葉,1976(1):23~33

6 徐楚生.茶園高產穩產優質演變的過程及其與栽培技術的相關性.安徽農業科學,1979(2):49~59

7 王澤農,徐楚生等.茶樹營養和施肥.見,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8 徐楚生.茶葉生產二百題.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9 徐楚生,徐瑩.預測名優茶開採期的研究.茶業通報,1995(3):5~9

主要貢獻

1950年

徐楚生自1950年到安徽省祁門縣從事茶葉科研工作,主持了15項科研課題,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是“茶園持續豐產優質綜合栽培技術研究”和“低產茶園改造綜合栽培技術研究”。“茶園持續豐產優質綜合栽培技術研究”課題是根據1956年華東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在南京召開的農業科研規劃會議,作為重點課題而立項的。由於茶樹是多年生植物,必須保證持續豐產;又由於茶葉是商品,必須保持在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該項研究旨在使產量持續豐產,品質也要持續優良。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經濟效益。

1958年

1958年,根據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茶科所培養豐產茶園栽培技術,總結出祁門茶葉試驗站豐產經驗。此後,經過1958~1959 年兩年綜合栽培技術研究,又獲得了六年生茶樹公頃鮮葉13000 千克的高產記錄,並總結了幼年茶園快速高產栽培技術。從20世紀的60年代至70年代又相繼提出了青年期、壯年期茶園高產優質綜合栽培技術及高產規律。上述研究成果,在省內外推廣,使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廣大茶農因此而獲得了經濟實惠。《人民日報》1980年9月下旬頭版和《光明日報》10月初曾刊登此項研究成果的報導。“低產茶園改造綜合栽培技術研究”課題的立項,主要針對安徽省老茶園多、產量低、品質差的狀況,把改造低產茶園作為發展茶葉生產的重點。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先後進行試驗和示範推廣工作,並總結出“改樹、改土、改園和改革茶園採摘和管理”的“四改”綜合栽培技術。1974年,在歙縣潛口公社潛口大隊紅旗生產隊公頃產900千克的低產茶園中,開展了“四改”綜合栽培技術示範。經過三年分期分批改造,完全改變了茶樹生長勢,到1983年產量增加了95.80%,產值增加了169.92%,人均產值由97.10元提高到269.93元,使廣大茶農獲得了經濟實惠,突出地顯示出改造低產茶園的經濟效益。徐楚生自1950年起直至1984年,一直分工主管安徽省茶葉研究所的業務工作,在他的領導與全體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使誕生於1915年的老所煥發出新春,科研成果纍纍,祁門茶科所聞名於國內外。他自己主持了15項科研課題,都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有關方面的表彰,其中低產茶園改造科研項目1980年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持續豐產優質綜合栽培技術研究課題1987年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他在省級以上學報、專業期刊等各類報刊雜誌發表論文著作、科研報告以及英、日、俄等譯文80多篇,其中《祁門茶葉試驗站豐產經驗介紹》一文被前蘇聯的《蘇聯植物學農業和土壤文摘雜誌》1959年第5期轉載該文文摘,獲得有關方面好評。

人格魅力

徐楚生在中國共產黨的培養教育下,覺悟不斷提高,終於在古稀之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嚴於律己,一貫生活樸素。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幾任領導到他家拜訪,見他住房緊張,提出要為他增加房間,以改善生活條件,他總是以職工住房比他緊張為由而謝絕。他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每當同事生病和生活遇到困難,他都抽空探望,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解囊資助。他勤奮好學,在20世紀50年代,他自學俄語,並學有所成。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仍堅持科研工作,當時他已年過半百,仍自學日語,背讀單詞……。徐楚生對科研數據,如稍有懷疑之處,立即再去實驗田間,親自觀察測量。他寫論文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反覆推敲。他的著作和學術觀點,能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考驗。在“大躍進”年代,對當時茶葉界一些激進口號和提法深表疑慮,堅持科學態度指導茶葉生產、科研,堅決抵制當時茶葉界一些違背科學規律的做法,使該所示範茶園取得了平均單產乾茶從1957年近750千克提高到1965年的1500千克的效果。實事求是,嚴謹治學的作風是他取得科研成果的保證。徐楚生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科學家的良好學風於一身,是中國優秀的茶葉專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