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呼聲

彼岸呼聲

Pupi Avati 執導的義大利恐怖電影。這裡沒有血塊和抽動,對於死者復活那部分細節描寫可謂微乎其微,更多時間下鏡頭所探索的還是人心的叵測和隱秘——相對的,手法上趨向樸實。部分片斷頗有些向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美國老環球電影致敬的意味。

基本信息

電影評論

彼岸呼聲

1983年的《Zeder:彼岸呼聲》能算得上是Pupi Avati的代表作,從中觀眾盡可以領略到Avati式恐怖電影的大部分精華。如果有所比較過,那么你勢必會感嘆相比其他義大利“異色電影”導演,Avati的手法是多么地與當時的風潮格格不入。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部影片同樣也是在Giallo風格的框架下,結合通常的劇情電影的畫面感衍生而出的義大利式恐怖電影。然而如同觀眾能夠通過演員的古典氣質、舞台劇般華美布景來迅速辨別出一部Mario Bava影片;通過演員神經質般的舉止、喧鬧的配樂來馬上斷定一部Dario Argento影片一樣,我們也能大致上總結出Avati恐怖電影的一些特點:

(1)宗教祭禮的情景意象。在Avati喜歡的神秘主義題材影片中,在窮鄉僻壤發生的宗教事件異常泛濫,而且往往傾向於將其加之到反面人物的行為動機之上。就如同Argento慣用某種精神創傷來解釋兇手的殘忍。基於這一點,Avati的恐怖電影往往顯得特別理性,不過有時因為強調宗教相關的場景而過於嚴肅。

(2)對於配樂的忽視。對於電影配樂,Avati基本上到了無所謂的程度。配樂使用上的簡約完全媲美那些光怪陸離的美國午夜場電影,決不會出現類似“如果沒有配樂,《精神病患者》就只剩下一半的成就”的說法。配樂的削減和棄用一直以來都是一些導演的強力主張,雖然無從得知Avati的想法,但可以肯定地說的就是在削減配樂之余影片的其餘環節都做得盡善盡美,毫無造次之嫌。

(3)生活化的構圖。記得在看到Dario Argento的《你喜歡希區柯克嗎?》的時候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中羅馬市區莊重又秀美的風景,以及意味深長的窗戶。而Avati對於物景的渲染顯然是相當刻意而用心的,就比方影片中男主角和女友共宿的屋中那仿佛掩體目鏡一樣的窗戶。一切不會讓觀眾感受到不協調,然而故事的恐怖又在這看似極為“正常”的一切中悄悄襲來。這也就是Avati式恐怖電影的魅力。

作為恐怖電影,本片的故事足夠簡單也足以讓人提神:一群道貌岸然的神職人員在死者身上動腦筋,結果死者作祟危害無辜。好事的主人公因為順便調查一些古代神秘事物而介入其中,一點點發現了其中的端倪,繼而英勇追查。但是最終,無論是神職人員,還是女主角,乃至男主人公……一切的一切,陰謀與正義又都結束於甦醒的死者身上。

不要以為這是一部Fulci風格的殭屍片,這裡沒有血塊和抽動,對於死者復活那部分細節描寫可謂微乎其微,更多時間下鏡頭所探索的還是人心的叵測和隱秘——相對的,手法上趨向樸實。部分片斷頗有些向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美國老環球電影致敬的意味。當然,也決少不了GIALLO段落的套用:

(1)從“後窗”望去,對面宅子燈火忽明忽暗,下樓者的步伐老邁而沒有生氣,出乎意料的扭頭一望更是讓人心驚肉跳。演員的表演仿佛是《德拉古拉》中貝拉·魯高西的再現。

(2)主人公逃亡途中,遠處不徐不慢走來的死者。這處遠景里,建築的水泥梁和背景中晦暗的天空交相輝映,而人物的步態又像極了《靈魂嘉年華》等老B片。

(3)汽車旅館與加油站。也是各種B級製作的影片(尤其是公路電影)中慣用的場景。對於兼為美式B片迷/意式恐怖迷的觀眾來說,這一幕應該會非常親切。

(4)火車上,女主角疲倦地在車廂座椅上靠下,吊帶衫的肩帶有意無意地滑落下來。從遠處車廂走來一名男子,每走過一段就搭上身後的車廂門。眼看他越走越近,女主角警惕地拉上衣服吊帶,然後本能地掉頭逃跑。這是典型的Giallo電影片斷,充滿了剛剛好的暴力暗示和情慾描寫。

(5)隱秘建築中,主人公在一間操控室般的房屋中看到了滿屋的監視器。在噪點和雪花中死者的影像漸漸呈現,然後他留給主人公一個燦爛的微笑:-)

(6)在逃離神秘建築後,主人公回到家中,看到了已經斷氣了的女友。悲傷中將其埋葬於廢棄建築外的空地後,絕望而無力地靠著屋樑坐下。值得注意的是背景牆面上的畫:一群歡快玩耍的小鹿。這是在意味著萬物終將歸春,彼岸死者也會醒來?

(7)出乎意料的,女主角醒了過來。難道她果真沒有死,而是從剛蓋上土的墓坑中走出?那美麗的臉龐透著大病初癒般的神采,清麗而恬靜。兩人什麼也沒說,緊緊擁抱在了一起。那么,下一個瞬間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