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的雪竇山。 雪竇寺作為“大慈彌勒應跡道場”,不僅是傳說中布袋和尚弘法之地,更有歷代祖師彌勒示現的記載。智覺延壽禪師弘法雪竇,時人嘆為慈氏下生,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盛讚為“慈氏下生,慈氏再來,現同慈氏本說”。清光緒年間,慈運法師領眾熏修,禪風遠播,因其德化,被“八指頭陀”稱為“明州布袋和尚再來、彌勒菩薩化身”。 1932年,太虛大師就任雪竇寺方丈,弘揚“慈宗”,並將雪竇山奉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奉雪竇寺為彌勒道場。1933年出版的《佛學辭典》載,“今有人提議於四大名山之外,加雪竇彌勒道場為五大名山。” 1987年11月,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朴初視察雪竇寺修復工作,建議增加彌勒寶殿,凸顯五大名山、彌勒道場的特色。1991年10月,彌勒寶殿圓滿落成。 1994年9月,舉行彌勒寶殿大慈彌勒佛開光大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法師親臨主法,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台灣華雨精舍導師印順法師等發賀信、賀電。 1995年,怡藏法師住持雪竇寺以來,秉承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思想,致力於“建設彌勒道場”。歷經3年建設,融合彌勒修行法門的“大慈佛國”初具規模。

介紹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法華經》中稱 彌勒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為中國四大菩薩。

彌勒佛道場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武陵山脈的主峰梵淨山。

.

.

按照“ 智、悲、行、願“ 四大菩薩道場如下:

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大願,從地,鐵九華,象徵“願力”,坐騎諦聽;

觀音菩薩道場普陀山,大悲,從水,銀普陀,象徵“慈悲”,坐騎金毛犼賽太歲即朝天吼;

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大智,從風,金五台,象徵“智慧”,坐騎青面獅口首仙即青獅;

普賢菩薩道場峨嵋山,大行,從火,銅峨眉,象徵“德行”,坐騎黃牙老象即靈牙仙。

.

與上述四位菩薩平起平坐的彌勒佛道場如下: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武陵山脈的主峰梵淨山。

2004年梵淨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在彌勒佛道場處地召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學誠大法師親自蔚臨,並發表講話“梵淨山,是全國著名的 彌勒佛道場,是與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佛教名山”。2005年舉辦了首屆“中國梵淨山護國寺佛誕節”,又名浴佛大法會,紀念釋迦牟尼2549歲的生日。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梵淨山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江口、印江、松桃三縣結合部,武陵山脈的主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海拔2572米,不僅是貴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脈的主峰,是屹立於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梵淨山這個山名,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它是從“梵天淨土”點化而來。據史料記載,梵淨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後來不知何時變成了“梵淨山”。明朝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詔令而建的古碑上稱之為“眾名岳之宗”。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在與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在橫亘楚蜀大地、綿延數百公里的武陵山脈,有一座充滿神秘色彩而又雄奇偉岸的山峰,這就是貴州的梵淨山。幾百年來,梵淨山的名字一直在久久流傳。雖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變遷,但梵淨山的魅力依然歷久不衰。

佛教文化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一是廟。歷代所修寺廟甚多,大小寺廟數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最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護國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產遍及周圍30多里。釋迦殿、彌勒殿在金頂上,始建於明朝,左為釋迦殿,右為彌勒殿,中為金刀峽,天橋橫跨峽上以溝通兩殿。廟後各有一巨石,一名曬經台,一名說法台。這組建築地處梵淨山絕頂,下臨一千多米的深谷,舉目四眺,百里風雲盡收眼底,甚為壯觀。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頂左側,正殿三間,門額陰鐫“敕賜承恩寺”五字,兩側配殿八間,僅存部分殘牆,全部建築面積占地1250平方米。鎮國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於明代,20世紀50年代傾塌。金頂古廟較多,遺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頂、圓通殿等多處,可惜尚存文字資料少。

二是碑石和摩崖。“敕賜重建梵淨山金頂序”碑位於金頂東北500米處的老金頂腳,海拔2270米,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為古排樓式,碑帽已脫落,而鑲碑石坊及鼓形護腳、敦厚的台基仍舊完好。額鐫“敕賜”二字,故俗稱敕賜碑。禁砍山林碑,共兩塊,分別刻記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護理貴州巡撫麟慶、貴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為省級保護文物。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三是橋。天橋架於金刀峽之上的石拱橋,凌空千尺,極為壯觀,橋面寬1.86米,長5.41米,拱跨5米,始建年代應當與釋迦、彌勒殿同。二天橋在金頂腰,高3.9米,寬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這兩座橋迄今保存完好。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四是洞穴。觀音洞在金頂半山凹處,外方砌石牆,有岩漿泉水湧出,屬上金頂的半山朝拜之處。九皇洞在金頂北約1公里,為一天然石洞,面積100多平方米,傳說九皇娘修煉之處,洞門為塊石砌成,洞內有皇娘梳妝井和磨簪石等。

五是奇峰經石。金頂高約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縫名金刀峽,將金頂一分為二,上有天橋相連。金頂周圍萬卷經書、蘑菇石、老鷹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頂千姿百態,角峰相遂,百丈深淵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稱一絕。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六是雲海波濤。從金頂遠望,白雲無際,濃密處如堆積的新絮;稀疏時像薄洗的輕紗。面對此景,清人有詩云:“轉眼風雲相會處,憑空移步作神仙。”

七是佛光幻影。每逢雨後初晴的上午9時前或下午4時後,在與太陽相對的雲霧中出現五彩光環,中嵌人影,人動影動。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濃霧中還會出現比人高大數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八是山花紅葉。梵淨山紅花綠葉四季不敗,珙桐、杜鵑、玉蘭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輪番開放,遊人如置身於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數百年來,湘、鄂、川、黔、贛、滇、閩及東西各國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絡繹不絕,“崔巍不減五嶽,靈異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見當時佛教之盛況。

梵淨山從金頂摩崖石刻到廟宇的斷垣殘壁,從民間故事傳說到民風民俗,都透出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雖然,由於現代社會人類活動,森林及動物大量減少,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態並擁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的地球“綠寶石”名氣大增。已成為全國佛教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的重要目的地。

道場釋疑

彌勒佛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又是如來佛祖的接班人,佛教的四大菩薩都有四大名山作為他們的道場,但彌勒佛道場卻沒有名山,就連彌勒佛道場具體所在地一直都有爭議,但總結起來至少有三處道場

第一處是浙江 義烏雲黃山上的雙林寺。相傳這裡在南北朝時期是由彌勒佛化身的傅大士創建的道場。

第二處在 遼寧千山。理由是這裡的龍泉寺開光當天正午,彌勒佛乘著雲來受朝,人們認為這是吉兆,便把這裡作為彌勒佛道場。

還有一處是在 浙江寧波市奉化的雪竇山,這也是被最多人接受的彌勒佛道場。理由有兩個,

其一,雪竇山是天下名山,這個早在宋朝時期就是公認的了。

其二,彌勒佛祖的化身布袋和尚是奉化人,全國各地的彌勒佛像其實就是布袋和尚。把雪竇山作為彌勒佛道場可以說是落葉歸根。

道場大觀

遼寧鞍山天成彌勒佛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釋迦牟尼在二千五百年前在世時曾預言:末法時期他的法就度不了人了,未來會有彌勒佛(**聖王)下世度人。佛教經典《金剛經》中寫道,“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聖王則是如來。’”

1993年4月,遼寧鞍山的千山風景區就發現了天然巨石而成的彌勒道場。同年6月註冊,8月開光,期間天降祥瑞,景觀奇特,萬人爭睹。

大佛山的繡蓮台旁邊的玻璃鏡框裡嵌有當年大佛註冊和開光時出現在天空那神秘景觀的照片。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據報導,1993年6月5日千山大佛被註冊,晴朗的天空竟然飄起了黃色的雪花。有人說這不是雪花,這是南風吹來的黃沙,而黃沙鋪道是佛祖駕臨的吉祥徵兆。緊接著天空又出現了一道奇異的彩虹。隨著彩虹的出現,天空中的雲靄中顯出了彌勒的影像。一時間天上與地上的彌勒大佛相互輝映,簡直出神入化。

1993 年8月9日是千山大佛開光的日子,天晴如鏡,萬里無雲。上午9點 50分時,天空奇蹟般地又顯出一道倒懸直立在晴空中的彩虹,在天空中足足持續了30多分鐘,接著天空中便相繼出現了“彌勒”、“觀音”等形象的雲靄。又有一隻嘴銜青嫩樹枝的山鴿子落在拜祭台的桅桿之上,足足停留了5分鐘。

浙江義烏雙林寺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義烏雙林寺創建於公元520年,歷經十五個朝代,十五個世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雙林寺始創時由達摩勘基、梁武帝敕建,因歷史上有陳、隋兩代帝王大臣數百人曾為雙林護法,文、煬兩帝作書宣敕慰問雙林寺弟子慧則,雙林始祖傅大士三教圓弘,歷代高僧輩出兼教鄰邦而使其名聲大震。

歷史上雙林寺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非一般寺院可與之比擬:北宋時尚余僧舍一千二百間;南宋時僧眾仍以幾千計,寺內僅止觀庵比丘尼就逾千人。據史載,雙林寺在宋朝被宋寧宗品定為“天下禪宗五山十剎之八”,元朝時稱為“浙水東大剎”,明朝時譽為“震旦國中莊嚴第一”,清朝時號稱“天下第三,江浙第一”。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雙林寺已被載入《中國佛教名寺》畫冊,南懷瑾先生為雙林寺親筆題寫“彌勒祖庭”和“東土維摩禪雙林大士傅善慧大師祖庭”。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雙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既有宏偉殿宇、精湛的雕塑,又有七佛庵、行道塔、鐵塔以及石經幢等古建築,都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但由於屢遭破壞,現僅存梁時北魏所送的小銅佛一尊、晉時寺僧用燈盞一盞、隋唐陶俑面首和瓦當多塊(出土文物)、民國重修善慧大士舍利塔一座。最難得的是殘存的鑄造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的雙林寺鐵塔,造型精美,別具匠心;花卉圖案,形象生動;角獸奔馬,呼之欲出;雖經一千多年的風剝雨蝕,塔身除部分氧化生鏽外,仍然烏黑髮亮,嘆為觀止。它是佛教藝術中的精品,也是研究古代鑄造工藝的珍貴實物史料。據文物專家說,這樣布滿精美紋飾而又年代久遠的鐵塔,在全國尚無第二處,堪稱中華瑰寶。

道場活動

浙江雪竇山資聖禪寺

尼泊爾天冠彌勒迎請安奉開光法會

天冠彌勒菩薩 天冠彌勒菩薩

2014年9月18日(佛歷二五五八年,八月廿五),第七屆中國(奉化)彌勒文化節開幕的前一天,來自世界佛教中心——尼泊爾藍毗尼的天冠彌勒佛像自年2014年7月19日入住浙江奉化後,天冠彌勒正式入住雪竇山永久安奉在彌勒道場,讓廣大信眾瞻奉供養。浙江雪竇山資聖禪寺隆重舉行了慈源聖光·尼泊爾天冠彌勒迎請安奉開光法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近千餘人參加。尼泊爾天冠彌勒迎請安奉開光法會

彌勒佛道場 彌勒佛道場

尼泊爾天冠彌勒迎請安奉開光法會上午九點,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寧波雪竇山佛教協會會長、本山方丈怡藏大和尚率兩序大眾及信眾至三門迎接天冠彌勒,在大慈佛國牌樓前的三學橋廣場舉行了迎請儀式,大和尚拈香、禮拜、宣讀迎請文疏後,莊嚴的儀仗迎請隊伍有序地來到了大慈摩尼寶殿。隨後,怡藏大和尚、淨仁法師、隆悟法師、廣能法師、明悟法師為其開光並舉行了上供法會。爐香炸熱,法界蒙薰……梵音縈繞在整個雪竇山,佛音慈光蕩滌著眾人的心靈,全山僧眾、居士在彌勒慈光普照中,充滿了無可言語能表達的歡喜與感恩,整個法會歷經兩個小時,最後法會回向祈願中圓滿結束。法會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佛日增輝、法輪常轉。開光儀式上,高僧共同誦經祈福,主法法師拈香、說法,楊枝甘露,遍灑道場。“用巾拂塵”,以佛法拂去塵垢;“舉鏡照空”,以佛光照亮無明;“朱筆點眼”,以佛眼點醒智慧。從而化世導俗,去除煩惱,建設和諧。

據悉,2013年尼泊爾中國節期間,由佛教界人士、企業家、信眾為主體的奉化“中華彌勒藍毗尼之行”團隊,在怡藏大和尚帶領下前往尼泊爾開展佛教文化交流,護送一尊布袋彌勒佛像到藍毗尼中華寺供奉,並著手辦理從尼泊爾請回一尊天冠彌勒佛像到雪竇寺供奉事項。奉化布袋彌勒佛的“藍比尼之行”收到了中華文化促進會的重點關注,被納入第六屆尼泊爾中國節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受到了尼泊爾方的重視,

2014年,一尊1.6米高的天冠彌勒佛像從尼泊爾“東行”至奉化。天冠彌勒像,是彌勒的原身像,佛教是在東漢的時候從印度傳人中國的,就是以天冠彌勒的造像傳入,至五代過後才漸漸轉化為大肚彌勒的造像開始盛行,而大肚彌勒是根據五代時期布袋和尚的形象所演化而來的,所表現的是中國人民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

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金堅范表示:“這尊佛由尼泊爾方在藍毗尼精心定製打造而成,凸顯了尼泊爾方對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視。”中尼友好協會尼泊爾阿尼哥協會主席薩爾波塔姆·什雷斯塔說:“天冠彌勒東行至奉化,是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延續和升華,中國佛教和尼泊爾佛教,藍毗尼與奉化將以此為紐帶緊緊聯繫在一起。此項活動必將增加兩國人民互相了解,為推動兩國睦鄰友好關係作出貢獻。

”奉化是中國化彌勒化身—布袋和尚出生、出家、弘法、圓寂和歸葬之地,是佛教界公認的應跡聖地、根本道場。

2005年國家宗教事務局批覆同意在奉化溪口雪竇寺建造露天彌勒大佛,

2008年11月,56.7米高的全球坐姿最高的銅製露天彌勒大佛正式落成開光,雪竇山佛教名山建設全面啟動,

通過連續舉辦中國(奉化)雪竇山彌勒文化節,大力弘揚“慈行天下·和樂人間”精神,努力將雪竇山建設成為彌勒信仰弘法中心、彌勒信仰朝覲中心和彌勒文化研究中心,彌勒到場和彌勒文化在海內外引起廣泛影響。(文:寧波雪竇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