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企業

後現代企業的產權模式是對古典企業產權模式的否定之否定。 後現代企業主要是超越了現代企業的縱向一體化模式,而代之以虛擬一體化模式。

後現代企業概述

後現代企業是指在後現代社會和經濟條件下,所出現的一種產權模式、組織結構、經營模式、企業哲學或文化等與現代企業完全不同的企業。後現代企業的產權模式是管理者與普通雇員分享企業部分剩餘並占有一定股份,從而使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界限趨於模糊化;後現代企業採用的是虛擬一體化組織,從而使得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界限也趨於模糊化;後現代企業普遍採用虛擬經營模式,從而可以低成本獲得高速發展;後現代企業的哲學或文化建立在對二元論和人本主義超越的基礎之上。張維迎認為,後現代企業就是高科技企業。
正如在現代時期,並非所有企業都是典型意義上的現代企業一樣,在後現代時期,也並非所有企業都是典型意義上的後現代企業。但同時,與現代企業是現代時期企業的主導模式一樣,後現代企業也是後現代時期企業的主導模式。
就後現代企業的實質而言,它不僅在企業性質方面與現代企業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一場經營管理的革命。這一革命不僅涉及高科技企業,同時也涉及金融、地產、貿易、物流、娛樂、傳媒、信息、諮詢、廣告、設計等形形色色的企業,甚至連現代企業的代表形式——工業企業都要接受後現代企業觀念與範式的改造。因此,“後現代企業”是一個整合性的概念,它遠比數位化企業、虛擬企業、知識型企業等當今流行的描述新型企業的技術性概念更具概括性和科學性,同時也更具歷史感。

後現代企業制度及其管理模式[1]

後現代企業制度及其管理模式的典型特徵:
在組織形式方面:

後現代企業組織具有扁平化、網路化和多中心化等特徵。後現代企業組織還體現出極大的可塑性、變形性,甚至具有一種“反組織”的特徵,也就是湯姆·彼得斯的所說的“無結構”狀態。後現代企業組織的種種特性決定了與現代企業組織相比,它具有一種“生物性自控能力”(梅雷迪斯?貝爾濱),並使得後現代企業成為“生命企業”。因此,後現代企業傾向於將龐大的組織變成若乾靈捷的小團隊。 另外,後現代企業組織還極大地突破了現代企業組織的僵硬邊界,趨向於無邊界化。
在治理模式方面:

後現代企業的產權模式是對古典企業產權模式的否定之否定。如果說古典企業的治理是建立在經營權與所有權一元化合一的基礎之上,現代企業的治理是建立在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基礎之上,那么,後現代企業的治理就是建立在經營權與所有權多元化合一的基礎之上。筆者認為:
後現代企業產權模式的興起,是一次企業制度的徹底革命,其背景是知識資本擁有了“權力話語”,從而顛覆了傳統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主僕關係”。後現代企業產權模式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自我超越提供了一種可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後現代企業的委託——代理模式也是對古典企業委託——代理模式的否定之否定。古典企業沒有委託——代理現象或者委託者與代理者是合一的;現代企業的委託者與代理者具有明確的界線,是兩個不同的階級,前者是資本家,後者是工人(包括管理者,因為在資本家眼中管理者和一線工人沒有本質的區別——即都是“打工者 ”),現代企業的委託——代理制體現了資本僱傭勞動模式的有效性;後現代企業的委託者與代理者之間的界限趨於模糊化,這主要是由於資本僱傭勞動模式的被打破——其結果是勞動僱傭資本模式以及資本與勞動相互僱傭模式的出現。
在經營模式方面:

後現代企業主要是超越了現代企業的縱向一體化模式,而代之以虛擬一體化模式。虛擬經營成為後現代企業制勝的法寶。
在權力場方面:

從限制性權力到創造性權力的轉變,是後現代企業權力場的最重要變化。另外,在後現代企業中,知識與文化成為真正的“權力話語”,由此,知識分子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知識分子不再是“統治階級中的被統治者”(布爾迪厄)。
  在領袖模式方面:

後現代企業的出現意味著傳統話語中虛假的“大領袖”已變成真實的“小領袖”。而且傳統(包括現代)企業中的個人領袖變成領袖團隊,甚至每一個員工都具有領導者的特性。這種轉變表明傳統的一元化管理主體模式,已被多元化管理主體模式所取代。
  在人力資本運營方面:

後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本運營取決於以下兩個前提:即勞動與資本的合一性以及人力資本的團隊性。後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本運營將涉及到產權方面的革命。在此基礎上,後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本運營將更多地充滿了藝術的色彩,它成功的秘訣是寬容、民主與愛。
  在文化戰略方面:

後現代企業的文化戰略與“企業文化”建設並不是一個概念。在經濟文化化的後現代社會,企業就是文化的創造者,因此,企業的經營與管理都體現了文化戰略,文化在後現代企業中並不僅僅是一種具有凝聚力的精神,而是企業實踐的全部內容。文化不僅是手段,而且也成為目的。
在企業倫理方面:

後現代企業的倫理建設在戰略層面上,早已超越了對社會邊緣群體的幫助這樣一個基本的層次。後現代企業的倫理必須與企業戰略結合在一起,因此,倫理建設不是與企業贏利目標無關的事情。
除此而外,後現代企業倫理建設的核心要務乃是構築交往理性和理*往。因為,後現代企業不僅是生產的場所,也是交往的場所。後現代企業在完成盈利目標的同時還要關注企業成員生活的幸福,這種關注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和僅僅是一種權術的表演。實現這一切將有利於所有與企業相關的利益群體。

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戰略[2]

品牌是後現代企業生存的基礎,一個成熟的品牌代表著一種話語和權力
如果說現代公司是依靠它們各自的品牌來實現自己的擴張之夢的話,那么,對於後現代公司來說,品牌則是其生存的基礎。一個成熟的品牌代表著一種話語和權力。
  品牌的重要性已超過土地、貨幣與人力資本

在後現代社會,品牌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可口可樂的總裁說,即使把可口可樂在全球的工廠全部毀掉,它仍可在一夜之間東山再起。原因就在於,品牌作為巨大的無形資產,其重要性已超過土地、貨幣、技術和人力資本等構成企業的諸多要素。世界性品牌的擁有量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像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其世界性品牌的擁有量與其國家的實力都是十分匹配的。因此,後現代社會的全球經濟競爭將演變為一場品牌之爭,品牌戰略可視為一種國家戰略。
品牌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系統

有人說,品牌的背後是文化。以後現代文化經濟的觀點來看,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品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乃至文化系統,文化是構成它的本質要素,是它的內容與形式,是它的全部,而不是它的裝點和附庸。
首先,一個品牌的基礎——構成其產品的成熟的技術系統本身就屬於文化的範疇。其次,產品的行銷全程——從產品的定位到包裝、推廣與傳播,沒有一個環節可以脫離文化;甚至銷售與售後服務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運用文化手段並傳達品牌的文化內涵。而綠色行銷的興起更使得後現代行銷成為一種純粹的文化之旅,在高揚企業對自然與社會生態的責任的同時,綠色行銷開啟了一個文化行銷的新時代。而行銷是品牌塑造的核心部分。企業品牌的塑造在以產品品牌塑造為基礎的前提下,本身也屬於大行銷的範疇。
要想成功塑造一個後現代品牌,必須對品牌作為複雜文化系統有著充分的認識。要改進品牌的背後是文化的觀念,以文化經濟的觀點來塑造作為超級文化系統的後現代品牌。
  品牌、權力與話語

一個成功的品牌具有強大的力量,會引發目標消費群的迷信,這就是品牌的權力。一個品牌一旦形成這樣的權力,就會同時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對公眾和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力。強勢品牌還會成為國家實力的象徵,成為國家與民族的象徵。儘管在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全球經濟主角的後現代時期,公司的國籍已被淡化,民族國家的影響已被淡化,但品牌卻一直獨立於跨國公司經營本土化過程之外。不論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如何本土化,它的品牌總是脫離不了強烈的母公司國家或民族的色彩。甚至跨國公司越成功,它的品牌就越具有其母公司國家的色彩。就像可口可樂永遠改變不了其美國品牌的形象,梅塞德斯—賓士永遠改變不了其德國品牌的形象一樣。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跨國公司在本土化的同時,永遠都不會停止其本質上的母公司文化擴張。在這一擴張過程中,跨國品牌將擁有越來越大的話語權。
  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文化戰略

後現代品牌的塑造既是一項龐大的文化工程,就需要品牌創造者站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坐標點上,對古典、現代以及後現代文化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入的洞悉。後現代品牌創造者尤其要對後現代社會和後現代文化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樣才能掌握後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與文化取向。
在了解後現代消費者的需求與文化取向的基礎上,優秀的品牌創造者應該走在消費者的前面,針對不同的目標消費群去創造需求。

後現代企業的文化管理戰略

所謂的文化管理,實際上就是後現代企業的企業文化戰略。與現代企業不同的是,後現代企業將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其管理的核心。 後現代企業文化是前現代文化與後現代文化的融合
卓越的後現代公司必須走在時代的前面。而後現代企業文化整合的首要原則就是,在吸取後現代文化精神的同時,適當借鑑前現代文化。
事實上,在很多時候,後現代文化本身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復古主義。正如後現代建築曾經從古典主義建築中吸收了大量有益的因素一樣,後現代企業文化也將會從古老的文化中獲得一些關鍵性的啟迪。古典文化,特別是東方文化,可以在諸如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等方面給後現代人提供有益的啟發,從而促使後現代企業文化的建設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後現代企業文化建立在對現代企業文化解構的基礎之上
後現代企業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的關係正如後現代與現代的關係,前者對後者雖有繼承,但更多地表現為革命性的顛覆。後現代企業文化的整合將建立在對現代性八個精神向度的解構與超越的基礎之上。
對現代性二元論的解構與超越——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上的現代企業文化導致所有者與經營者、高層管理與普通員工之間的對立。與之對應的是,後現代企業將通過廢除二元論,並通過相應的企業制度變革打破所有者與經營者,以及高層管理與普通員工之間的對立,全面構築新的超二元論的企業文化。
對現代性個人主義的解構與超越——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之上的現代企業文化導致權威崇拜和團隊之間關係的冷漠。而後現代企業則將以反個人主義文化和後現代民主精神,廢除權威崇拜和冷漠的團隊群際關係
對現代性進步神話的解構與超越——建立在進步神話基礎之上的現代企業文化導致企業以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為惟一目標。與之相反,後現代企業構築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展與進步相互平衡的企業文化。
對現代性未來主義的解構與超越——建立在未來主義基礎之上的現代企業文化導致對現實生活的漠視——企業員工被異化為生產機器。與之對應的後現代企業則將調整現實與未來之間的關係,構築人性化的工作空間與工作文化。
對現代性世俗主義的解構與超越——建立在世俗主義基礎之上的現代企業文化導致貨幣拜物教的泛濫和神聖情感的消失。而後現代企業則將通過對世俗主義的超越和信仰的回歸,終結貨幣拜物教在企業中的侵蝕力量,構築健康理性的公司文化。
對現代性以自我利益為基礎的經濟制度的解構與超越——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現代企業文化導致企業倫理的危機。後現代企業則將在穩態經濟、陽光經濟等後現代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建設超越傳統資本主義精神的企業倫理體系。
對現代性之自戀人格的解構與超越——建立在自戀人格基礎之上的現代企業文化導致企業員工的孤獨、自閉等心理症狀。而後現代企業將通過交往理性的構築,使企業成為一個員工交往的理想場所,逐步破除現代自戀人格對員工所造成的傷害。
對現代性之單面的男性精神的解構與超越——建立在單面男性精神基礎之上的現代企業文化導致鯊魚式的領導風格,導致工作狂和管理上冷酷無情的鐵血作風。與之對應的後現代企業則將倡導海豚式的領導風格、倡導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以及柔性管理作風,從而構築後父權制和後女權主義的企業文化。
後現代企業文化是對本企業文脈的傳承與革命
傳統企業進行企業文化整合之際,最重視對本企業創業過程中所積累的文化的發掘。而富有解構精神的後現代企業,將對本企業文脈進行全面的解構,從企業戰略的高度,保留對企業發展有利的文化傳統,並以後現代精神進行革命性建構與創新。其中包括對現代企業文化的本質性超越。
後現代企業文化是個人文化視界與集體文化視界的融合
富有真正民主精神的後現代企業,以多元文化為主導,在塑造企業文化代言人——公司英雄人物時,也一反現代企業的模式。
現代企業文化的代言人通常就是企業的最高領導。將所有榮耀與光環集中於一人身上,這無異於塑造新的權威。而權威主義與後現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後現代企業應以“典型人物多樣化,企業英雄團隊化”為原則,樹立與現代企業截然不同的企業形象代言人。在後現代企業英雄塑造過程中,我們並不是要抹殺企業領袖的權威、魅力、號召力和影響力,而是要以後現代精神為本,在塑造領袖人物的同時,推出最高領袖之外的企業英雄。這些企業英雄可以是領袖團隊中的其他人,也可以是“知識工人”中的優秀代表。總之,要使後現代企業實現人人為企業主人的目標,僅靠產權革命還不夠,還必須進行一次文化革命。而現代企業雖然也會在普通員工中樹立典型人物,但他們本質上只是企業領袖人物的附庸。
達到“典型人物多樣化,企業英雄團隊化”的後現代企業與現代企業的普通人物典型具有本質的不同。因為無論是現代企業的領袖典型還是普通員工典型,都擺脫不了個人主義的桎梏。而通過“典型人物多樣化,企業英雄團隊化”,後現代企業將達到個人文化視界與集體文化視界的融合。
後現代企業文化是人文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融合
現代企業文化是建立在技術主義的現代社會背景之下的。因此,在現代企業文化中,單面的男性精神得以肆虐,企業如同一部向自然開戰的技術主義的戰車,它看到的只是礦藏、單純的利益,它利用技術主義的手術刀,對自然、社會、甚至人本身進行理性而冷漠的解剖。現代企業只擁有或只認同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使社會變成單面的社會,使企業變成單面的企業,使人變成單面的人。由於工具理性的過度張揚,理性走向了它的對立面——癲狂或非理性。而當技術成為非理性之時,技術也就背離了文化的範疇。這意味著以技術主義為主導的現代企業文化是建立在反文化的基礎之上的。現代企業文化的困境由此可見一斑。
而後現代社會是一個平衡的社會,它不對工具理性進行片面的張揚,它倡導工具理性與人文理性的融合。在這種融合中,理性恢復為一個整體,理性成為真正的理性。後現代企業文化是真正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人類卻只有在付出沉重代價之後才會領悟。而正因為我們曾經陷入現代及其文化的泥潭,今天以人文理性與工具理性建設後現代企業文化才會成為我們的一項偉大任務。
後現代企業文化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融合
現代性之未來主義並未造就現代企業的理想主義文化,相反,它導致的是一種功利主義的現實主義,準確地說是務實主義。由於未來主義相信只有拚命勞動才會創造美好的未來,因而它使人遺忘了當下生活的意義。未來主義使人活在烏托邦中,而烏托邦與理想主義是格格不入的。理想主義一旦沾上烏托邦的色彩,就會使人陷入瘋癲的非理性狀態。
後現代企業文化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融合,換句話說是真正的現實主義文化。現實主義並不排斥對未來的預期,但這種預期是對未來所進行的科學的規劃,它使人在腳踏實地的基礎上充滿生活的*。現實主義的理想主義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與態度,它以現實為基礎,並以完美的態度完善現實。而未來主義的烏托邦是以不可能實現的事物作為人們生活的目標。
這就是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不同,也就是現代企業文化與後現代企業文化的不同。拋棄了未來主義的後現代企業文化,將重建當下生活的意義。後現代企業的員工可能與現代企業的員工一樣辛勤和忙碌,但他們並不以莫須有的未來作為生活的目標。如此對立的企業文化必然導致完全不同的企業制度。

參考文獻

張羿.後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興起
↑ 張羿.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戰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