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陶罐

彩繪陶罐

陶罐一直是中國古代飲食活動中最常用的盛貯器。但自龍山時代開始以至於夏商,對作為食器的陶罐進行彩繪裝飾的作法已極為罕見,因此,發現於塞北的相當於夏代的這種陶罐便有點特立獨行了。這件作為隨葬品的小罐在內蒙古赤峰大甸子遺址出土,有稍矮的直領,寬寬的肩,扁球形的腹,下面是小平底。口與底大小相若,上下對稱,造形飽滿勻稱,罐身上在黑色底襯上用紅白二色繪出二方連續的多單元繁縟幾何紋,這在中原地區同時代的陶器中是絕難見到的。但它的幾何圖案的構圖卻與中原地區商周青銅器紋樣諸多相似,表明了北部邊陲與中原腹地古代文化的姻親關係。

彩繪陶罐

彩繪陶罐(約公元前20世紀—前15世紀)

彩繪陶罐 彩繪陶罐

高30厘米這件陶罐為小口,罐肩為最大徑,肩下有穿孔系耳。器身以紅、白色繪出饕餮紋,這與此後商周青銅器的圖案有一定的聯繫。

中文名稱: 彩繪陶罐

英文名稱: Painted pottery jar

夏家店下層文化

夏家店下層文化是指分布於燕山南北的一支青銅時代的古老文化,因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夏家店遺址而得名。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公元前1500年,約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夏及商代早期。這一文化的陶器與中原地區風格大相逕庭,除形體上的區別外,彩繪做法也是同時期文化中所特有的。但這種彩繪是在陶器燒成後繪製上去的,因而與仰韶文化中在生坯上繪成、然後焙燒的做法不同。從青銅器的出現與使用、彩繪陶紋樣與商青銅器的關係、占卜風俗的盛行等文化特徵看,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關係極為密切。

規格: 高19厘米 口徑9.4厘米 腹徑25厘米 底徑8.2厘米

出處: 走進珍寶世界:中國古代飲食具

年代: 夏

類型

質地類型: 陶器

功用類型: 飲食具

欄目關鍵字: 吃出來的等級—夏商周時期 貯藏具 飲食具

收藏地: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主題詞或關鍵字: 夏家店下層文化 罐

輔助分類項: 飲食具

蚌埠墓中出土的彩繪陶罐

專家認為,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其頻頻獲獎並不奇怪。

首先,該墓形制獨特,遺蹟現象複雜。在墓坑填土中出現的“放射線、土偶、土丘和土偶牆”等,都是考古史上從未見過的文化現象,是先秦考古的一個重大新發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墓葬考古學的內容。

其次,該墓葬的發掘揭開了鍾離古國的神秘面紗,填補了有關鍾離國歷史和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它證明春秋時期淮河中游地區確有鍾離古國存在,為研究鍾離國的地望和歷史、鍾離國君世系關係及其考古學文化特徵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起到了補史證史的重要作用。

再次,該墓葬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為研究墓葬形制結構和埋葬制度、習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春秋大墓暗藏淮河古國傳奇

有關鍾離國的歷史文獻十分匱乏,墓葬中的五色土有何寓意,至今仍是個謎.

說起2008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許多人都會想到安徽蚌埠市雙墩一號春秋墓。細心之人還會留意到,不論是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還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公布的“2008年度全國6項重大考古發現”中,這座大墓都榜上有名。  雙墩一號春秋墓究竟有何獨特之處,能讓它一再獲得如此重視?在它的發掘過程中,湮沒歷史2000多年的鐘離古國如何意外揭開了神秘面紗,並留給人們諸多的未解之謎?

圓形墓葬結構獨特

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位於安徽蚌埠市淮河以北3公里的雙墩村內。雙墩村因有兩座碩大的古墓葬封土堆而得名,兩墓相距80米,位於北側的就是一號墓。

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所與蚌埠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一號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整個發掘過程,幾乎都讓考古隊驚異不已。發掘之初,有關專家在勘測之後認為,這可能是個呈“ ”字形的墓。但考古隊員們按照“ ”字形發掘時,卻發現怎么也找不到古墓的邊緣。直到封土堆被層層推掉,露出圓形白色土層,工作人員才發現,這竟是一座圓形的墓坑!

從以往的考古發現來看,同時期墓葬的墓坑結構一般都是方的。雙墩一號春秋墓獨特的墓葬結構,當即引起了專家們的濃烈興趣。

發掘結果顯示,一號春秋墓主要由封土堆、墓道和墓坑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墓坑為大型圓形豎穴土坑,直徑20.2米、深7.5米。圓形墓底直徑14米。在主棺槨東、西、北側各殉三人,南側殉一人,與南槨室相鄰。南槨室分成兩個箱,南箱隨葬豬牛羊食物,北箱隨葬器物。在墓底形成一個十字型埋葬布局。

更讓考古人員稱奇的是,該墓葬使用的並非普通填土,而是黃、灰(青)、黑、紅、白等五色顆粒混合土。這種顆粒混合土非一地所產,均需異地選擇和採運,並需由人工混合成不同的深淺顏色。據有關專家介紹,我國歷史上出現過用五色土代表四方進行祭祀的情況,但是把五色土混合到一塊,這個墓葬是最早的體現。這種設計,中間究竟有何深刻寓意?還有待研究。

墓主可能是鍾離國君

在雙墩一號春秋墓內,考古人員還發現了豐富的隨葬品。這些隨葬品包括大量的青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硬紋陶器以及海貝飾件、金箔飾件等400多件。還有2200多件“土偶”和因腐朽無法記數的漆木器等。出土器物組合與形制具有春秋時代特徵,距今大約2600年。

如此結構特殊、規模宏大、殉人眾多、隨葬品精美,這座墓葬的主人究竟是何許顯赫人物?

考古人員在出土鈕鐘的 部發現了銘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 君柏作其行鍾童 之金”,在青銅 內底發現了銘文“唯王正月初吉丁亥童 君柏擇其吉金作其食 ”。經確認,“童 ”即鍾離,國名;“君”為身份;“柏”為人名。所以,墓葬主人應該是一位名叫“柏”的鐘離國君。

鍾離,一作終黎,是春秋時期淮河中游地區的一個重要方國。據《左傳》記載,作為小國、弱國的鐘離國,夾在強大的吳國、楚國之間,一直是吳楚爭霸江淮的重點爭奪對象,最後在大國兼併戰爭中被滅國,歷史前後約60年。

有關鍾離國的歷史文獻十分匱乏,不但其歷史淵源並不清楚,該國存在於哪裡也是眾說紛紜。《史記·秦本紀》認為,鍾離國是嬴姓國家,和秦國有相同的祖先。雙墩一號春秋墓的發現,又讓我們知道了歷史上曾有一位叫“柏”的鐘離國君。

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東五里有鍾離國故城遺址,曾出土過漢代“鍾離丞”封泥,城垣保存較好。1991年和2007年,在該城周圍曾出土過兩批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銅器上亦有“童 ”銘文,表明該城與鍾離國都城密切相關。

李先逵指著牆上的拆遷告示說,“這個東西應該拍下來,放到博物館裡立此存照,這是一段歷史的證明。”

是誰在拆毀五大道

根據我國2008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下簡稱“名城條例”)的整體保護原則,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所有建築在未經相關部門許可的情況下不能拆除、改建和修繕。

那么,是誰在拆五大道呢?天津古建築保護團隊的志願者們長期跟蹤五大道歷史街區建築的破壞情況,曾多次與天津市相關部門進行交涉。

據介紹,五大道的破壞始於數年前,至今經過了三輪風潮。當初從馬場道開始,一條道變作半條,第二輪是黃家花園和潘復舊居,一個市級保護單位,在沒有任何手續的情況下就拆除了。“聚客錨地”項目開始後,五大道突然出現了加速拆除風潮。

“聚客錨地”工程是一項備受社會關注的歷史街區開發工程。該工程位於五大道的適中區域,占地面積約為11.3萬平方米,擬在項目範圍內利用風貌建築和名人舊居形成集餐飲、住宿、文博和旅遊為一體的集聚區。在這個本為保護歷史風貌街區的工程指引下,卻出現了上述對五大道歷史建築的破壞行為。

《世界新聞報·鑑賞中國》記者致電和平區拆遷辦了解情況,得到的答覆是,歷史風貌建築的事,你們應該問風貌辦。記者隨後又致電天津市國土和房屋管理局風貌辦,工作人員表示對這些地塊的拆遷並不知情,他還說,風貌建築是不可能拆除的,記者所描述的情況可能是“整修”。

是誰在拆五大道,似乎還找不到答案。

文保專家簽緊急呼籲書

奇怪的是,天津現出現過許多類似的“整修”。謝辰生先生早年曾在天津讀國小,據他講,他們家在馬場道銅鑼口的老房子也被拆除了,然後又在原地照原樣修了個新的。一位當地的文物保護工作者介紹,拆真造假,在目前天津歷史文化街區內並不少見,因為天津的風貌保護條例是允許“原拆原建”的。

另外,《天津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只保護一些“掛牌”的單體建築,而面臨拆除命運的建築,大多只有“初步認定”的保護身份,不受風貌條例的保護,這就與“名城條例”的整體保護理念相衝突。

比如掛有特殊保護牌子的顧維鈞故居不會被拆,但它周邊建築卻難以倖免。將來,顧宅會被一片新建建築包圍,成為一個“孤島”,原有的歷史街區將名存實亡。“它不是一兩幢房子的問題,而是幾個街區的問題,幾個街區構成一個完整的氣氛。”陳志華教授說,“只留一棟,還不如全拆光”。

調研活動接近尾聲時,謝辰生和張文彬表示,五大道的情況證明天津市相關部門對名城條例“一點認識都沒有”。謝先生說,對“名城條例”的貫徹實行必須落到實處。他建議國家文物局和建設部聯合起草一個檔案,召集所有名城市長開會貫徹這個檔案,同時樹立好典型和壞典型,否則名城條例就是一紙空文。

一份名為《關於整體保護天津五大道歷史街區的緊急呼籲書》已起草完畢。張文彬、羅哲文、謝辰生等多位專家都是呼籲書的聯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