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明[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系列研究員]

徐少明[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系列研究員]

徐少明同志,中共黨員,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系列研究員,是全國唯一的國家“十五”計畫獻計獻策和“十一五”規劃建言獻策兩次國家一等獎獲得者,我國最早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和方向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研究人員之一,最早提出建立有領導的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深厚的理論政策功底和豐富的工作生活閱歷。

基本信息

工作簡歷

1984年6月,畢業於湖北省高等財經專科學校。

1984年7月,分配到浠水縣財政局工作幹部。

1986年—1988年,縣委下派到浠水縣路口鄉人民政府任副鄉長

1989年6月—1990年6月,任縣清房領導小組辦公室組長。

1994年3月—1995年10月,縣委下派任浠水縣天然林場場長。

1998年4月,任浠水縣財政局清泉財政所副所長

1998年7月,中南財經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畢業。

2003年12月31日,被評聘為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系列副研究員。

2005—2006年,黃岡市政府借用,任黃岡市“十一五”規劃編制辦公室副主任。

2006年6月—2007年3月,任湖北省財政廳重要課題組成員。

2007年3月—2008年,任財政部課題組成員,湖北省財政廳重要課題組成員。

事跡貢獻

徐少明同志,中共黨員,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系列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二OO六級在職法學碩士研究生班在讀,浠水縣第二屆學科帶頭人,是全國惟一的國家“十五”計畫獻計獻策和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言獻策連續兩次一等獎獲得者,我國最早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和方向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研究人員之一,最早提出建設有領導的市場經濟體制,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碩的學術成果和突出的社會貢獻。

2006年4月10日,首都北京春色撩人,春意昂然,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公眾建言獻策頒獎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徐少明帶領全國建言獻策一等獎獲得者和二、三等獎代表出席頒獎大會。在歡快激昂的運動進行曲中,徐少明走上領獎台,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手中接過國家級一等獎證書和金色獎牌,頓時,台上台下,掌聲雷動,攝影錄相燈光一片,證書上帶有國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紅色印章光彩熠熠,見證著徐少明的又一次輝煌歷程,展示著浠水財政系統“創學習型機關”的重大成果,為浠水縣黃岡市乃至湖北省增光添彩。

徐少明兩次從基層登上國家領獎台,連續兩次獲得一等獎,而且是全國惟一的兩次一等獎獲得者,非常難得,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引起強烈反響,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在會前、會上、會後五次與徐少明握手、照相、交流,並簽名留念。國家發改委領導點名叫他帶領獲獎人員進入大會會場,以示重視。

為了將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編製成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力的規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2005年10月25日至12月31日開展了請人民民眾為“十一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此次活動歷時約2個月,社會覆蓋面廣,全國30個省市共有5000多人次為“十一五”規劃編制提出了有較高水平的數萬條建議,有些建議全面、深入、系統、切中要害,有些建議專業性強、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綱要》起草組將符合實際,形成共識的建議納入《綱要》,作為“十一五”期間要著力推進的重大戰略任務。徐少明提出《對“十一五”時期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建議》突出巨觀性、戰略性、政策性,富有前瞻性、建設性、可操作性,專業性強,受到國家發改委和專家的一致好評,不僅榮獲一等獎,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還採納了他提出的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等8條建議中的7條,影響巨大,這是不容易的。

為寫好建議,徐少明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分析。他認為:我國“十一五”期間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必須加快全國財稅體制改革步伐。雖然我國適應市場經濟的公共財政框架已初步建立,但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任務尚未完成,財政體制改革任重道遠。他分析財政體制的現狀是“中央財政蒸蒸日上,省級財政喜氣洋洋,市級財政勉勉強強,縣級財政哭爹喊娘,鄉鎮財政名存實亡”。不僅縱向不平衡,橫向更加不平衡,江蘇省地方財政收入是貴州省的8.6倍,上海市的人均財政支出是河南省的11倍,分稅制有利於中央財政、省級財政和發達地區。分稅制實施十一年來,存在著弊端,從縱向看,關鍵是財權上移,事權下移,財政與事權不匹配。從橫向看,越是經濟發展快的地方,財政實力就越強大;財政實力越強大,經濟發展就越快,財政橫向更不平衡。現行的數以萬億元計的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因為不合理不科學,不僅沒有達到縱向平衡、橫向平衡的目的,相反加劇了省與省、縣與縣、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財政收入支出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省以下財政體制不完善。他認為:要對我國財稅體制進行完善和改革,建立健全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三級財政體制,實現財政縱向平衡橫向平衡,以保證在全國範圍內提供大體公平的均衡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平衡發展。

根據分析和研究,徐少明提出以下8條建議:1、建立三級財政體制,提高中央財政巨觀調控能力;2、完善中央、省、市縣分稅制,賦予地方政府相對獨立的財權;3、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事權和總支出範圍,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4、完善中央和省級政府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縱向橫向平衡財政機制;5、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6、繼續推進財政四大改革,規範非稅收入管理;7、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建立省管縣財政體制;8、推進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建立縣級財政比較完整的稅收體系。8條建議條條切中要害,條條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條條形成共識。

2001年4月,徐少明出席國家“十五”計畫獻計獻策頒獎大會榮獲國家級一等獎,兩篇建議被國家“十五”計畫綱要採納。他在全國最先提出《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必由之路》建議,現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都掀起了農業信息化浪潮,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強勁動力,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徐少明連續兩次為國家“十五”計畫、國家“十一五”規劃建言獻策,兩次獲一等獎,非常難得。須知這兩次活動,有不少院士、專家、學者、教授參加,是全國性的大比武,影響很大。《人民日報》、《人民網》、《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網》都作了大幅報導;《湖北日報》以罕見的頭版頭條方式大標題作重要報導,湖北電視台、《楚天都市報》、《黃岡日報》、《武漢晚報》、黃岡電視台、《鄂東晚報》都作了訊息和大幅專題報導,有幾個報社作整版報導。徐少明重要事跡出現在全國各大報社各大網站各級電視台上,震撼大江南北,為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爭光添彩。

徐少明長期研究世界、中國巨觀經濟和區域經濟,撰寫了一批有份量叫得響的理論文章。《新世紀新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我國“十五”時期新經濟發展戰略》、《中國共產黨的特殊執政地位和黨的作風建設》、《擴大和培育內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國策和根據方針》、《增加投入促進農業增收》、《我國二十一世紀初葉經濟高速發展的財政政策選擇和財政體制改革》、《充分認識國家財政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十一五”時期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建議》等30多篇有獨到見解的論文在省部級以上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和交流,多次榮獲國家級一等獎、國家學會一等獎,碩果纍纍,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劉國光的關注。國家有關部委、國家級學會經常邀請他進京交流論文,並發表見解。徐少明在北京有著廣泛的影響,在湖北省、黃岡市和浠水縣社會科學哲學領域有著更大的影響和獨樹一幟的地位。徐少明成為全國全省全市風雲人物,成為我省有影響的社會科學專家,正在申報社會科學研究系列研究員。武漢理工大學、湖北大學邀請他到該大學任教授,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多次邀請他參加北大專家學者學術交流活動,中央財經大學邀請他參加全國金融證券學術交流會,省財政廳邀請他參加省財政廳課題組,更多大學請他講課。徐少明認為他是財政人,首先接受了省財政廳的邀請,成為財政廳重要課題組成員,2006年,參與撰寫省廳重點課題《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2006年,他進京先後參加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學術交流。2007年,徐少明參加財政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財政政策研究》課題組,參與撰寫這一重大課,是以上兩大課題的主筆之一。2008年,徐少明撰寫的《深化行政財政體制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開放興財政科學發展鑄輝煌》、《公共財政陽光普照農村大地》等三篇文章正參加財政部改革開放三十年徵文評獎。徐少明還擔任省財政廳重點課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研究》的主筆。幾年來,徐少明年年有重要課題,年年有新作,年年有貢獻,研究成果被中央及省政府採用,轉化為生產力,產生了重要的經濟社會效益。

徐少明何許人也?5月9日各大網站皆有其名。據新聞最初出處的《楚天都市報》報導:39歲的徐少明在湖北省浠水縣清泉鎮財政所工作,他先後在國家“十五”和“十一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中獲得一等獎,上月10日,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公眾建言獻策頒獎大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親自授予他證書和獎牌。這個大學時代就曾上書中央領導的最基層部門幹部,在“建言之路”上走了20多年,現身兼湖北省社科院副研究員,成天忙著課題研究並收穫頗豐,在武漢、北京的社科研究圈子有不小的名氣。

仕途懸念

來源:中國青年報

讀這則長長的報導時,既感嘆徐少明的建言之路,又怎么也禁不住對他人生之路的唏噓。報導說,徐少明當年是被縣財政局派出專車“搶走”,成為該局工交股幹部。在那個崗位上,他曾上書縣委書記,對全縣的經濟發展提出整整70條建議,後來縣委專門下文,要求全縣正股級以上的200多家單位學習。兩年後他又作為選派鍛鍊的青年幹部之一,被委任為一個鄉的副鄉長,在同一批下派的30多名幹部中,只有他擔任的是實職。又一年後,縣委提名讓他回縣財政局任副局長,後又許以縣經委副主任之職,他居然兩次“不識好歹”,推了。再後來,“徐少明到浠水縣清泉鎮財政所工作,至今已15年”——徐少明是怎么了?為何突然之間從一個很有前途的縣直機關幹部下沉到最基層,連個“副”字也沒有,犯錯誤了?放棄優越條件主動下基層?還是另有原故?總之,他留給讀者的有許多懸念。

我想首先可以排除的是他“主動”下基層。因為如果是那樣的話,專門記述他的這一報導的記者絕不會吝嗇這兩個字。況且就他痴心的研究和“建言”,如“人民幣升值”、“省管縣財政運行機制”、“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之類的課題,他應當很清楚這些巨觀的構架需要在更寬的視野里來完成。其次他也不會甘當一個現代隱士,他的雄心壯志在報導中展示得很清晰:當說到理想時,徐少明說,“一為中國復興奮鬥,二是兼學者、官員於一身”,“國家承認了我的研究水平,以後還會有機會的”。由此看來徐少明非常希望能在仕途上展示自己的能耐和理想,那么當初已經躊躇滿志的徐少明為什麼一步從縣城邁向了鄉間?要知道從縣直機關調往鄉鎮工作通常情況下的可能就是處分或變相處分。

行文至此,剩下的一種可能就是徐少明犯錯誤了。他犯了什麼錯誤?錯誤多大?如果真的犯錯了,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可遮掩的。所謂人非聖賢,即使徐少明犯了錯誤,一個曾兩次登上國家領獎台的基層幹部可不可以將功折過?一個能給國家建言並被採納於國家宏偉規劃的小人物能不能夠讓他有個相應的平台呢?

徐少明已是快四十歲的人了。從他的仕途經歷看,假如排除了以上各種可能——不是主動去鄉鎮,不是刻意當“隱士”,不是看破官場,也不是犯了錯誤,而他在基層一待就是15年,會是因為觸犯了官場潛規則,因為遭受妒嫉,抑或是因為有人對他執著建言不滿嗎?若果真如此,則不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哀了。(程亦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