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十六世紀末, 日本戰國時代,群雄割據,其中以武田信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的勢力最大。1572年, 武田信玄擊潰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的聯軍,並於次年包圍家康的屬地野田城。然而信玄卻急死於軍中, 一時間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先前占優勢的武田軍忽然面臨著家族分裂,軍心大亂的危機。在危難關頭,幾個家臣秘密找出一名面容酷似信玄的盜賊假裝信玄以穩定軍心,順利退兵,並震懾住虎視眈眈的織田、德川、上杉等豪強。按日本戰國的習慣,這個模仿者被稱為影子武士。這樣的狀況維持了三年之久。三年之後影子武士的身份首先在家族中被揭露出來,信玄之子武田勝賴全面奪取家中軍政大權,並違背信玄遺訓領兵出征。結果被織田信長以三段式火槍射擊加防馬柵欄戰術擊潰,全軍覆沒,武田家從此沒落 。
電影通過一個小人物的視角展開一個大名家族的興衰史,渲染了故事的悲劇情懷,影子武士的遭遇體現出個人在歷史大潮中的微不足道。影片的結局是影子武士精疲力竭地斃命於水中, 最終與武田軍旗擦肩而過。以一個影子武士去挽救逝去的武田家,去挽留信玄的力量,終究是鏡花水月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仲代達矢 | 武田信玄 | 簡介 甲斐國強力大名,武田氏十七代家督,號稱“甲斐之虎” |
仲代達矢 | 影武者 | 簡介 影子武士 |
山崎努 | 武田信廉 | 簡介 武田信玄之弟,武田二十四將之一 |
萩原健一 | 武田勝賴 | 簡介 武田信玄四兒子 |
根津甚八 | 土屋總八郎 | 簡介 土屋昌次,武田二十四將之一 |
大瀧秀治 | 山縣昌景 | 簡介 武田四名臣之一,二十四將之一 |
隆大介 | 織田信長 | 簡介 美濃尾張之主,戰國強力大名 |
油井昌由樹 | 德川家康 | 簡介 三河、遠江、駿河之主 |
桃井薰;倍賞美津子; | 侍妾 | |
室田日出男 | 馬場信房 | 簡介 武田四名臣之一,二十四將之一 |
志浦隆之 | 內藤昌豐 | 簡介 武田四名臣之一,二十四將之一 |
清水纊治 | 跡部勝資 | |
清水大敬 | 原昌胤 | 簡介 武田二十四將之一 |
山本亘 | 小山田信茂 | 簡介 武田二十四將之一 |
杉森修平 | 高阪昌信 | |
杉崎昭彥 | 雨宮全次郎 | |
島香裕 | 原甚五郎 | |
阿藤海 | 甘利大藏 | |
山下哲夫 | 土室真太一 | |
山下徹大 | 竹丸(武田信勝) | |
志村喬 | Gyobu Taguchi | |
藤原釜足 | 醫者 | |
山中康仁 | 森蘭丸 | 簡介 織田信長寵幸侍衛 |
江幡高志 | 僧侶 | |
清水利比古 | 上杉謙信 | 簡介 越後國領主,被稱為“越後之龍” |
田邊年秋 | -- | |
山口芳滿 | -- | |
宮崎雄吾 | -- | |
栗山雅嗣 | -- | |
松井范雄 | -- | |
土信田泰史 | -- | |
渡部高志 | -- | |
曾根德 | -- | |
大村千吉 | -- | |
音羽久米子 | 竹丸的侍女 | |
油井孝太 | -- | |
山中康仁 | -- |
職員表
出品人 | 奧蒂·波克 |
製作人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黑澤明、喬治·盧卡斯、田中友幸 |
監製 | 本多豬四郎、橋本忍 |
導演 | 黑澤明 |
副導演(助理) | 岡田文亮 |
編劇 | 黑澤明、井手雅人 |
攝影 | 齋藤孝雄、上田正浩 |
配樂 | 池邊晉一郎 |
道具 | 古川原昌 |
選角導演 | 本田弘明 |
藝術指導 | 久市龍(武家)、白井民平(馬術) |
美術設計 | 村木與四郎 |
視覺特效 | 東寶效果集團 |
燈光 | 佐野武治 |
錄音 | 矢野口文雄 |
以上內容來自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
| |
|
以上內容來自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類型 | 接收方 | 結果 |
1980 | 第33屆威尼斯電影節 | 金獅獎 | 黑澤明 | 獲獎 |
《電影旬報》十佳影片 | 獲獎 | |||
第3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 | 金棕櫚獎 | 獲獎 | ||
1981 | 藍帶獎 | 最佳影片 | 黑澤明 | 獲獎 |
最佳男演員 | 仲代達矢 | 獲獎 | ||
最佳新人 | 隆大介 | 獲獎 | ||
第38屆金球獎 | 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
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藝術指導 | 村木與四郎 | 提名 | |
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
第34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最佳導演 | 黑澤明 | 獲獎 | |
最佳服裝設計 | 獲獎 | |||
最佳影片 | 黑澤明 田中友幸 | 提名 | ||
最佳攝影 | 齋藤孝雄 上田正浩 | 提名 | ||
第6屆法國愷撒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黑澤明 | 獲獎 | |
第25屆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外國導演 | 黑澤明 | 獲獎 | |
最佳外國製片人 | 喬治·盧卡斯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獲獎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1970年,黑澤明指導的《沒有季節的小墟》票房慘敗,沒有公司願意再給黑澤明投資拍片,黑澤明的創作陷入低潮,他甚至為此試圖自殺。來日訪問的美國導演科波拉和喬治·盧卡斯都是黑澤明的“冬粉”。二人決定幫助前輩黑澤明籌款拍攝新片,由20世紀福克斯公司向日本的東寶株式會社投資,他們做新片的監製,於是黑澤明拍出了他第三部彩色電影——《影子武士》。
影片耗資巨大,各項資金共用去25億日元之巨。電影中的大場面主要集中在長筱合戰之中,黑澤明在拍攝這一場戲時動用了大量的民眾演員和馬匹、道具,整場戲被譽為“冷兵器戰爭片的巔峰”,而這場戰役在歷史上也極為著名 。電影用了300多匹馬,卻沒用過一秒鐘的CG特效,光是製作就用了一年半 。
電影與史實
織田信長駐紮的岐阜城,實際拍攝時被黑澤明用姬路城替代。而武田信玄受傷的野田城,拍攝中則用熊本城替代。
電影中織田信長請德川家康喝紅酒,家康喝過後感到不適,這一情節找不到歷史出處,但卻反映了兩人性格的差異,對於外來文化,織田信長是允許基督教傳入的革新兒,德川家康卻是鎖國禁海的獨裁者。
電影中由於影子武士的存在,信玄的死訊在三年後才被諸大名所知。實際上,上杉謙信在信玄死後13天就知道了。之後,信長、家康等都很快得知了信玄的死訊。
武田的軍隊並不是抱殘守缺的老古董,信玄是最早把火槍引入實戰的武將,他發明了攻城戰中用火槍密集射擊的戰術,只不過,在對火槍的使用上沒有織田信長那么革命性。這可能和信玄出生於山區,信長出生於海邊有關。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參與項目 | 公司名稱 |
製作 | 黑澤明電影工作室 |
東寶株式會社 | |
特技製作 | 東寶效果集團 |
錄音 | 東寶錄音工作室 |
美術 | 東寶美術株式會社 |
高津裝飾美術株式會社 | |
服裝 | 京都衣裳株式會社 |
洗印 | 東洋現象所 |
發行公司
公司名稱 | 發行範圍 | 著作權形式 |
東寶株式會社 | 日本 | 院線 |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 美國 | 院線 |
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美國) | 美國 | (2004) DVD |
Abril Vídeo | 巴西 | VHS |
Fox | 瑞典 | 院線 |
Fox Video(美國) | 美國 | 影碟、 鐳射碟 |
Gativideo(阿根廷) | 阿根廷 | (2004) DVD |
Nihon Eiga Satellite Broadcasting | 日本 | (2011)電視版 |
Svensk Filmindustri (SF) AB(瑞典) | 瑞典 | (2004) DVD |
Criterion Collection(美國) | 美國 | (2005) (2009)DVD |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德國) | 德國 | (2003)(2011)DVD |
CBS / Fox Video | 希臘 | (1984) VHS |
CBS/Fox | 西德 | VHS |
WoWow Inc. | 日本 | (2012)電視版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日本 | 1980年4月23日 |
美國 | 1980年10月6日 |
法國 | 1980年5月(坎城國際電影節) |
法國 | 1980年10月1日 |
西德 | 1980年10月17日 |
芬蘭 | 1980年10月24日 |
瑞典 | 1980年10月30日 |
葡萄牙 | 1980年12月16日 |
西班牙 | 1981年1月28日 |
阿根廷 | 1981年4月23日 |
東德 | 1982年3月26日 |
匈牙利 | 1982年4月8日 |
韓國 | 1998年12月12日 |
法國 | 2002年7月24日 (再次發行) |
以上內容來自
影片評價
《影子武士》某種程度上是導演五年創作困境的寫照,他感覺自己似乎與時代不太合拍了,舊有的傳統不再被認可,這其中蘊含著深深的傷感。他把這種傷感深沉的注入到了《影子武士》之中,武田軍的長矛和騎兵對比織田軍的火槍為保護影武者而被火槍斃命的隨侍,卻要以拿刀的姿勢死亡,都在暗示我們一種光榮傳統的消逝,武士的榮譽和武士世界的準則在現代化的武器面前不堪一擊,《影子武士》像是黑澤明譜寫的一曲對武士世界終結的悲愴輓歌。這部電影中黑澤明更迷戀於讓觀眾們感受武士世界的消逝和其中蘊含的美感。他希望這一世界的美感得以延續,即使他看到了這一切在現在世界的曙光映照下,是很不切合實際的。( 時光網評 )
黑澤明晚期的力作《影武者》常被“符號”學者拿來“拆字”。著名台詞“主人死了,影子替身該何去何從呢?”被認為既是“死之願的回聲”,又是“生之欲”的宣言。法國的米歇爾·梅尼爾,美國的史蒂芬·普林斯和詹姆斯·考德文,更將敏感的“武士道精神”提上議程。“武士道精神對於黑澤明永遠是個二律背反的問題。在作品中,他試圖重新樹立武士精神人道的一面;但同時,又敢於直面它被軍國主義異化破壞,被國民拋棄的另一面。兩種情緒互相扭結,此消彼長,成為黑澤明獨有的武士道情結,也成為他繼續活著的原動力。”( 時代周報 評 )
這部影片與其說是一個卑微的人是如何變得高貴,不如說是一個高貴的人在他死去之後,如何能以他的高貴影響乃至改變別人。( 鳳凰網 評 )
被美國導演史匹柏稱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的黑澤明,用恢宏的氣勢、濃郁的色彩、針鋒相對的對峙與衝突、別具一格的影像造型,向觀眾展示了人生的痛楚、瘋狂、欲望、毀滅、歡樂、解脫、溫情、迷惘等種種景象,深刻無情的解剖和展示了人類靈魂。( 深圳特區報 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