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應

基本信息

【名稱】《後應》
【年代】蜀漢
【作者】諸葛亮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若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光動後用,刑於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作品譯文

如果能把危險的局面轉換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還沒有轉變成複雜之前就預先做了準備,在事情還沒有變得不可收拾時就採取了應對措施,在軍中設立了嚴明的刑罰但不以動用刑為最終目的,這是用兵的上策,這樣的首領是智者。與敵人交戰,將士已布列陣形,雙方兵馬交錯,短兵相接,這時將帥如果能乘機以種種威勢擴大自己的影響,使敵軍混亂以致失索,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戰場上,將帥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陷陣,但只是逞一時之能,雙方損失極大但不分勝負,這是用兵中的下策。

作品鑑賞

這篇文章論述了用兵的戰略思想。全文把用兵的水平分為三等,主張以智用兵,講求謀定而後動,不打無把握的仗。掇對僅憑血氣之勇,猛衝蠻撞,將其列為用兵的下等。這確是軍事大家的見解,而非一介武夫的主張。“諸葛一生唯謹慎”,所以他能百戰百勝,在極其不利的形勢下也能轉危為安。
綜觀這四篇文章,諸葛亮詳盡地論述了用兵的戰略思想和基本原則,道出了用兵的真諦。這些論述是其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其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陽都(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劉備三顧茅廬時,他在“隆中對”中建議劉備占據荊、益兩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後一統江山。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發展。六出祁山之時,病逝五丈原軍中,享年54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