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白雲寺最初為一座火神廟,處於具有五百萬年曆史的天然石灰岩溶洞下方,唐代常有人在白雲洞和火神廟裡閉關靜修,後逐漸把火神廟擴建成佛教道場白雲寺。
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參訪九里山白雲寺時,曾留下兩句詩:“佳處未易識,當有來者知。”元末正至年間(約1345年左右),白雲寺由當時平山寺的僧人接管護持(平山寺在白雲寺東3里,九里山平山口,現僅存遺址。在古時,白雲寺曾為徐州歷史上八大名寺之一,九里山平山寺的分院)。清朝乾隆五十六年,白雲寺曾大修,至今乾隆皇帝的題詩碑刻:“神跡千秋仰,仙蹤萬古流”仍鑲嵌在白雲寺內的洞口兩側。民國期間(1930年)由當時的住持僧純樸再度募化重修,1938年被日軍侵占,變成軍火庫;文革期間,被當地紅衛兵破四舊拆毀;現有建築為1994年由當地政府旅遊部門集資修復。白雲寺宗派傳承屬禪門曹洞一系,純樸之後由德培任住持;1949年底,德培被迫還俗。2003年4月,白雲寺交市佛教協會管理,並派雲龍山興化寺知客明德法師住持。
特點
在千年古剎白雲寺的院內供奉著西方三聖,大雄寶店的下方有一處鮮為人知的天然地下奇觀——蘇北地區獨一無二的,乃至蘇魯豫皖四省之內極為罕見的,具有五百多萬年曆史的大型石灰岩鐘乳石景觀溶洞——白雲洞。此洞寬40米,長60米。冬暖夏涼,深不可測。據一千四百年前的《魏書》記載,此洞東可通大海,南可通黃山。相傳古時每逢夏秋交接之季,清晨常有一團白雲從寺內洞中冉冉升起,慢慢飄向西南空中。其間有一條青龍在洞中修煉,時常隨著白雲升空,與天神交會。久而久之,周圍的百姓認為是菩薩點化,仙氣下凡,極有靈氣;於是,位於洞口的這座寺廟便被稱為“白雲寺”,這口洞也被稱為白雲洞。其實最初,這座寺廟被稱為火神廟,因為寺內供奉著一尊從平山寺移來的火神像,遂取名火神廟。相傳,火神的生日是正月初七,所以古時每年正月初七前後,在白雲寺山下的周圍有一場長達七天的火神廟會。因為正月份是廣大農民比較清閒的季節,所以前來趕廟會的人特別多,他們都滿懷希望火神能給自家帶來吉祥,帶來豐收。於是,每逢廟會期間,總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那規模,那氣勢,決不亞於雲龍山和泰山的廟會。由於正月份天氣比較寒冷,又與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春節有些時間上的衝突,後來,經白雲寺與地方政府協商,又把原來的正月初七火神廟會改為三月初七白雲寺廟會。目前的九里山白雲寺廟會已成為徐州地區與雲龍山、泰山並列的三大廟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