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官莊村

後官莊村

後官莊村隸屬於山東省青島市膠南市大場鎮,位於膠南市西南部,鎮駐地東北10公里。明朝崇禎年間(1628——1944),慕姓兄弟4人由莒縣城關遷此立村,取名慕家官莊,1958年為與鄰村區分,改稱後官莊。

基本信息

後官莊村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後官莊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大場鎮,位於膠南市西南部,鎮駐地東北10公里。東與泊里朱家河交界,北與淘金河村相鄰,西與黃古墩嶺接壤,南與前官莊相連。該村是從1976年從大場公社分社為塔山公社,是塔山公社的東大門,修了環鄉公路。市級優質環鄉公路橫貫該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十公便利,村南2公里是334省道,離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2公里。

人口姓氏

2005年底全村共有135戶,總人口為440口人,全村姓氏有孫、董、王、劉、陳、崔、趙、任、周等,以孫、董姓居多。

農業概況

該村地處丘陵,地勢東高西低。全村土地總面積88公頃,適合種植小麥、玉米,糧油作物有花生、大豆,經濟作物板栗、桑、白菜、蘿蔔等,是一個以農為主的村。

經濟概況

解放後至1978年前,全村經濟收入主要靠農業,因人多地少,土質差,民眾生活困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形勢的發展,集體和個人收入不斷增加,2000年全村經濟收入達到80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0萬元,人均收入達3500元。

獲得榮譽

該村多次被青島、膠南、鄉鎮授予文明村莊、先進黨支部、計畫生育先進單位,青島市先進民兵連等稱號。

發展歷程

經濟發展
該村以農業為主,靠種地吃飯、穿衣。建國初期糧食產量平均畝產60公斤左右,總產不足8萬公斤,2000年平均畝產400公斤,總產53萬公斤,此後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至2005年,該村村發展桑園60畝,板栗250畝,2003年栽速生楊樹500畝,種菜、種西瓜,在保證糧食作物種植的基礎上,重點發展蔬菜種植及訂單農業等,使農民的收入大大增加。
第二產業主要是手工業和刺繡;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經商業戶、養殖業戶、外出務工等,二、三產業也成為了該村的主要經濟收入。
社會進步
解放前,該村只有一個識字的人,解放後隨著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恢復高考制度以後,到2005年有大中專生19人,村裡的各項設施日趨完善。
人民生活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比較艱苦,至1978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元,2000年人均純收入達2500多元,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到2005年全村90%的戶安裝了電話,60%的戶添置了手機,90%的戶有彩色電視機,70%的戶有機車,90%的戶有手扶車、機動車。
村莊建設
建國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坯房為主,20世紀70年代以後基本是以磚房玻璃為主。1981年村進行民房統一規劃,整修街道,胡同;1982年全村通上照明電,解決照明問題;1983年村統一安裝自來水管道,戶戶通水,解決了村民的吃水難問題;1995年村中心街硬化,鋪上了柏油路。

組織建設

1946年陳克奎、張蘭(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批黨員;1955年中共後官莊村黨支部建立,陳克奎任黨支部書記。1963年劉學禮任支部書記;1965年趙金升任支部書記;1976年孫克華任支部書記;1980年設立村民委員會,董仁基任支部書記兼村主任; 1997年孫洪忠任支部書記。
1953年建立第一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成立高級社,董玉美任負責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成立,設立後官莊大隊,董玉美任大隊長,下設四個生產小隊;1980年設立村民委員會,董仁基任支部書記兼村主任;1996年董利基任村主任;2002年開始孫洪志任村主任,王春亮任民兵連長,董利基任調解主任。
附:大事記
1946年陳克奎、張蘭(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該村第一批黨員;
1953年建立第一個互助組;
1954年成立初級社;
1955年成立高級社;是年中共後官莊村黨支部建立,陳克奎任黨支部書記。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成立,設立後官莊大隊,董玉美任大隊長;
1966年成立村革命委員會;
1976年成立塔山人民公社;
1980年設立村民委員會,董仁基任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委員3人;
1981年村進行民房統一規劃,整修街道,胡同;
1982年全村通上照明電,解決照明問題;
1983年村統一安裝自來水管道,戶戶通水,解決了村民的吃水難問題;
1984年設立後官莊國小,1989年與鎮中心國小合併;
1995年村中心街硬化,鋪上了柏油路;
2001年撤消塔山鄉合併至大場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