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英文:Pyotr Velikiy cruiser,俄文:Пётр Великий,舷號:099,蘇聯艦名:Юрий Андропов,譯文:尤里·安德羅波夫,原舷號:183),是俄羅斯海軍隸下的一艘核動力飛彈巡洋艦,是蘇聯1144型巡洋艦(北約稱:基洛夫級)的4號艦,也是俄羅斯海軍紅旗北方艦隊旗艦 。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非航空母艦戰鬥艦艇,也是世界上唯一一艘現役的非航空母艦核動力水面作戰艦艇 。主要用於實施遠洋反艦、反潛和防空作戰。在作戰時,它主要充當海上編隊的核心力量,與其它艦隻共同組成飛彈巡洋艦編隊,執行攻擊敵方戰鬥艦艇和破壞敵方交通線的任務 。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於1986年4月25日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1989年4月29日下水,1998年4月19日服役 。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戈爾什科夫 戈爾什科夫

20世紀60年代後,先後發生了兩件影響蘇聯紅海軍建設事件,古巴飛彈危機和赫魯雪夫的下台。前者使蘇聯高層認識到沒有一支可以在重要海域遂行任務並保持威懾的水面艦艇與潛艇兼備的強大的艦隊,蘇聯是無法自如的展示它的國家意志並對其他國家施加影響的。後者則為紅海軍的建設重開綠燈,大型水面艦艇建造計畫自此重獲新生,開始朝遠洋型海軍迅速發展,裝備建設轉向大型水面艦艇和核潛艇並重的發展戰略。蘇聯海軍獲得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1961年,時任海軍總司令的戈爾什科夫當選中央委員,很快大力發展大海軍的計畫受到當時蘇聯軍政要員的支持。為了與美國海軍全面抗衡,履行遠洋作戰使命,蘇聯開始決定建設自己的航空母艦艦隊,以及戰鬥力強大的編隊中心艦艇 。

建造沿革

基洛夫級首艦 基洛夫級首艦

1962年,蘇聯開始了新巡洋艦的設計工作,該項目由當時阿爾瑪茲艦艇設計局(後蘇聯北方設計局)首席設計師庫賓斯基掛帥。

1968年,新巡洋艦的設計工作設計工作正式開始 ,代號“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4.1”。最初方案為8000噸,但勃列日涅夫等蘇聯當時領導層似乎更喜歡“大傢伙”。由於大環境有利於大力發展海軍,戈爾什科夫決心堅定,紅海軍高層又在部長會議上左右活動得力,加上抬出當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的野心作為佐證,因此該級艦的設計的噸位為8000噸,裝備6-8枚射程達150千米的飛彈,但這與當時正在建造的克列斯塔II級巡洋艦相差無機,而且還有正在研製的噸位更大,採用燃氣輪機的卡拉級,這樣的規格即無法按照既定構想裝下核反應堆,也無法通過對“大傢伙”有特殊癖好的高層審核,於是方案幾經修改,最後滿載排水量提高到15000噸再到20000噸,最後定格在24300噸。

1970年,蘇聯海軍建設1144.1工程設計方案獲得正式通過 ,1973年6月份,位於波羅的海的蘇聯SY-189海軍造船廠開始研製該艦的第一分段,1974年初拿出最終設計方案。

1974年3月26日,1144.1工程首艦“基洛夫”號在位於聖彼得堡市的波羅的海造船廠正式開工建造,1977年12月27日下水,1980年7月加入北方艦隊,1980年12月30日服役,因此該級艦被北約稱為基洛夫級巡洋艦,蘇聯綽號為Орлан,譯文為“海鷹”或“海雕”。2號艦“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和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分別在1984年10月31日和1988年12月30日服役,前者部署在北方艦隊,後者加入太平洋艦隊 。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1986年4月25日(10月25日),4號艦“Юрий Андропов(尤里·安德羅波夫)”號在波羅的海造船廠開工,建造序號803,1989年4月29日下水。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該級艦,由於經濟低迷,俄羅斯政府無力負擔,該級艦陸續除役,尤里·安德羅波夫號在完成了80%的工程量之後被中止建造 。

1992年初,時任俄羅斯總統葉爾欽在視察北方艦隊時拍板繼續建造該艦,同時下令“基洛夫”級全數易名。

1992年5月27日,俄羅斯海軍對現役的四艘基洛夫級巡洋艦進行了改名,前3艘改用俄羅斯籍海軍名將命名,4號艦則以俄海軍的締造者“彼得大帝”號之名命名。為確保彼得大帝號巡洋艦能夠順利建成入役,俄羅斯政府和海軍在國防預算急劇減少的情況下,仍然“勒緊褲帶”繼續為該艦撥款,使其得到特殊的照顧 。

服役歷程

彼得大帝號 彼得大帝號

1995年,彼得大帝號舷號更改為183。1996年8月,彼得大帝號在俄羅斯海軍300周年慶典前掛上安德烈旗,編入北方艦隊,成為北方艦隊旗艦 ,但其真正服役卻是在1998年4月18/19日 ,同時在這一年將舷號更改為099 。

2017年11月29日,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尤里·里索夫公布,彼得大帝號將進行大改,定於2019年第三季度或是當年歲末進行維修以及改造升級 ,預計在2022年年底前完工 。進行現代化升級後,將重新裝備“縞瑪瑙”、“口徑”飛彈和“鋯石”超高音速飛彈,以代替“花崗岩”飛彈,另外還將配備現代化的防空飛彈系統、通信、導航和生命保障系統等 。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基洛夫級巡洋艦外型 基洛夫級巡洋艦外型

基洛夫級巡洋艦是戰後建造的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飛彈巡洋艦,並具有自己的發展特色,是二戰後火力最強的飛彈,僅艦空飛彈裝備了四種,從點防禦至區域防空組成了四層火力重疊的攔擊火力網,射程從8千米至100千米,射高從10米至27400米,以備彈量而論也是最高紀錄。再以同時攔截的空中目標數而論,4種飛彈能同時攔截24個空中目標。以武器系統數而論,全艦硬殺傷武器系統共有22個系統。基洛夫級採用了獨特的核動力和蒸汽輪機聯合動力,首次裝備了CADS-N-1彈炮合一系統,可以從魚雷發射管發射反潛飛彈,SS-N-19反艦飛彈傾斜45°的垂直發射,使用多管近程反潛火箭用於攔截魚雷 。

艦型結構

艦型

1144型巡洋艦 1144型巡洋艦

基洛夫級巡洋艦外型類似於二次大戰時的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具有明顯的外飄船體剖面和豐滿的尾部水線面。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外形設計比較緊湊,艏部細長,頂端上翹;艉部呈方形,設有飛行甲板,下方為機庫,從艦體最寬處到艉部末端的寬度幾乎不變。

結構

基洛夫級的艦體結構採用縱骨架式,甲板室採用的是鋼、鋁合金的混合結構,重要艙室如指揮艙、彈藥艙等部位都有厚裝甲鋼板防護,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反艦飛彈攻擊造成的損害 。

隱身

彼得大帝號 彼得大帝號

基洛夫級巡洋艦之前,蘇聯軍艦幾乎沒有考慮過隱身性能。蘇聯海軍戰艦無一例外的甲板堆滿了各種雜物。但是到了基洛夫的時代,雖然也有為數眾多的天線,但是電子天線基本上被集成到了中間的主桅桿上,整體外形為內傾斜構造;和凌亂的蘇聯其他艦船相比,基洛夫級的前後甲板相當光滑。

布局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彼得大帝號上層建築主要布置在中後部分為兩部分,秉承了蘇聯設計的一貫作風,在其上密密麻麻布置了海量電子設備;艦體前部主要是飛彈發射區,也是全艦主要的火力投射區,有各型垂直發射裝置;上層建築後方為一門主炮以及直升機起降及維護區;另外從舷窗布置來看,居住艙比較偏近中間,提高了居住的舒適性。

彼得大帝號高大的桅桿和煙囪一體式建築位於艦中部,裝有“頂對”3坐標對空搜尋雷達天線; 傾斜上翹的艦首和具有坡度的艦橋,上層建築後方有切入式甲板; 第二座桅桿和上層甲板建築位於主桅後方,裝有“頂板”對空/對海搜尋雷達和“頂罩”火控雷達天線; 130毫米/70艦炮安裝位置緊靠飛行甲板前方; CADS-N-1防空飛彈/艦炮合一系統及“熱閃”/“熱點”火控雷達/光電指示裝置位於SS-N-19飛彈發射裝置兩側的上昇平台上;其餘4座位於上層建築後方

艙室

基洛夫級大約有1600個船艙,其中140個單人或雙人間的軍官和士官住艙,30個軍士和水兵住艙,每間可供6至30人居住。全艦有220個門廊,49條走廊,總長度近20千米。艦上設有15間淋浴室,兩間浴室,一間桑拿浴室,以及一座小型游泳池,另外還設有圖書室和健身娛樂中心,雙層的醫療中心,包括門診部,藥房,X光室,手術室,看護隔離病房和牙科診所 。

動力系統

彼得大帝號 彼得大帝號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動力系統獨具特色,為混合式動力(CONAS),採用採用兩座KN-3型壓水反應堆,2台燃油鍋爐和2台GT3A-688型蒸汽輪機。主要設備布置在三個艙室,一室都裝有兩個核反應堆,另兩個室分別為渦輪裝置和蒸汽鍋爐 。

彼得大帝號的核動力裝置和蒸汽動力裝置以平行方式工作,兩台核裝置的總功率達8萬馬力,可以使該艦以24節的速度航行;兩台蒸汽動力裝置的總功率是4萬馬力,兩裝置如果並機使用,可以發出高達12萬馬力的總功率,使該艦以30節的全速前進 。由於採用了核動力裝置,理論上彼得大帝號具有幾乎無限續航力,可在無海外基地補給的情況下,執行遠洋巡邏和作戰任務 。

彼得大帝號的蒸汽輪機可以在核反應堆無法工作的時候獨立出來工作以保證戰艦不至於在萬一情況出現的時候失去動力而喪失機動性。蒸汽輪機是在高速行進時向渦輪追加飽和蒸氣之用,增加軸馬力使航速達到32節以上。當在使用鍋爐輔助操作時,船速為14節。另外,反應堆出現故障時亦可以作為備份動力。

艦載武器

武器數量備註
AK-130DP多用途雙管130毫米艦炮1門-
P-700 Granit/花崗岩反艦飛彈系統20枚編號3M45,北約代號SS-N-19“海難Shipwreck”
S-300F Fort 要塞艦空飛彈系統48枚編號V-500R(5V55RM)
S-300FM Fort-M 要塞-M艦空飛彈系統46枚編號48N6E2,北約代號SA-N-20(石像鬼)
3K95 道爾艦空飛彈系統128枚編號9M330,北約代號SA-N-9 Gauntlet (臂鎧)
9K331短劍艦空飛彈系統40枚北約代號SA-N-9 Gauntlet(臂鎧)
CADS-N-1近防系統6座/

艦炮

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 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配備一門AK-130DP多用途雙管130毫米艦炮,備彈840發,射程22千米,最射速35發/分鐘,可用於支援防空射擊和對陸攻擊。 。火炮系統主要由一台火控計算機為基礎連同一部多波段雷達、一套電視和光學目標瞄準器;另外,艦炮上安裝一套Kondensor光學瞄準器單元。艦炮連線到雷達控制系統在遙控操作界面能完全自動化,可使用瞄準器單元人工操作 。

反艦系統

彼得大帝號反艦武器為20枚垂直發射的“花崗岩”(Granit)SS-N-19超音速長程反艦飛彈,飛彈呈一個60°仰角安裝在甲板下。沒有採用美國的箱式發射筒,而是採用了圓環形排列飛彈的方式。圓環形的一圈飛彈在甲板上僅有供一枚飛彈發射的開口,一枚飛彈發射出去,機構帶動圓環鏇轉,將下一枚飛彈轉動至發射位置。由於這種轉圈式的飛彈發射方法類似左輪手槍的供彈機構,因此西方國家為其起了個綽號“左輪槍” 。

P-700 SS-N-19 海難 Shipwreck 花崗岩 P-700 SS-N-19 海難 Shipwreck 花崗岩

SS-N-19是蘇聯第三代反艦飛彈,採用火箭衝壓發動機推進的大型超聲速反艦飛彈,全長10.5米,重量6.98噸,由垂直發射器發射,最大射程為500-550千米,最高飛行速度1.6馬赫,可裝備500kT當量核戰鬥部或750公斤高爆戰鬥部,採用慣性/指令修正/主動雷達制導,進行超視距攻擊可利用衛星或艦載的Ka-25直升機的數據鏈進行中繼制導。發射之後不用艦艇控制。在多枚“波紋-發射”飽和攻擊模式中,首枚引導飛彈依照一條高飛行軌跡率先飛向作戰目標,而其它後繼飛彈則靈活的採用低高度飛行軌跡來增加隱蔽性。如果引導飛彈被攔截,那其它的飛彈自動地擔任引導角色。 SS-N-19以打擊美國的航艦編隊為主要任務,不裝任何彈頭即可將一首驅逐艦擊成重傷,20個發射裝置可以多枚齊射,對敵艦進行飽和攻擊。

防空系統

前甲板垂直發射井蓋 前甲板垂直發射井蓋

彼得大帝號強化了防空性能,裝配套大量各型先進防空飛彈 ,防空系統有著完整的遠、中、近三層防空體系,對來襲目標展開層層打擊。主要由防空飛彈和近防系統組成,其中SA-N-6防空飛彈作為第一道防線,SA-N-9防空飛彈作為第二道防線,並以SA-N-4作為輔助。

中遠防飛彈,彼得大帝號艦載“雷聲”SA-N-6中遠程防空飛彈系統,甲板下面共有12個該型飛彈的垂直發射系統,每箱備彈8枚,總計96枚。SA-N-6防空飛彈是陸基S-300F防空飛彈艦載型,是世界上第一種艦載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基本型採用的飛彈為5V55/48N6,單級固體燃料火箭推力、長度7米,彈徑45厘米、發射重量1480公斤,射程90千米,最大高度25000米,最大速度約4-5馬赫。採用冷發射技術,安全距離25米時開啟發動機,此時速率約30到40米/秒,飛彈到末段才開始接收導引雷達之導引 。

CADS-N-1近防系統 CADS-N-1近防系統

另外有可能配備威力更大的新型RIF-M“里夫”遠程防空飛彈系統,是陸基S-300PMU-1的艦載型。彈體改為48N6E,發動機推力更大,飛彈最大速度6馬赫,射程120千米。長度7.3米,彈徑51.5厘米,戰鬥部為20000個4克破片。除了彈體性能的提升外,S-300PMU1在自動化等方面也大大的提升,使得操作更為簡便。還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當飛彈尋的雷達啟動後,能將“看到”的空域傳給母艦,具有一定的反彈道飛彈能力 。

近防飛彈,“長手套/劍”SA-N-9垂直發射近程防空飛彈,在艦體前、後段各設有2座垂直發射裝置,每組8個發射艙,每艙備彈8枚,總計備彈128枚。SA-N-9近程防空飛彈屬俄羅斯新型防空飛彈,用於取代SA-N-4艦空飛彈。飛彈射程45千米,飛行速度2馬赫,戰鬥部重15公斤,採用指令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採用六聯裝垂直發射裝置和“十字劍”火控系統。可同時發射12枚飛彈,迎擊12個空中來襲目標 。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巡洋艦

近防飛彈,SA-N-4近程防空飛彈採用傳統發射方式,2座雙聯發射裝置裝備在艦體兩側位置,共備彈40枚。飛彈射高25-5000米,射程1.2-10千米,速度2.5馬赫。SA-N-4近程防空飛彈系統能自主操作,或者綜合進入艦船的戰鬥系統並且從艦載感測器系統下載目標數據 。

近防炮,彼得大帝號裝備了6座卡什坦防空飛彈/艦炮近防系統(又稱CADS-N-1近防系統)代替了AK-630M火炮,其中2座在前甲板,4座在後甲板,每個系統包括8枚SA-N-11飛彈和1座雙聯30毫米炮,1部中心火控雷達和光學測距儀組成。飛彈射程8千米,火炮射程2千米,每分射速4500發。該系統能夠對抗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包括反艦、反雷達飛彈、航空炸彈、飛機、小型艦艇 。

反潛系統

SS-N-15 SS-N-15

彼得大帝號反潛系統主要由艦載反潛武器系統和艦載直升飛機機載反潛武器系統組成,反潛作戰分為四個層次。

彼得大帝號最外層防禦由卡-27“蝸牛”反潛直升機承擔,攜有搜尋雷達、吊放式聲吶、聲吶浮標、磁性異常探測器以及反潛魚雷和深水炸彈,可有效執行攻潛任務 。

RBU系列火箭深彈發射器 RBU系列火箭深彈發射器

第二層為裝備的SS-N-16反潛飛彈系統(實質上是一種火箭助飛魚雷),採用慣性制導系統,最大射程約45千米,由艦艇上的2座5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器來發射,取消了垂直發射裝置,備彈20枚。為了減小飛彈的總長度,作為戰鬥部的魚雷被做的非常短粗。該魚雷管還可以發射40型反潛魚雷 。

後兩層為反潛火箭,使用艦艏1座10管RBU12000和後甲板2座6管RBU1000火箭深彈發射器,主要用於自衛,對付本艦前方較遠距離的潛艇和艦體兩側的來襲魚雷。其中RBU12000型射程12000米,RBU1000型射程1000米,備有102枚火箭 。

艦載機

彼得大帝號能容納三架Ka-27PL“螺鏇”或Ka-25RT“激素”艦載直升飛機,機庫在艦尾甲板下,備有一座升降機。該機庫頂面和兩扇庫門可由水壓裝置帶動的絞盤來開啟,因此實際上是一個半埋式機庫,能容納並維修一架直升機。機庫內一部鏇桿式升降電梯負責卡-25PL日常的進出,機庫及鏇桿式升降電梯的工作模式是:為迎接直升機出機庫,庫頂和兩扇庫門先全部打開,然後電梯升降平台將直升機從機庫下層升至與主甲板處乾同一平面,最後由與拖曳聲吶共用的絞盤將直升機連同格柵式著艦裝置一起拖至起降區等待起飛 。

艦電系統

雷達

S-300F系統雷達“頂蓋” S-300F系統雷達“頂蓋”

對空警戒雷達:一座MR-800頂板三座標雷達用於對空搜尋,工作於D/F波段。頂對三座標雷達一部,用於對空搜尋,C/D波段,對大型飛機的探測距離為366千米,對2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為183千米。

對空/對海警戒雷達:MR-750“頂舵”或“頂板”三坐標雷達1部,D/E波段,用於對空/對海警戒。

導航雷達:MR-212/201 Vaygach-U“棕櫚葉”雷達三部,I波段,用於導航。

火控雷達:“十字劍”SA-N-9艦空飛彈火控雷達1部,K波段,用於SA-N-9。“頂罩”艦空飛彈火控雷達2部,用於SA-N-6。“活動蓋”(Flap Lid)/“墓碑”(TombStone)SA-N-6火控雷達1部,J波段。“突現群”/"汽槍群"艦空飛彈火控雷達2部,F/H/I波段,用於SA-N-4。MR-184 Lev-218“鳶鳴”主炮炮瞄雷達1部,H/I/K波段,用於130mm艦炮。MR-123 Vympel“熱閃光”CADS-N-1彈炮合一系統火控雷達6部,I/J波段。

飛機控制雷達:“飛屏”(Fly screen)B飛機控制雷達1部,I波段。

空中戰術導航雷達:“圓屋”(Round House)B空中戰術導航雷達2部。

敵我識別雷達:“鹽罐”(Salt Pot)A和B敵我識別器。

聲吶

艦殼聲吶:“馬顎”(Horse Jaw)主動搜尋攻擊聲吶,中/低頻。

變深聲吶:“馬尾”(Horse Tail)變深聲吶,主動搜尋中頻聲吶,拖曳深度150~200米 。

電子戰

彼得大帝號改造升級時 彼得大帝號改造升級時

偵察機:4部“酒瓶”(Wine Flask)。“半杯”(Half Cup)雷射偵察機。鍾系列偵察機:8部撞鐘(Bell Bash)和4部“鍾夾”(Bell Nip)。

干擾火箭:2座雙聯PK-2型150mm箔條幹擾發射器。

干擾機:8部“足球”

武器控制

“錫人”(Tin Man)光電跟蹤4套,“擊球”(Punch Bowl),C型衛星通信系統2套,“低球”(Low Ball)衛星導航系統4套,“皇冠鍾”(Boll Crown)數據鏈2套,“擊鐘”(Boll Push)數據鏈2套。

模組

基洛夫級安裝二套命令模組和六套戰鬥模組。命令模組通過火控計算機綜合處理來自各個探測、跟蹤設備的目標信號自主操作,分配威脅數據和指定目標到戰鬥模組,並能針對每個目標自動選擇最佳交戰模式。戰鬥模組自動地使用雷達和電視探測系統追蹤目標,計算發射數據而且操作飛彈和艦炮同目標交戰。全部系統能同時與六個目標交戰,每套戰鬥模組對應一個目標。每套戰鬥模組由跟蹤雷達、光電系統、制導雷達、防空火炮、SA-N-11防空飛彈、發射裝置和飛彈再裝填裝置等設備組成 。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艦長250.1-252米
舷寬28.5米
吃水線長230米
吃水線寬24.4米
吃水深度 9.1(至聲吶罩)-10.3米 59米(高度)
標準排水量19000-23750噸
滿載排水量24300-25860噸
航速32節
自持力60天
續航力14000海里/30節
艦員編制635-727人,另搭載航空人員18名和旗艦參謀人員15人
傳動四軸2個固定螺距螺鏇槳
動力系統2座KN-3壓水反應爐,功率為300兆瓦 2台KVG-2輔助燃油加熱鍋爐 2台GT3A-688型蒸汽輪機,單台功率7萬馬力 4座GTZA-653發電機

總體評價

彼得大帝號 彼得大帝號

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初建成了二戰後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基洛夫級,該級艦是蘇聯海軍與美海軍爭奪海洋進行軍備競賽的產物,是蘇聯海軍為實現從近海走向遠洋、從防禦走向進攻、與美海軍爭霸海洋的海軍戰略而制訂的海軍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之一,以用來彌補與美海軍競爭中的實力不足。

基洛夫級巡洋艦是蘇聯首級採用核動力推進的水面戰艦,首次裝備了VLS系統和大量飛彈,並配有3架直升機,其噸位大,火力強,被定級為戰列巡洋艦,是世界上武備最為強大的水面戰艦,該級艦裝備各型飛彈近500枚,是美國載彈量最大的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的四倍,因此又有武庫艦的美稱 。如此攻擊力強大的武器裝備加上同樣性能先進的電子雷達設備,構成了該級艦無與倫比的強大戰鬥力,構成俄羅斯海軍未來的中流砥柱,在遏制北約東擴的鬥爭中發揮其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

彼得大帝號被稱為前蘇聯海軍的顛峰之作,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最完整的作戰信息系統、通信系統、武器系統、感測器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等,具有超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 。在俄羅斯海軍航母編隊中,只有其裝備的MP-800預警雷達能夠探測到500千米遠的空中目標,因此是整個艦隊的防空力量以及空襲預警中堅,幾乎承擔著整個艦隊的防空重任。但因為沒有裝備相控陣雷達,其防空能力稍遜於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而且不具備對陸攻擊能力。但從俄羅斯巡洋艦的作戰使命考慮,全面衡量一下,它的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在其之下。特別是由於俄羅斯航母力量非常薄弱,彼得大帝號無疑是其海上編隊的作戰和指揮核心,它的作用是其它艦艇無法替代的。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服役時,其姊妹艦卻走向沒落,這使其成了俄海軍獨具特色的飛彈巡洋艦家族中的最後“寵兒”。美國海軍建造的“長灘”級、“班布里奇”級、“加利福尼亞”級和“維吉尼亞”級4級8艘核動力巡洋艦均已退出歷史舞台,且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內尚無建造新型核動力巡洋艦的計畫,彼得大帝號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後一艘核動力巡洋艦,仍然是俄海軍海上力量對抗大型航空母艦編隊的中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