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J.P.
正文
德國生理學家、比較解剖學家和動物學家。1801年7月14日生於德國科布倫茨,1858年4月28日卒於柏林。他克服了德國當時盛行的自然哲學的思辨傾向,用細緻觀察和實驗方法,在生物學的許多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培養了T.A.H.施萬、F.G.J.亨勒、R.C.菲爾肖、E.海克爾、H.von亥姆霍茲和E.H.杜布瓦-雷蒙等生物學家。1820年彌勒對溫血動物做活體解剖查明了胎兒的呼吸,並證實了臍靜脈輸送鮮紅血液到胎兒,而暗紅血液則由臍動脈流回胎盤。1826年他發表了《人與動物視覺的比較生理學》一文,闡述了他發現的每種感覺系統均以一種固有的獨特方式對各種不同刺激作出反應,稱為“特殊神經能力律”。以後,他又從蛙等動物身上分離出神經-肌肉進行實驗,用電刺激研究了蛙腿肌肉收縮的條件。這些實驗成為電生理學的最初進展之一。
1830年他採用解剖、注射和顯微鏡觀察等方法,證明腺體是由上皮內陷而成的一個與血管不相連的閉管。在同年發表的《生殖器官形成史》一文中,闡述了人和其他脊椎動物性器官的胚胎髮育過程中腎臟及其導管的最初形態,以及腎臟與性器官形成的複雜關係。
1831年,他用蛙做實驗肯定了貝爾-馬讓迪定律,發現:切斷蛙脊神經背根引起後腿失去感覺但仍能運動;切斷腹根則不能運動但仍有感覺。此外,他還研究了腦神經的感覺與運動成分,確定三叉神經第一、第二分支為感覺型,第三分支除感覺纖維外,還有運動纖維;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都是混合型,舌下神經是運動型。通過他的研究,使人們第一次對神經系統有較全面的科學認識。他的《人體生理學手冊》(1833,1840)一書匯集了前人的資料和自己的新發現,並將生理學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這部著作是當時醫學教育中公認的標準教科書,曾獲普魯士國王授予的藝術和科學大獎。19世紀40年代他又轉入比較解剖學與動物學的研究,出版了有關盲鰻的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和神經系統以及有關文昌魚研究的專著。此外,他還從事過海洋動物特別是棘皮動物的研究。但在晚年,當他的學生們正致力於以理化方法探討生命現象時,他卻滿足於對生物的形態描述,並且始終是一位活力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