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作生

徐作生,男,1949年10月22日生於上海,祖籍江蘇建湖。畢業於上海教育學院中文系。曾任文匯報編輯、文化新聞版主編,2009年從新聞崗位退休。現任上海海事大學鄭和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國際友人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學研究中心理事兼學術委員,德州學院歷史系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


目錄
個人簡介
主要學術貢獻
簡介:徐作生,男, 1949年10月22日生於上海,祖籍江蘇建湖。畢業於上海教育學院(今歸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文匯報編輯、文化新聞版主編,2009年從新聞崗位退休。現任上海海事大學鄭和研究中心教授,上海國際友人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世界遺產學研究中心理事兼學術委員,德州學院歷史系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
主要學術貢獻
1966年,第一次考察蜀身毒道成都至會理段。1986年春,經復旦大學譚其驤教授推薦,首篇論文《明惠帝出亡穹窿山新證》公開發表,新華社及中央電視台均作了報導。1988年8月,在學術界首次提出南洋古麻剌朗國屬及國王陵寢遺址,這一成果後在《世界日報》公布,並在1998年12月應邀赴菲律賓講學;1991年4月,再赴蜀身毒道,足跡最遠處至徐霞客當年勘訪未果的高黎貢山延脈——“野人山”牛身道,從人文、地理等多重角度,揭解茶山“野人”的歷史及今況。1994年3月,遠赴尼泊爾考察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遺址;2000年1月,應邀赴韓國踏勘古百濟四百艘倭船沉江遺址。2003年11月,受澳門基金會資助,在澳門大學理工學院主講《古代上海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與互動》。2004年7月,北京大學副校長何芳川教授發來邀請函,邀請他在北大主講《十二世紀中國移民南徙新證》。2004年8月,在哈佛大學作學術訪問,並完成《唐新聯合軍百濟王都泗沘城攻略》校注。2005年6月,中央電視台科教節目製作中心聘為歷史專家。2005年7月,應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趙令揚教授邀請,在該校作《故蘇祿國本頭公祠墓發現始末》報告。2006年6月,在雲南大學出席“哈佛燕京文明對話論壇”。2007年7月,在台灣政治大學作學術訪問,並在該校做《China緣起蜀身毒道考》課題演講。2008年9月,受邀為中印絲綢之路考察學者之一。2009年1月,在菲律賓友好的幫助下,再赴菲島國,實地勘訪古代華人遺蹟;5月,隨上海市文化友好訪問團赴韓國的麗水和釜山考察。10月,出席在福建屏南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廊橋學術大會。2010年7月,出席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首屆國際鄭和學術大會,在會上發表《蘇祿國西王府實地考察》論文。8月,在塔里木大學出席《海峽兩岸西域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並做《成吉思汗寢宮及其遷徙遺蹟查勘圖考》學術報告。2011年8月,應邀赴泰國東方大學孔子學院開設歷史講座,為8府38所院校的本土教師講授鄭和下西洋。
多年來發表的考察論文及對歷史懸案的推論多為海內外考古界證實,如曹操七十二疑冢實為北朝大型古墓群,蘇祿國鄭和軍師本頭公祠墓考證等等,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央視科教節目中心先後三次邀其拍攝歷史考察片。
主要學術專著:
《中國五大歷史懸案揭秘》,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泛槎考謎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第一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中外重大歷史之謎圖考》(第二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鄭和寶船揚帆世界》簡體本,(《史說中國叢書》分卷)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聯合2010年5月出版;繁體本,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7月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