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2012年4月21日,鄭州鄭上路的一段排污明渠內,一夜之間出現大量空心膠囊,300餘米的渠溝被各色膠囊堆積成了“彩虹河”,一些膠囊已隨水流而下,渠水被染成藍綠色。附近民眾表示,附近沒有製藥廠,可能是小作坊偷偷生產藥品。
這些空心膠囊來源於哪裡,是誰傾倒的,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根據常理推測,其最大的可能或是生產問題膠囊的廠家,或者是使用問題膠囊藥廠,為逃避打擊,銷毀證據,主動丟棄這些數量巨大的空心膠囊。在全國各地嚴查問題膠囊的當口,這些被傾倒的膠囊,既是一封挑戰書,也是一封舉報信。
說它們是挑戰書,是因為在問題膠囊無處遁形的時候,這些五顏六色的空心膠囊卻公然出現在城市的排污渠中,不正是在向政府執法部門挑戰嗎?這些幾乎填滿溝渠的空心膠囊,被成功傾倒,正說明不法分子目前還沒有被查獲,沒有被打擊,仍舊逍遙法外,這不是挑戰是什麼?
說它們是舉報信,是因為在公安部剛剛宣布全國查獲7700餘萬粒問題膠囊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條“彩虹河”,只能說明被查獲的問題膠囊,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在一些陰暗的角落,可能還堆積了更多的問題膠囊沒有被查獲。這封舉報信告訴政府執法部門,要想徹底剷除問題膠囊,要想讓所有的問題膠囊都露出原形,執法部門還需要繼續努力,比如查清楚這條空心膠囊“彩虹河”來源於哪裡,是誰傾倒的,然後順藤摸瓜,找出躲藏在後面的違法犯罪分子。
無論如何,膠囊“彩虹河”的出現,都說明問題膠囊的嚴重性,超出了我們的預料。為了保證藥品安全,為了維護公眾利益,政府職能部門不能因為目前抓獲了多少犯罪嫌疑人,查扣了多少問題膠囊而覺得大功告成,產生懈怠心理,而應該乘勝追擊,讓每一粒問題膠囊都找不到藏身之地,把每一個違法犯罪分子都繩之以法。
問題背後
從某種角度看,此一“彩虹河”,不妨被視為此次查處行動巨大震懾效果的一個證明。但是,具體從這次查處行動本身的“徹查”品質角度來看,這一活生生毀棄違法證據性質的“彩虹河”的公然出現,又不能不讓人倍感憂慮和遺憾。很明顯,上述“彩虹河”中的大量膠囊,並不屬於已被“查扣的7700餘萬粒膠囊”。同時,製造“彩虹河”的不法商販及其生產設備,也並不在“逮捕、刑拘、查封”的範圍之內。
一面是體量巨大、觸目驚心的膠囊“彩虹河”,一面又是“誰把這些空心膠囊扔在了明渠里”的真相不明;一面是不法商販明目張胆地毀棄證據,一面又是相關部門的“不知此事”。這表明,有關執法部門迄今針對鉻超標膠囊的“徹底排查”、“不留死角”,沒能真正名副其實。
“彩虹河”在鄭州出現,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警示,既反諷了當地相關監管部門不徹底的“徹查”質量,也向全國其他地方類似的“徹查”行動的品質成色,提出了強烈警示。
在毒膠囊問題上瘋狂毀棄證據,已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但願傾倒毒膠囊的“彩虹河”是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